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做好变局中的基础性工作(1 / 1)

布变局也不是把什么东西都要变个样儿,有一些维奇局面的基础性的东西就需要在不变的基础上力求大变。

明太祖是起自微寒颇知民间疾苦的创业之君,所立下的内政成法绝大多数都是有利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明成祖既是子承父业又是自己的再创业,颇知艰难辛苦,他经常强调贯彻太祖的成法,用以鞭策激励自己不隳明业。即位以后的内政,后世史家称之为:“政事之美颇班班可考”!

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是明成祖内政措施的第一项。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成祖即位,七月初一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免去山东、北平、河南被战争**的州县三年赋役。这三个地区没有经过战争的州县连同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及直隶夏、秋税粮尽都蠲免,所有全国州县悉数蠲免田租的一半,还免除在此之前拖欠的赋税,这些措施意在兵荒之后减轻人民的负担。

为保证有更多的劳力回到土地上,规定凡是军民及男女人口有在战争中被拘掳的,由国家赎还。以前历年为逃军役躲藏在山林隐蔽处的,见到诏书一月之内到所在地官府登记,可免罪回原卫所屯田。受命掌管北平都司的驸马都尉袁容及泰宁侯陈因当时政权尚不十分巩固为由奏请北平地区“守备不可缺”,但成祖则答以“田土不可荒”,并将靖难时用“垛集”的办法征召为军的北平、保定、永平三府的农民遣还田里耕种。为改善生产条件,又特命工部给被靖难战争破坏的地方发耕牛,命铸造货币的宝源局铸造农器给兵灾严重的地区。

其次是特别关注受战火破坏最重的北京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北京及北京所在的顺天府是靖难战争反复拉锯的战场,受战火破坏最重,人民死亡、流徙,付出了惨重代价。成祖特命户部加意绥抚,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布政司诸郡流民渐次复业者13万余户,但劳动力仍十分短缺,乃采取迁徙山西无田之民充实北平,给予赐钞、免租税五年的优惠政策,又迁直隶、苏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的富民,以充实北京,促进北京的繁华。永乐三年(1405年),再迁山西民万户充实北京,永乐六年(1408年),免除北京地区以前应纳而未缴的税,罢去各衙门不急的买办,召流民返乡,免赋租三年。明成祖的上述所作所为都是在为迁都北京作准备,他早有迁都的考虑,故而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促进北京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尽快走向繁荣。永乐九年(1411年),命工部尚书宋礼主持开会通河,接着又凿清江浦,于是自余杭(杭州)通北京的运河漕运沟通了,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创造了条件。

永乐大钟是明代文化的标志之一,曾经敲响过多少次响彻天下的大胜之声。三是起用夏原吉兴修苏松水利。只有由运河漕粮通北京,才能保证北京的供应。自唐、宋以来,东南沿海尤其是江南地区是中国财赋的渊薮,可以说政权的国计仰仗江南供给。唐朝人韩愈曾说:“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江南地区以苏州、松江两府最为繁华富庶,所负担的税粮为天下之冠。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税粮数看:全国税粮2900多万石,苏、松即有400多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数的13.7%。苏、松重赋虽然表明此地人民负担沉重,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里从来生产水平很高,是朝廷经济命脉的所在。成祖登上帝位后,即以苏松地区的水利为忧。夏原吉善于治水理财,成祖不以夏原吉是建文朝的官员就疑而不用,起用为户部左侍郎,接着又升任户部尚书。永乐元年(1403年),江南大雨,浙西大水使苏、松频频水患,夏原吉受命治水苏、松。他徒步布衣,严冬不避寒风,酷暑不张伞盖,到各处实地察看并访问咨询,在工地日夜经画,与通晓水利的属员反复研讨筹划治水方案。第一步是集民丁10余万开浚吴淞下游,筑两闸根据情况或蓄或泄,将水引入故道入海。第二步是疏通太湖的各下流千激浦、白茅塘、刘家河、大黄浦等四万多丈,使江南水网建设合理化,多雨季节水泄而苏,松民田可保无恙。

四是掀起军屯的**。明代实行职业兵制度,但又寓兵于农,实行军队屯田以减少军费开支。明成祖认为军队屯田是军国大务和已验证的良法,靖难用兵数年,民已流徙疲惫,停战以后,军卒休闲,不应再用疲惫的人民来赡养休闲的士兵。于是明成祖整顿军屯,定出屯田赏罚条例,还明确规定细则,立出样板。太原千户陈淮军屯有成绩得到重赏,宁夏总兵官何福用心抓军屯,使宁夏积谷最多,边储丰富,得到成祖降敕褒美。

成祖还提倡诸王的护卫军屯田。如成都的蜀王屯田川西沃野。武昌的楚王屯田积极,楚王府的谷仓名“广阜”,为太祖所赐名,今天武昌广阜屯乃是昔年楚王护卫屯田的地方。由于成祖的倡导,东起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中原则大河南北,全国范围内的戍军都在大兴屯田。永乐军屯的收入十分可观,屯田籽粒的收入占军粮消耗的三分之一强,军饷充足,国力自然强大。

五是整肃吏治,促进社会安定。明成祖即位之初,即诏令官员应守常职,不可妄自劳人敛财,并停止一切不急之务。永乐二年(1404年),又告诫各地方布政司和府县官要惠养子民,不害播种,不妨蚕桑。又命巡察各地的御史要实地察看民情,不能只听汇报。他嘱咐吏部尚书蹇义,对地方官进行考绩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田野辟否?人民安否?礼让兴否?风俗厚否?而且还要求有具体说明问题的实例。

当时河南饥荒,地方官匿不以闻,成祖下令逮捕惩治,并诏告天下地方官,有灾荒隐匿不报的严惩而不宽宥,以便及时赈济救灾。他还要求巡行地方的御史不要漠视小民疾苦,目击民苦却不报的也要严惩。这种种举措使得永乐时期吏治较好,而且这种良好的势头一直延续到宣宗宣德时期,史称“永乐宣德之治”。

明太祖时在基层社会实施举行“乡饮酒礼”聚众宣讲《大诰》及《大明律令》的普法教育又令地方耆老持木铎巡行乡里,宣讲重农务本的道理及劝农督耕。成祖也很重视这些经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以达到知劝惩、厚风俗的目的。

总之,明成祖的内政政策自来得到史家的肯定,《明史》称赞说:成祖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永乐年间是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其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年漕京师数百万石,地方府县仓廪蓄积丰富,仓底陈粮达到腐烂不可食用的程度,足见明成祖整治之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