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法:预料困难——考虑困难多一些力避半途而废(1 / 1)

【话题】

2011年1月13日,重庆市修齐镇第二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王文(化名),从老师手中拿过期末考试通知书一看,脸上露出了笑容。老师趁机提醒他说,他的成绩比过去已经下滑了10多名,应该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了。可是王文依然歪着头朝台下的同学做了个鬼脸,不以为然。

王文放学后一路小跑地回到家,拨通了远在浙江温州打工的爸爸的电话:“数学考了86分,老师说是逃学造成的。”

那么,王文为什么要逃学呢?为什么成绩下滑了10多名还感觉良好呢?原来,他的成绩一直很好,还是班长,可是爸爸妈妈一直在外地打工,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过,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帮家里劈柴、放牛。从小到大,他就没见过爸爸妈妈几回。在他的记忆中,只有爷爷奶奶生病或他的学习成绩下降了,爸爸妈妈才能回家一趟关心关心。

正是抱着这种想法,王文在千方百计地用逃学、期盼成绩下降来“逼迫”爸爸妈妈回家,让全家团圆一回啊。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孩子的自制力下降,实际上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具体地说,就是因为他渴望家庭团圆、见上爸爸妈妈一面,从而故意逃学造成的。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原本可以像过去那样乖,也不会因此被撤掉班长职务,更不会因为成绩考差了还偷着乐。

应该说,发生在王文身上这种自制力下降的原因比较特殊,但显而易见,由于父母和孩子对原来的某些困难预料不足,从而造成自我控制能力突然下降或不得不下降的情形,并非个别。换句话说,如果事先把困难考虑得充分一些,这种情况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遗憾的是,王文在这里是主动要求“考砸”的。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如果准备失败,那么就一定意味着你是在为失败做准备”。所以能够理解,为什么当老师警告他学习成绩下降了,他还会那么地不以为然。因为这种成绩下降正是他所期盼的。

从中容易看出,训练和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准备好迎接可能出现的困难。如果对于一事一时来说,还能允许孩子“准备失败”的话,那么放在孩子整个的一生中看,这种“为失败做准备”就是非常不应该并且不允许的了。

可是另一方面,从孩子的一生看,成功的人生必然包括专注、勇敢、拼搏、自我控制等品质;并且在朝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又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虽然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但毫无疑问,这其中有许多困难并不是能够轻易克服的,尤其是来自外界**、外界阻挠的困难,如果没有相应的自制力,就很可能会因为你的准备不足,在意志上溃不成军,最终导致半途而废。所以,这种训练应当贯穿于方方面面。

例如,你忙了一天回到家里,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而这时候5岁的孩子偏偏在问你一个幼儿园老师布置的题目,要请你帮忙。这时候大多数父母会压住火气对孩子说:“宝宝,妈妈现在正忙呢,过一会儿我们再来做这道题目,你先去看电视吧,好不好啊?”

孩子当然只能说好,所以自顾自地跑去看电视了。而过后你根本就忘记了这件事;或者虽然还记得这件事,但认为小孩子的事嘛没什么大不了的,过去就过去了,况且自己这么累,也想收拾完了早点歇息。而孩子呢,也因为自顾自地看电视,越看越有劲,全然忘了有这回事。

可是没想到,第二天孩子起床后忽然想起还有作业没做,上学后一定会遭老师批评的,所以大哭大叫地不肯去幼儿园,甚至干脆连早饭也不吃了。而这时候你也急着赶上班,气不打一处来,两人闹僵了。

实际上,你在这件事情中就没能充分考虑到孩子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正因为他不会做这道题,所以才来向你请教的。结果你因为手上正忙、心情也不好,所以把这件事情搪塞过去了。可是事情推过去了,却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原来孩子遇到的困难仍然摆在那里,所以最终才导致第二天早上发生的亲子冲突。

相反,如果当天晚上你和孩子都能把困难预料得充分一些,这个问题本来是不难解决的。对于你来说,晚饭过后你并没有忘记这件事(更不是故意忘记);对于孩子来说,他当然还记得这件事。这样,原来的“困难”就会因为没被躲过去,而得到及时的解决。

同样是解决困难(把作业做出来),第一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做完全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第一天晚上探讨这个问题的时间比较充裕,而放在第二天早上就非常局促了;而实际上呢,从自制力训练角度看,第一天晚上探讨这个问题很容易培养孩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训练孩子的自制力,而到了第二天早上就不具备这个功能了。

可以说,在训练和培养孩子自制力的过程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困难”,怎样事先就把这些困难考虑得尽可能充分一些,非常有必要。

为此,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时,要根据孩子身上的某些弱点、行动中容易出现的消极心理,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和克服。

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制力与控制情感联系起来,让他学会怎样预料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这样会更有助于锻炼孩子调节、控制情感的本领,更具有经受挫折和失败的思想准备。

不用说,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后,当后来真的出现各种困难和反复时,实际上这些困难和反复就成了他早就预料到了的“瓮中之鳖”,孩子也就不会因为感到“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挫折放弃现在的努力了。久而久之,就会学会怎样控制不利情绪,自制力也会因此得到增强。

反复进行这样的训练,孩子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坚强起来,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并且不再盲目冒险和蛮干,变得更加理智和更加理性,变得更加自治。而不会像过去那样,碰到一点点困难就会依赖、等待、有求于人,他首先会想到自己想办法克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