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我的孩子3岁半,我发现他的自制力特别差。明明不能随便移动的东西,他非要去动一动试试。嘴里刚吃完一块巧克力,马上又嚷着要吃另一块。如果你告诉他说马上要开饭了,下午再吃吧,他偏不听,硬要吵着再来一块。平时一个人会在床头摆弄电灯开关,一开一关,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屋里的灯光随之一会儿明、一会儿暗,他一个人会站在那里傻呼呼地笑,这样单调的动作他竟然可以玩上大半个小时。
俗话说:“三岁半,抠瓶罐。”不知这种情况是孩子的自制力实在太差了呢,还是一种暂时的正常现象?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改进吗?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孩子正处于“三岁半”的年龄,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这时候一些先天性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则会把这方面的毛病暴露无遗。
民间有“三岁半,抠瓶罐”的说法,意思是说,这么大的孩子已经会自己行走了,又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好奇,所以什么都想自己动手试一试、摇一摇、摸一摸、弄一弄,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才甘心。
所以这时候的孩子特别淘气是无可争辩的,不过除了淘气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自制力差造成的。如果这么大的孩子还没有经过后天的自制力训练,那么这种自制力差就会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天性。
容易看到,有些孩子几乎一生下来就有许多“坏习惯”,怎么教也教不好;有些孩子则相反,从小就“很乖巧”,父母几乎不用操心,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即使发生在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孩子身上,这样的反差也很常见。
先天性自制力低下的孩子,虽然也能通过后天培养加以克服,但这种努力效率很低,见效慢而且费时长。这时候最重要的是父母及家庭成员、老师等要有一颗浓浓的爱心,善于用爱心来融化孩子身上的固有陋习,一点一滴地加以改正。
从专业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孩子在3岁以前就有意志的萌芽了,也就是说,他会出现独立行动的愿望,并且初步用言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了。可是,意志品质中的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仍然要在3岁以后才能得到发展。这方面发展得不好,就会表现为缺乏自制力、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三心二意,或者在行为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反复无常,不是对一点点小事大发脾气,就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冷淡。实际上,这都是因为他们自制力差而表现出来的意志不健全、行为不协调。
从后天养成看,人的自制力会在两三岁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这种自制力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去做别人不允许他做的事。例如,当他想做某件事时一想到大人曾经告诫过他这些事情不能做,很危险,或者他年纪还小做不来,就会止步于前。如爬到桌子上去拿东西,等等。
另一种是他虽然有了某种要求或愿望,但已经会控制自己等待某个时机的出现,懂得延缓自己某种想法的实现。例如,孩子明明知道外公刚给他买了新礼物,他想拿出来玩,可是却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等待某个日子(如他过生日、节假日)来临,再把玩具拿出来玩。
应该说,孩子如果能做到这一步,自制力就算是强的了。而要让孩子做到这一步,对于先天性自制力强的孩子来说比较容易,往往一点就通,而且会牢记在心;而对于先天性自制力差的孩子就比较困难。有时候你刚才还说得好好的,现在他就忘了;有时候你怎么说也没用,他就是不听。每当这时候,给孩子更多的爱,是最有效的办法。
例如,你可以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各种行为规则,让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应该做的事情应该怎么去做,并且这种规则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讲解时一定要具体、明确,用他能理解的语言一样一样讲给他听,非常有耐心。不用说,你对孩子的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到,并且要有连贯性,避免虎头蛇尾。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慢慢知道一些社会规范,学会克制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了。
与此同时,你可以努力地让孩子学会用语言来进行表达。这样做的好处,除了让孩子训练语言能力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会通过语言表达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并且慢慢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从而在有意无意中对自己的行为起到某种制约。当然了,语言本身还有一种自我暗示功能,有助于训练孩子的自制力。
孩子很容易看出父母所做的这些努力是非常讲道理的,懂事的孩子会从中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如果有些孩子不是听得太明白,那就只能说明你在对牛弹琴。这时候你不但不能发火,而且还应该说得更通俗易懂一点。如果孩子听懂了,就是不肯做,这时候你可以采取延迟满足策略来对待,既是一种惩罚,又能锻炼他的耐心。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如果他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尤其是在课堂上分心、多动,放学回家后做作业不专心、办事拖拉,父母还会在打骂之余“联想”到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关于多动症问题,父母切记不要随意联想,一定要是医生才能确定的。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在父母怀疑是多动症的孩子中,最终去医院得到确诊的很少,他们中实际上大多数都属于自制力差、先天性感觉统合失调的类型。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是,如果孩子做作业时分心,而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却很专心,就基本上可以排除多动症了。
所以,千万不要误把孩子缺乏自制力当作多动症来服用药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服用药物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很大伤害,真正灵验的“药”每家每户都有,这就是父母的一片爱心!
请记住,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懂得什么是远大理想和抱负,他最能直接感受到的是家人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