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会重现世界杯泡沫(1 / 1)

有人说,世界杯足球赛所引发的消费行为,不可能扎根于当地经济,从而产生一个源源不断的长远效益。它的经济特色,实际上更像是中国的“歌星演唱会”。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奥运会是否会重现世界杯的泡沫?

足球泡沫知多少

因为世界杯足球赛而出现的、热得发昏的经济气象,在世界足坛上每隔4年就要爆发一次,非常类似于周期性的经济过热,或者干脆就叫做周期型头疼。

稍有理智的人就会认识到:所谓的“世界杯经济”很可能包含有过度的泡沫,它对经济的伤害有目共睹。日本就是因为这种泡沫破裂,从而导致了近10年的经济萧条,至今还没有喘过气来。

就在2002年,在诸多国际大牌足球俱乐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同时,先是ISL公司(负责国际足联赛事推广的代理公司)、德国基尔希公司(德国最大的传媒集团)等一系列与足球有着紧密关联的大型企业宣布破产,接着,国际足联也陷入了财务危机……这一切,给世界足坛带来的具体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泡沫一直笼罩着足球经济

最突出的表现是,电视转播商、赞助商、广告商像是发了疯一般往足球身上贴金。

随着ISL公司的破产,资金链条仿佛一夜之间断裂,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出现了——除了对拉动足球经济起火车头作用的世界杯电视转播权销售工作陷入困境以外,欧洲各俱乐部的财政黑洞也随之显现。

国际4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咨询有限公司,对1999~2000年度英国足球经济状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在92家英国足球俱乐部中,有16家出现了球员工资超出俱乐部收入的状况,不少低级别的联赛俱乐部已经处于破产边缘。英国俱乐部首富曼联队的经营状况虽然不错,但2002年也出现了赢利下降的问题。

ISL公司破产后,世界杯电视转播权销售工作陷入一片混乱。“破产事件”给国际足联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255万美元。

德国媒体巨头基尔希以14亿英镑接手世界杯全球转播权销售工作后,根本没有想到,它的财政状况因此而陷入空前的危机,资产负债总额达到56亿美元。

事情难道真的已经有那么严重——谁玩世界杯、谁就将面临死亡吗?

如何防止泡沫出现

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界杯,无疑都是一棵巨大的摇钱树,会给东道主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认识到这种泡沫经济的特征后,就必须采取切实措施防止泡沫的出现,以免被树上摇下来的“金苹果”砸坏了自己的脑袋瓜。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奥运会同世界杯一样,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将有重要影响,会促进城市化建设、会大大提升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举办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但更要防止经济过热,防止泡沫出现。

从这个角度出发,考察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就必须充分考虑怎样为北京经济增加耐久性动力,而不是好汉酗酒时的一阵抽搐。

这些话虽然不中听,但是却很管用,有利于提醒政府如何及早消除隐患、降低副作用,发挥赛事的火车头功能。

否则,如果一味强调有利因素、对不利因素采取鸵鸟政策,最终只会导致哑巴吃黄连。

建设项目的法人招标

就比赛场馆建设而言,所有比赛场馆和相关设施建设全部采用全新的建设模式和运作机制、实行建设项目法人招标,是减少建设泡沫的有效途径之一。

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正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这就是,政府运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以及其他调控手段,对整个融资工作进行领导和监督;中标者负责场馆建设、经营及管理。

第一期建设项目法人招标于2002年9月下旬举行。北京市政府提供投资、土地、商业组合等配套优惠政策,赋予项目投资者一定期限、一定范围的自主经营权和收益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参与竞标。

例如,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政府将给予土地政策优惠,并且搭配组合一定的商业开发面积。对于可以出售的奥运村住宅单位、可营运的会展中心等赛后商业价值较高的项目,政府允许中标的法人单位、在政府规划施工范围内,选择经营方式和业务范围,并且根据项目的盈利能力,提供一定的特许经营使用权,最高可达30年。

招标项目主要是奥林匹克公园B区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包括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奥运村、会展中心、公园内的商业设施等等。

2002年末,第一期建设项目法人招标正式开标,并且确定了中标入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