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7日至30日,就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10届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尽管品牌荟萃、人头攒动,但是由于该展会是2个主办单位同时招展,结果导致某些展位出现了严重“撞车”。
“一女两嫁”现象,无疑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反映。而这种激烈竞争,反映在中国展览业上,已经出现了中外之争、国内之争、城市之争、企业之争以及审批权之争。
下面我们就以与奥运会具有相同经济功能的展览业为例,来进一步探讨怎样才能尽可能实现更大的长远利益。
中外之争已趋白热化
早在2001年的上海国际汽车展上,就出现了这种“撞车”。16年来,每逢双年6月上海举行国际汽车展、逢单年6月北京举行国际汽车展,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相安无事,并且已成惯例。
可是到了2001年,国际汽车展突然遭遇到了空前的冷遇,究其原因就在于,在同一城市半年之内举办了同样的2次展览,稀释了参展厂商的高涨热情。怎么办?无奈之下2家外国公司只好宣布,2个展览会合二为一。
同样的事情,2002年又发生了,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在这种中外竞争中,在中国抢滩速度越来越快的国外展览业,表现出了咄咄逼人之势。
以世界著名展览公司中“航母级”的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为例,仅在汉诺威展览中心的销售收入每年就达40亿马克。他们的到来,将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现有展览业展开残酷竞争,而且在竞争实力、经验、人才各方面,他们都绝对居上风。
国内之争牵涉到不同利益的纠缠
2001年中国展览业的一大新闻事件,就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服装展览会——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的主办权之争,在行业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
该博览会的主办权,原来属于中国服装集团所属的北京天宫展览广告公司。后来由于机构改革,天宫展览广告公司划归了中国服装协会。不久以后,财政部认为这样的擅自划拨属于“国有资产流失”,要求恢复天宫展览广告公司的原有隶属关系。这时候,中国服装协会表态,天宫展览广告公司可以重新划回中国服装集团,但是该展览会的主办权必须留在中国服装协会,理由是,中国服装集团作为一个企业,不能主办全行业的博览会。
该博览会已经有9年历史了,不仅是同业中的佼佼者,而且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服装服饰展,是企业创造的无形资产。这样一来,围绕展览会主办权的争夺,实际上就关系到未来经济利益的不同流向。
事情发展到最后,惊动了国家两大部委。最后由国家经贸委与外经贸部下发通知,认定该博览会的主办权归属中国服装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但是,该主办权的归属之争实际上到现在还没有平息。
为什么要由国家部委出面进行干预?关键是,怎样从大局出发才能更有利于国家利益,更有利于市场发展。
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不是政府要不要干预,而是能不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就像目前知名度颇高的国际汽车展,当年也有过撞车的经历。早在1996年,中国贸促会和当时的机械工业部都打算举办汽车展,后来在中央领导出面协调下合并,才有了如今规模越办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的局面。
城市之争暗中互相较劲
据说世界著名的展览企业汉诺威,与德国另外2大展览业巨头杜塞尔多夫和慕尼黑展览公司,原来准备投资扩建全国农业展览馆的,结果在上海的运作下移师沪上。
接下来顺理成章的是,三大展览公司在浦东大规模进行投资,终于导致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拔地而起。
很显然,国内几大中心城市加入展览业的角逐竞争,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综观国内目前几个最大的展览中心城市,广州最著名的是广交会、深圳最著名的是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都还没有真正形成气候。这样,全国最大的展览中心城市之争,便在北京与上海之间展开。
从现有实力来看,北京的展览硬件稍微落后于上海,但是,北京奥运会的计划尤其是奥林匹克公园内,规划修建一个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展览中心。这样一来,北京在竞争中就可望重新夺得优势。然而,上海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也在暗中和北京进行较劲。
2001年颇受赞誉的APEC年会,以及正在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必将大大加快上海成为与香港、新加坡一样的世界级展览中心城市的进程。
此外,国内其他城市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展览经济,像大连、烟台、厦门、天津、郑州等虽然没有形成大气候,但是也各有千秋,其专业展览会的知名度正在不断升高。
企业之争希望走出国门
一位参加过多年广交会的业内人士表示,每年春秋两季的那几天,广州的黑市交易总是异常活跃,其中大部分交易是广交会摊位产生的。在业界,这已是一个公开秘密。
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的是,目前我国外贸经营主体已经多元化。过去没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商品物资流通企业、科研院所,都可以从事外贸。通过获得外贸经营权、在广交会上展示自己,让国外客户了解自己的企业和产品,这是获得国外客户的一条捷径。
这样一来,就导致数量有限的广交会摊位异常火爆,摊位的黑市交易就无法避免,非法的场外展览会更无法取缔。实在不行,没有摊位的参展企业便拿着资料到外商的住处“半夜叩门”,弄得外商不堪其扰。
问题是明摆着的,但是心情可以理解。因为企业哪怕是中小企业,都希望在广交会上推销自己、结识客户。
审批权之争反映了前进中的问题
出国办展览,过去一直由外经贸部和中国贸促会两家审批的,这样就给有些企业造成了可乘之机。
例如,曾经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两家企业在同一时间、同一国际贸易中心举办电子国际展览。一家是国家外经贸部审批的,另一家是中国贸促会审批的。这样的“撞车”现象,后果显而易见。
为了克服这种矛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函》,2001年1月1日起,各地区各单位出国举办经贸展览会一律由中国贸促会审批。2001年2月15日,中国贸促会和国家外经贸部联合出台了《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对出国办展单位、审批和备核的程序、审批的依据和要求、展览团的管理以及处罚措施作了明确规定。
应当肯定,这项改革是国家外经贸部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结果。但是也不能忘记,中国贸促会具有半官方性质,既担负着国际贸易仲裁的职能,又具有企业性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仍然没有划分清楚。
相关人士指出,审批不是管理中国展览业的最好办法,而恰恰是展览市场不规范、信用制度不完善等环境下的权宜之计。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审批制度应当逐步取消,而依靠行业自律组织来进行行业规范。
事实上,广东和山东两地已经建立了这样的中介机构,发展势头良好。
从展览业联想到奥运会,无论对一个城市还是一个国家而言,要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就必须首先理顺国内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外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而不是自相残杀。
只有这样,才算不辜负这百年难遇的北京奥运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