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操纵大胜之局的高手,往往是治心高手,从而达到治人、治乱。这就叫“攻心为上”。
有人借刘备之死发动叛乱。叛乱发生在南中。那里位于益州南部,辖越岭、益州、、永昌等郡,物产丰饶,环境闭塞,杂居着叟、青羌、僚、濮等夷越少数民族和汉族。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地方势力较强:一是少数民族首领,称为渠帅、夷帅、督帅、叟帅;二是夷化的汉族豪强大姓,世袭相承,势力比土著渠帅更强大。刘备进入益州后,见南中地方势力表示归顺,便设降都督总摄南中。该都督治所遥远,距蜀两千余里。南中太守朱褒、益州郡汉族大姓雍??等听说刘备去世,愈发骄横狡诈。
诸葛亮从安定大局出发,试图安抚朱褒,又令都护李严晓喻雍??。雍??傲慢地答称,现在天下有三个政权,远人惶惑,不知该归顺何方。接着起兵叛乱。该郡夷人不愿反蜀,雍??令治族大姓孟获造谣诓骗夷人,迫使夷人听命。夏天,朱褒和越夷王高定等起兵响应,造成内外相连的声势。雍??公然拘执益州太守张裔,把他送往吴国。那时吴、蜀联盟还没有恢复,孙权态度动摇,这时便遥授雍??为永昌郡太守,任命刘璋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令刘阐时驻交州和益州边界。叛乱势力同东吴串通,东吴对困境中的蜀国虎视耽耽。孙权摇授雍??为太守的永昌郡在益州郡以西,道路堵塞不通,与蜀地隔绝,郡功曹吕凯等率吏民封锁郡境,抵制雍??到任,坚决不同意反蜀。雍??、高定率军从东北进攻该郡,不能攻陷。
如何处理南中的叛乱?诸葛亮认为,国丧期间,百事待理,不便加兵南中。后主建兴二年(公元224年)春,诸葛亮下令关闭通往南中的灵关,封锁南中,互不往来,一年内不作平叛的部署。这期间,他平稳接管了刘备的权力,同吴国恢复了联盟;同时积极进行南征准备,大力发展农业,储备粮食,与民休息,创造所需的物质基础。于是田地开辟,仓廪充实,兵器坚利,国家度过了刘备去世的危机,趋向稳定,叛乱势力也失去吴国支持,陷入孤立。
形势同一年前大不相同,平叛战争的时机成熟了。
同时,诸葛亮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也想得更深。为什么要南征呢?似乎是为了平叛,更进一步去想,这又不是简单的平叛,而是为北伐作准备。南中是益州的后方,它不稳定,蜀国后方便不稳定,北伐便有后顾之忧。再者,南中是块宝地,那里的少数民族善战,是重要的兵源,那里的战略物资丰富,盛产笮马、??僮、髦牛,南中的唐、不韦等地,出产金银宝货,南中又是通往南亚、中亚的陆上捷径,是外贸要地。如果把南中改造为北伐的物资和兵员供应地,北伐便获得可靠的资源基地。简单的平叛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唯有抑制反蜀倾向,促成双方和睦相处,才能保证南中今后支援北伐。这才是这次战争的真正目的。
想通了这一点,南征也有了底。显然,军事平叛是必要的,又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武力使人服从之外,还要通过施德、怀柔远方,争取当地的人心,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要结合进行,相互为用。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打好这一仗,必须对战争有深刻的理解,有高明的指挥,没有悟性很高的战略头脑和必要的权力,是指挥不好南征的。
诸葛亮环顾众将,威望、才能都不如自己,难以当此重任,但是长史是丞相主要助手,王连言辞又极为恳切,亲征的事便暂时搁置下来。不久王连病重无法劝阻,诸葛亮便在建兴三年三月亲自南征。大军分作三路,丞相亲率主力西路军,从成都出发,沿江下到??道,沿马湖江(今金沙江)经安上(今四川屏山西)上溯,袭击越;令门下督马忠率偏师为东路军,从??道进趋;令降都督李恢率偏师为中路军,自驻地平夷(今贵州毕节)向雍??老巢益州郡推进。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建议,把“攻心为上”等几句话制成丞相教令,晓喻全军。
这时战争双方的情况是:南征军强大,有统一指挥和丰富作战经验,占据优势;但反蜀地域广大、分散,地形、气候复杂,交通闭塞,因此机动困难,联络不便,平叛费时。三郡反蜀分子在当地历代经营,根深蒂固,占有地利,其势力不易轻易根除;但兵力弱小,不相统属,靠欺骗和宗教裹胁众人,有利于南征军各个击破和以攻心进行瓦解。
诸葛亮亲率西路大军进入南中后,沿江南下,进入越,进驻高定“窟穴邛都以西300里的卑水(今四川美姑河畔,美姑、昭觉二县间)待机,企图调动进攻永昌郡的高定、雍??,使他们回援越,以支援被围困的永昌郡军民,及聚歼高定部队。雍??、高定果然被迫回援,在邛都北、东、西三面各县筑垒防守。这时,反蜀军发生内讧。雍??被高定部曲所杀,余部归入孟获。诸葛亮利用对方内乱的有利时机,攻陷邛都城,俘获高定妻子儿女,高定走投无路。诸葛亮招降高定。不料高定纠集2000残部,杀人盟誓,决心死战。诸葛亮惊讶“邈蛮心异”。攻心不成,不得已再战,斩高定,平越。
东路军马忠进入南中后,取道,击破反叛的太守朱褒,朱褒率军西逃。
中路军李恢以南中长官身份,率部向益州郡巡行,在昆明遭到各县纠合的反蜀势力的围困,同诸葛亮大军失去联络。他欺骗反蜀势力说,官军粮尽,企图退军,我是本地人,打算留下同你们合伙干。对方信以为真,戒备松驰。李恢挥军出击,大破反蜀军,追奔逐北,南到盘江,东接,联合东路军马忠,追击并歼灭了西逃的失褒军,同诸葛亮主力军声势相连。
至此,南征军三路大捷,平息了越、两郡叛乱,反蜀势力只剩下最后据点益州郡。但那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进军益州郡,必须渡过泸水(今雅砻江与金沙江水段)。泸水又深又广,水边道路不良,仅勉强可以通行,又多瘴气,三四月间,遇上便死,五月以后,路人发闷呕吐,但勉强可以免灾。
诸葛亮三月出兵,到这时正值五月,于是大军艰难地渡过沪水,进入不毛之地。
反蜀势力现在以孟获为首。听说孟获是汉族大姓,一向为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所敬服。目前,敌弱我强的有利形势进一步加强,诸葛亮决心以乘胜之师,展开攻心战,促使孟获归顺。于是招募勇士,设计生擒孟获于盘中(盘江地带)。
孟获被俘,自以为必死,不料诸葛亮赦免不杀,放他回去。回去前,丞相交待,让他观看蜀军营阵。营阵井井有条,深得兵法之妙。
当年秋天,蜀军三路会师滇池,全部平定了叛乱。战后,诸葛亮为了实现节约人力、物力,在南中基本不留兵、不运粮,并使南中“纲纪粗定,夷、汉粗安”,达到民族基本团结、法纪基本建立的目的,进行如下的独特处理。
把南中四郡划为七郡,削弱每郡的力量,留下平叛骨干李恢、马忠、吕凯等任太守,牢牢控制南中。
调南中大姓头面人物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孟获,到蜀中做官。
承认当地渠帅的权力,在县以下录用渠帅就地任职,实行县以下自治。
南征军全部回军,不在南中留下重兵。许多人对此想不通。诸葛亮开导说:“如果留外人,就该留兵,留兵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上夷人新近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必酿成祸患,二不易也;加之夷人不断有废杀之罪,疑心自己罪重,如果留外人,终不能彼此信任,三不易也;现在我不留兵,不运粮,只求纲纪粗定,夷、汉粗安。”
劝令大姓富豪用金帛收买刚狠不服的少数民族“恶夷”做部曲,通过大姓对他们实施控制。凡收买多的大姓,允许世代袭官。
征发南中劲卒青羌加入蜀军,连同其万余家一同迁出南中,转移到蜀地,把青羌编为五部。此后,五部青羌成为蜀军一支精兵,所当无前,号称飞军。
征收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供给军国使用。
经过上述战后处理,国家得以富饶,南中也从此安定下来。虽然在诸葛亮生前和死后,南中偶尔也发生过叛乱,但都是小规模的,无关大局。南中现在被改造为北伐的基地,不再成为后顾之忧,又能够源源不断地支援前方。
南方是远方少数民族杂居地,平常不出官赋,不出兵员,还屡屡反叛,诸葛亮南征,使南中出官赋,出兵员,而不反叛,是极大的成就。当然南中大姓不免愁急,因此在一些人眼中,南中是“患国之人”,患难时难以依赖。即使是这样,南征的成就也是很大了。
十二月,诸葛亮凯旋成都,结束南征。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之乱,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事件,诸葛亮治乱先治心,不仅使南中首次心服口服,解除了伐魏的后顾之忧,而且乘势把南中操纵进蜀国的版图,增添了蜀国的实力,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