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法:稳定情绪——允许释放情绪有助于避免冲动(1 / 1)

【话题】

我女儿读小学一年级时,每隔一两个星期就会突然发生一次“情绪短路”,发起脾气来雷霆万钧,并且是突发式的,谁也无法控制;爆发完了,感觉累了,她就会自己去睡一觉,然后突然温柔、纯洁地对我笑一笑,走过来抱抱我,好像什么事也没有没发生一样。

我曾经尝试和她沟通,但没有什么用。也就是说,在她发脾气的时候,无论你怎么待她都没用;如果我要发火,问题会变得更糟糕。所以慢慢地习惯了之后,我也就随她去,只要她不伤着自己,就让她去发泄好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二年级结束,过后就没有了。

我一直在纳闷,不知道女儿发脾气的那些天我是怎么过的,内心十分无助。庆幸的是,我采取的“不参与”策略好像有些效果。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母亲做得很对,这种“不参与”策略彻底消耗了孩子的过剩精力,事后就像什么事情没发生过一样。从自制力角度看,女儿的大发雷霆实际上是她无法控制自己。她自己也觉得不对,可是又没办法控制住自己;如果这时候别人看到后横加干涉,事情反而会更糟。因为她的情绪得不到释放,就可能会做出更冲动的事情来。而现在这位母亲看到“火山爆发”,就远远地躲开,等它爆发完了就会觉得一切依旧,甚至还可以把这里开发成“旅游景点”(孩子更可爱了)呢。

所以说,当孩子情绪不稳定、自制力特别差时,不妨允许他释放一下情绪,避免更多、更大的由于不理智而造成的冲动。在本案例中,这位母亲正是这样做的。她虽然看到女儿大发雷霆,可是始终相信女儿不是故意要和她作对,所以大可对此看淡一些。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许多父母面临这一幕时,首先会想到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病,或者具有精神疾病征兆?关于这一点,需要结合孩子平时的表现来考察。如果有疑问,可以悄悄地和医生进行探讨。

不过从本案例中这位孩子的年龄看,她应该不存在精神问题,最大的可能是她在以这种“独特”方式走向“独立自主”。也就是说,在她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的同时,实际上面对自我决定和自我控制这对矛盾,并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情绪没有地方得到宣泄,所以内心急躁、紧张、不和谐得很,最终以这种途径爆发了出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大多数孩子身上或多或少有这种端倪,但情形好像并没有这般激烈。显而易见的是,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因为需要情绪宣泄而导致自控能力大大降低时,稳定他的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自制力训练方法。否则,如果你横加干涉,他的自控能力会更差。

总体来看,采用稳定情绪法来控制孩子的自制力,具体包括合理发泄、注意力转移、迁移环境等几种途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把导致冲动的情绪宣泄和释放出来,从而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冲动。

在这里,重要的是平时就要让孩子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常常看到一些孩子会非常任性和耍赖,而实际上,这种任性和耍赖的实质就是他缺乏应有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都是不好的甚至错误的。因为人无完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哪怕是不良情绪。更何况,有情绪如果不能释放出来而是放在肚子里,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但显而易见,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制力也应当越来越强,应当能够越来越克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这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但现在你面对的是孩子,所以这时候父母要做的是,不以孩子年龄小就认为这没什么了不起,而是要平时就让他知道无理取闹是不对的。这样,等到他真正无理取闹、发脾气时,就会因为内在的自制力而控制住自己,即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训练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主要是指控制愤怒、失望、伤心、恐惧心理。作为父母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良情绪的,然后才可能采取适当办法来帮助克服。

在这方面,最理想的办法是父母要学一点儿童心理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要根据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观察,想一想孩子这时候为什么会发脾气?究竟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还是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欺负,或者是问题出在父母身上?找到了具体原因,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最糟糕的是父母根本不关心、不了解这些就大发雷霆,以自己的不良情绪去制服孩子的不良情绪,这种情况会把问题越搞越僵。

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父母尤其是孩子的祖辈对孩子看管过严,妨碍了孩子的自由活动,这实际上对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非常不利。

心理学认为,如果父母对孩子进行一种严厉、专断、限制模式的控制,孩子一般都会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盲目顺从”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制,因为它在本质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过度的自我控制。相反,经常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反而有助于培养自制力。

孩子在这种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内,应该享受到充分、自主活动的自由。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不会造成安全问题,父母就应当让他尽情地去玩,完全可以不加任何限制。

例如,平时可以在家中辟出一块地方,或孩子住的小房间,或家里客厅的一角,搬掉玻璃器皿、剪刀、遮挡掉电源插座等危险品,然后在地上铺上地毯、软垫,各种孩子喜欢的玩具、书,让他自由自在地活动。

还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些“消气”的东西,例如一只绒布狗熊,把它当作孩子的“假想敌”。当孩子感到不高兴时,就让他在绒布狗熊上进行发泄,缓解一下消极情绪,从而回归自我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