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我的孩子虽然已经上高中了,可是自制力很差。她上初中后就一直寄宿在学校里,睡眠一直不好,总是怕鬼。大概那时候只有三四岁吧,她对我们说,她看到了鬼;我们告诉她说,不要胡说八道,世界上哪有什么鬼呀?!可是她说,她明明是看见了鬼的。
从此以后,她就一直忍不住在寻求答案,想证实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既喜欢与同龄人讨论鬼的话题,又喜欢看鬼片,不知不觉中内心深处有一种对鬼的恐惧,以至于晚上睡觉睡不好、白天听课无精打采,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并且不稳定。
请问,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相信这世上没有鬼、从而振作起来呢?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孩子说自己小时候看到过“鬼”,而父母根本不信,说这世界上根本就没鬼,结果孩子10多年来一直在内心深处探讨着这“鬼”究竟是怎么回事,以至于寝食不安,影响到学习,实际上这就与上一篇所说的动机和认知有关了。
也就是说,这位女孩因为在认知上发生偏差,非要探究这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以至于把许多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这上面,最终表现为自制力差,并进一步影响到休息和学习。如果父母能够在认知方面来开导孩子,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孩子振作起来、专注于学习。
人的认知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想解决某个问题,另一方面又无法通过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来处理。例如减肥。对于过于肥胖的人来说减肥确实有必要,可是各种减肥途径主要是节食甚至厌食,而胖子的胃口还往往特好。这样一来,要想通过节食让他们减肥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他们本来就很喜欢吃,而现在你偏偏不让他吃个尽兴,他又怎么会不痛苦呢?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的减肥会最终不见效果了。
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那就是通过改变认知来达到目的。原来,这些胖子觉得节食很“痛苦”,所以千方百计要抵制,即使有人坚持了一阵子也很难持以之恒;相反,如果这些胖子能够从内心深处觉得节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况就会有根本转变。不但不用别人督促就自觉节食,还会因为感觉到其中的“快乐”而主动节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减肥目的。
仔细观察周围那些身材适中并且身体健康的人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乐于吃营养全面、低脂肪、低热量的家常菜,而不愿意吃那些高热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他们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即使那些垃圾食品味道再好,也没有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或身材苗条更重要。实际上,这就在无形中把吃健康食品当作了一件快乐的事。
相反,那些肥胖的人往往总会贪图一时口福。他们虽然也知道这些垃圾食品没什么营养,可还是会因为“味道好”而控制不住,放开肚子去拼命吃。这样,他们在无形中就把吃垃圾食品当作一件快乐的事,相反却把吃低热量、低脂肪营养食品当作一件痛苦的事。
所以,如果能通过改变认知的方法让孩子消除恐惧,问题就解决了。
大家知道,许多孩子小时候都有过怕鬼的经历。这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小、知识有限,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就不会再去想这个问题了。而本案例中这个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及时而正确的疏导,自己又无法进行排解,以至于形成一种心理障碍,使得她再也不能控制自己。
想当初,如果这位父母在孩子刚提出这个问题时,不是敷衍了事地批评孩子胡说八道,而是让她直接面对恐惧,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例如最简单的办法是,打开家里的所有电灯,让他仔细看家里的角角落落,让她自己确定没有鬼。如果她过后还担心,那么可以和她一起阅读相关科普著作,或者讲童话故事给她听,消除这种恐惧感。
即使面对学龄前儿童,这样的书籍也有很多,如在《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里就有一篇“弗洛格吓坏了”,是专门讲如何战胜恐惧的;在《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里,虽然无论画面还是文字都会给人以一种阴森森的感觉,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可怕;《我要来抓你了》更是一本从紧张到哈哈大笑的图书。
顺便说一句,阅读不仅仅是帮助孩子战胜恐惧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情绪的好方法。凡是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比较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关于这一点,本书后面会有专门介绍。
千万不要小看提高认知对培养孩子自制力的巨大作用。
心理学研究认为,不少人的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缺乏自制力;相反,历史上那些仁人志士都能克己奉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表现出高度的自制力来。这就能很好地表明,人的认知水平、动机水平与自制力有极大关系。
具体到本案例来说,父母其实很早就应该在这方面对孩子进行疏导和教育了,现在她已经读高中了,显然有些亡羊补牢的感觉。推而广之,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不过程度没这么严重罢了。
大家知道,孩子生下来时没有一个是不要求上进的,可是进入学校和踏上社会后,不求上进的人还不少,为什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缺乏自制力,这种缺乏自制力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在上进过程中抵御不了各种**,从而误入歧途或消极颓废;二是自身的苦恼和压力得不到正确排解,尤其是父母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是疏于管教和缺乏经验,不知如何应对,从而导致最佳时机一错再错。
从这个角度看,自制力训练并非完全是就事论事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和困难,就能通过改变认知让孩子茅塞顿开,轻松前行。
所要注意的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所以在运用改变认知法来训练自制力时,要强调“提示在先,奖评在后。”也就是说,应当首先告诉孩子怎么做,让他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而不是动辄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