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把“宝”押在中国——金融新秩序(1 / 1)

资金管理是经济管理的命脉,企业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面对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几乎全世界都把“宝”押在中国,寄希望于中国在全球建立金融新秩序中能够带领世界经济走出重重危机。

受金融海啸影响,2009年的全球金融形势十分复杂,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因素高密度地交织在一起,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纷纷调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增长预期,希望2009年能够成为经济复苏的转折之年。

在这危急关头,为什么要把如此重任落在中国肩上?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金融的强劲流动性以及庞大的对外债权,使得中国金融业在危机中保持了良好态势,并且有望成为2009年全球唯一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达到8%、率领全球经济走出金融海啸阴影的火车头。

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中国金融业不得不就如何管理金融市场风险、建立金融新秩序作出抉择。

把资金管理问题扩大到国家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有点大,容易陷入枯燥的理论探讨。对此,可以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①中国在全球金融新秩序中的“稳定器”角色

金融海啸暴露出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存在着许多弊端,改革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呼声此起彼伏,并且得到所有发达国家的认同。而在这其中,中国在全球金融新秩序中担当着“稳定器”作用。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高储蓄率、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提升的生产力、巨大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有这些优势条件,都能帮助中国平稳地度过全球金融海啸,并且对拉动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正如中国总理温家宝所说,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预警系统、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国际金融组织体系,提升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规则制定权。无疑,中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包括国际货币新格局并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通过各经济体之间的各种摩擦和不合作产生,这种摩擦和不合作的均衡点,能够主导未来国际金融新秩序、国际货币新格局的方向。

归根到底,建立和完善中国的金融新秩序,是重建全球金融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博弈中,中国不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主导者,但必然会以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的身份,展现自己的责任心和基本领导素质。

更不用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必然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国,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巨大规模。缺少了中国这个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配合和努力,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有效应对这次金融海啸。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两点:一方面,中国金融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中国对外投资能否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未来全球金融的稳定性,对中国的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

②正视这次金融海啸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这次全球性金融海啸从美国波及到全球,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从2008年9月的第一波发展到2009年2月的第二波,情况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

日本、欧联国家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经济就步入负增长,美国经济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步入负增长,中国在2009年初所面临的经济困境也比原来预想的要严重得多。

不仅如此,可以说这次金融海啸的演变和发展超出了所有人预期。容易想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实体经济仍然会陷入衰退状态。

所有这些对中国金融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足够关注,这是中国要在建立全球金融新秩序中发挥作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那么,究竟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要知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的加工制造业本来就和欧美国家的金融、房地产等消费产业一起形成了失衡的循环。在需求旺盛的时候,彼此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发生这次金融海啸后,又会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

当然,这种一损俱损是以间接传导为主的,而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是一种直接传导,这也是中国金融业在全球金融海啸中受到的影响与欧家国家的主要区别。

那么,这种间接传导又是如何发生的呢?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秩序是1993年才开始建立的,之后马上就经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实践证明是经得起考验的。

然而这几年情况有了变化。这次全球金融海啸来势凶猛,并且持续恶化,对中国的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形成的正面冲击、监管动态,以及中国金融业在全球新秩序下的资本流入和流出,都会形成某种合力。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能确立中国金融业在全球金融新秩序中的核心竞争力,带领中国的实体经济走出困境。

而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最近几年来联合推进金融制度和金融监管创新,在保证我国金融秩序面对这次金融海啸时依然能够镇定自若、持续稳定,已经提前打了“预防针”。尤其是实现利率市场化、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规范股票市场和发展其他直接融资市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信用担保系统等,在克服这次金融海啸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种创新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金融海啸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会更加严峻,尤其是其中的贷款集中度风险、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房地产及相关行业风险、理财产品和金融创新工具风险等更是突出。

更不用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正在积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要面临多大风险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③中国建立金融新秩序的具体措施

全球金融动**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银行业拓展海外业务创造了机会,不过也应当看到,无论在组织架构、经营水平上,中国银行业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所以,中国银行业在整合外资金融机构之前,应当充分考量自身对海外市场的把握和驾驭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关于这一点,中国的优势主要在于,面对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造成的一片狼藉,日趋成熟、强大的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最有助于在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中发挥核心作用。

例如,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人民币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四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6.8%,这样的成就不能不令全球瞩目。与此相应的是,2008年中国金融运行状态的表现依然相当不错,银行信贷资产得到改善,防风险能力持续增强,本外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7.95%,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态势、风险抵补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

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在这次金融海啸中的经济、金融有能力率先走出困境。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世界经济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背景下,中国金融机构累积的风险也会不断增加,未来国内银行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还有待考验,因为所有这些都不是一国能够完全调控的。

为此,中国金融业有必要抓住当前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认真研究经济特点,找准贯彻落实财政、货币、外汇政策与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结合点,苦练内功。2009年4月,全球400多位金融专家、学者、政界高官汇聚一堂举行“第五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专题研讨“危机下的中国金融新秩序”等热点话题,就可以看作是为建立中国金融新秩序破的题。

【金融学点睛】

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是当务之急。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本身就是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