§2.巧用佯败的生存艺术(1 / 1)

在环境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为了避敌锋芒,保护自己,可以采取佯败的生存艺术渡过难关。

有一种昆虫,当你用手碰它时,它就停止不动,连脚都缩了起来,任凭你怎么拨弄它,它就是一副死样子,可是过了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了!

这就是“诈死”!

有一种鸟,在它孵卵的时期,若有外敌入侵,它会先佯与外敌搏斗,翅膀扑了几回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败走”,外敌受到这个动作的吸引,会过去追逐这只败鸟,等外敌远离鸟巢,“败鸟”立刻迅速逃走,于是巢中的卵获得保全。

这就是“佯败”!

人类对“诈死”与“佯败”的运用最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两军对峙时,较弱的一方有时就不得不“诈死”或“佯败”,以寻求生机;而实力较强的一方,有时也会为了尽快打败对方而采取“诈死”或“佯败”的策略。

“诈死”和“佯败”若诈得像,装得真,通常可以产生下列效应:

(1)混淆对方的判断,制造对方做判断时的负担,并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踏入陷阱。

(2)迟滞对方下决心的时间,因为对方对你的动作,势必有分析研判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你喘息的时间。

(3)助长对方的骄气,使其松弛警戒,而你则可趁此寻找求生的契机。

(4)诱使对方解除对你的压力,因为对方也巴不得赶快卸下心头的重担,你的“诈死”、“佯败”正好制造了他们心理上的借口。

如果实力较强的一方“诈死”或“佯败”,则可降低对方的戒心,甚至让对方以为有机可乘而做出飞蛾扑火的动作。不过一般来说,实力较强的一方往往会为了面子,“不屑”采用这种策略。

诈死一时,存活一世

动刀动枪的战争不常有,但在人性丛林里,各式各样的矛盾与纷争天天上演,有时候你是强者,但在某些状况之下,你却又是个“弱者”。当你是“弱者”时,苦斗无益,徒费心神而已,因此与其直接苦斗,不如智取,以保持你那微小的仅有的“存在”,并以“诈死”、“佯败”来寻求生机。

要诈死佯败不难,难在使对方相信,如果不能做到让对方百分之百相信,至少也要做到让对方怀疑,他一怀疑,便不敢立即对你有所动作。因此要装得像,诈得真,必须要有一些“败相”,来作为对方相信你的根据。例如装败的军队,总要在撤退的路上留下大批武器;诈死的指挥官,总要来个有模有样的发丧仪式。

因此,与人相争,你力有不敌,要采用诈死佯败的策略时,一下子就偃旗息鼓是不太恰当的,这样并不能松弛对方的戒心,因为对方会认为你还在“备战”,有时候他反而会攻得更猛。

也许有人会说,诈死佯败,非勇者所为,太没有面子了,但问题是,如果不诈死佯败,就真的死了败了,被人称赞为勇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装病扮痴也是“诈死”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历史上,箕子或许是第一位变向行使“诈死”术的聪明人物。箕子是商朝纣王的庶兄,本名叫胥余,封子爵,身为太师。他是一个见微知著的人物,能准确地预知事物的结局。纣王继位不久,命工匠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琢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野菜汤和粗豆做的饭,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葛短衣,也不愿再住茅房陋室,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我们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讨远方各国珍贵奇怪之物。从象牙筷子开端,我看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禁不住为他担心。”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百里的鹿台、白玉为门的琼室,搜罗狗马珍宝、奇禽怪兽充塞其中。同时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相逐戏。大臣比干相谏,纣王把他的心肝剜出。箕子复谏而不听,害怕残暴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就诈癫扮傻起来,披散头发,胡言乱语,弃太师之尊而不为,宁愿被纣王关在囚里。正所谓“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久纣王死了,新朝周武王释放囚徒,邀箕子再出来做官,箕子不愿,暗里带了五千人逃避到朝鲜去。

武王没法,不得已落得做个人情,封他在朝鲜建国。今平壤地区还存有箕子之墓。

诈死佯败有时就是苦肉计,要损抑自己意志,戕害自己身心。一个充满理智的人变成失去理性的疯子,要自己毁灭自己才能去瞒骗监视严密、不遗巨细之眼,如果这个人不具备非凡的藏巧露拙的功夫,是不可能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