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利息(1 / 1)

利息是金融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许每一位读者对此都不陌生,但很难保证说就对银行利息究竟说明什么、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会有一个正确认识。因为任何一种观念的形成,都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鉴于利息概念在金融学中的重要性,这里费点笔墨来看看从古至今最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它们是怎样看待利息的:古典经济学家中的配第(William Petty,1633~1687)最早提出了利息是一种报酬的说法;洛克(John Locke,1623~1704)则认为,利息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包含某种风险收入;坎第隆(Richard Cantillion,1680~1734)最早提出了利息是货币价格的观点;诺思(Sir Dudley North,1641~1691)认为利息相当于地主收取的地租;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最早提出了利息表示剩余价值的观点。西方经济学家中的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Nassau Wlliam Senior,1790~1864)认为,利息是借款人(资本家)“节欲”的报酬;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Eugen Bohm Bawerk,1851~1914)认为,利息是资金的“时差”;美国经济学家费雪(Ieving Fisher,1867~1947)认为利息是人心不足发生借贷行为产生的,如果没有借贷行为也就无所谓利息了。当代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认为,利息是放弃流动偏好得到的报酬。

综上所述,这些说法好像都没有说到要害上,即没有点明利息的来源和本质。最正确的说法应当是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利息的本质只能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贷款人之所以能收到利息,是因为它拥有这部分资金的所有权,如果没有所有权,他就无法取得利息收入;相反,借款人之所以要付出利息,是因为他把这部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后获得了价值增值(如果事实上并没有实现价值增值,理论上也应当如此,否则他就没有必要借用这笔资金)。

总体来看,利息是借款人付给贷款人的报酬;同时它还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两者之间必须存在着借贷关系。

现实生活中,贷款人把收取利息收入看作是理所当然。在会计核算中,全球各国的会计制度都规定,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支出首先要作为财务费用列入成本,只有在扣除这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才能作为经营利润来看待,也正是明确了这一点。

利率有许多种分类方法,例如:

①根据计算方法不同,分为单利和复利

单利是指在借贷期限内,只在原来的本金上计算利息,对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再另外计算利息。复利是指在借贷期限内,除了在原来本金上计算利息外,还要把本金所产生的利息重新计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俗称“利滚利”。

与单利相比,复利更重视时间因素所起的作用,也更能反映信贷关系的本质,更好地体现信贷资金占用时间越长利息越多的原则。当然,复利的计算过程也要复杂得多。

②根据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也就是借款合同或单据上标明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已经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

例如,如果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5%,当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5%,那么该贷款的名义利率就是5.5%,实际利率是1%。

③根据确定方式不同,分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官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银行业协会按照协商办法确定的利率,这种利率标准只适合于参加该协会的金融机构,对其他机构不具约束力,利率标准也通常介于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市场利率是指根据市场资金借贷关系紧张程度所确定的利率。

在我国,目前的利率标准基本上是官定利率。

④根据利率变化情况不同,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是固定不变的,通常适用于借贷期限不长或者预期未来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浮动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要随着市场行情变化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通常适用于借贷期限较长或者预期未来市场利率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这时候的利息计算虽然不确定,而且比较复杂,但由于更切合实际,所以有助于降低双方的利率风险。

⑤根据国家政策意向不同,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一般利率是指在不享受任何优惠条件下的利率。优惠利率是指对某些部门、行业、个人所制定的利率优惠政策。

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通常对那些资信最高、处于有利竞争地位的企业实行优惠利率;而在我国,通常是对某些重点行业和领域实行优惠利率,如个人商业性住房贷款就全都实行优惠利率。

⑥根据银行业务要求不同,分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在金融机构存款所获得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是指从金融机构贷款所支付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存款人取得存款利息、贷款人付出贷款利息只要在适度范围内就不但应该是合理的,而且应当是合法的。例如,银行发放贷款所取得的利息在扣除接受存款支付的利息后,就构成了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可是也应当承认,如果这种利率水平太高,变成了“高利贷”,这就是法律所禁止的了。

利息的计算比较复杂,通常包括单利利息、复利利息、终值和现值等概念。

单利的计算公式是 I=P·i·n

单利本利和的计算公式是 S=P+I=P+P·i·n=P(1+i·n)

其中,I为利息额,P为本金,i为利率,n为期限,S为本金与利息的总和。

例如,如果一笔20万元的一年期贷款年利率是6%,要求到期连本带利一次性付清,那么届时将要偿还多少钱?其中利息是多少?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I=P·i·n=20×6%×1年=1.2(万元),S=P(1+i×n)=20×(1+6%×1)=21.2(万元)。

这表明,到时候需要归还21.2万元,其中本金20万元,利息1.2万元。

复利本利和的计算公式 S=P(1+i)n

复利利息的计算公式 I=S-P

例如,同样是上述这笔20万元贷款,年利率同样是6%,但贷款期限延长到了3年,那么,这笔贷款就要每年重复计算一次利息。

经过上面的计算得知,如果借款期限是1年,1年后需要归还的本利和是21.2万元,2年后需要归还的本利和就是S2=P2(1+i×n)=21.2×(1+6%×1)≈22.47(万元)。同样的道理,3年后需要归还的本利和是S3=P3(1+i×n)=22.47×(1+6%×1)≈23.82(万元)。

当贷款期限过长时,这种计算过程很复杂,而通过上述计算公式就很容易得到结果:S=P(1+i)n=20×(1+6%)3≈23.82(万元)。这笔贷款的利息是:I=S-P=23.82-20=3.82(万元)。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将来的1元钱和现在的1元钱价值是不等的,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将来的1元钱没有现在的1元钱值钱,于是就从中引出了终值和现值的概念。

所谓现值,是指货币在现在的价值。所谓终值,是指货币在将来某个时点的价值。

引入了现值、终值概念后,读者就应当明白,同样的金额在不同时点上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也不能直接相加或相减;只有把它们折算成同一个时点上的金额,才能去做这一点。

例如,如果你1983年的月收入是42元,2009年的月收入是4958元,这时候这两个数字就不能直接相加、相减或者比较多少。你既不能说现在的月收入是过去的4958÷42=118(倍),也不能说你现在的月收入比过去增加了4958-42=4916(元),更不能说这两个时点你的月平均收入是(4958+42)÷2=2500(元),否则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比较这种数字是毫无意义的。要使这种数字比较变得有意义,就必须把它们折算到同一个时点上来进行比较,在通常情况下是折算成现值来比较,即比较现值的大小。

所以读者容易看到,当书上在描述过去的某个数字时,往往会用“相当于现在”来加以补充说明,以使读者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也便于对比。对过去的数值是怎样,对将来的数值(终值)更是如此。

在利息计算过程中,通常用到的现值、终值计算公式有:

单利现值计算公式

S

P=―――――

1+i·n

复利现值计算公式

S

P=―――――

(1+i)n

单利终值计算公式

S=P·(1+i·n)

复利终值计算公式

S=P·(1+i)n

其中,P为现值,S为终值,i为利率,n为期限。

例如,某人为5岁的儿子在银行存入一笔50万元存款,准备在20年后作为孩子的结婚费用。如果未来20年的银行平均存款利率为5%,那么20年后这笔资金将会变成多少呢?

容易看出,这实际上是求这笔50万元存款20年后的终值是多少。根据计算公式可得S=50×(1+5%)20=50×2.653=126.5(万元)。

同样的道理,如果某人想为他5岁的儿子20年后结婚准备一笔100万元的资金,假如在这20年中银行的平均存款利率为5%,那么他现在要存入多少钱?

容易看出,这实际上是说现在把多少钱存入银行20年后能得到100万元的本金和利息。换句话说,20年后100万元的现值是多少。根据计算公式可得

100 100

P=――――――=――――=37.69(万元)

(1+5%)20 2.653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在一定时期内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利率的计算公式是

I

i=―――×100%

P

其中,i表示利率,I表示利息额,P表示贷款本金。

由于计算利息的时间长度不同,所以利率也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等多种。年利率以年为时间单位,通常用“%”表示;月利率以月为时间单位,通常用“‰”表示;日利率以天为时间单位,通常用“‰O”来表示。

西方国家习惯于用年利率表示,我国则习惯于用月利率表示。例如同样是说利息4厘,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这在西方国家往往就是指年利率4%;而在我国则是指月利率4‰,即年利率4.8%。

【金融学点睛】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的最高水平是利润。就全社会而言,利率的最高水平是社会平均利润率,前者总是低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