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茶不凉,花开四季香(1 / 1)

规模庞大、鳞次栉比的北京奥运体育场馆,赛后如何利用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话题:怎样才能预防“人去楼空江自流”的现象出现?

其实,满足市民需要的多功能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怎样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一直是29届奥运会组委会在场馆规划建设中贯彻的基本原则。

弥补原有体育设施不足的需要

赛后的奥运体育场馆,其一大功能是可以用来弥补原有体育场所不足的需要。

以在中国会展业占据特殊地位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为例,1985年展览中心建成后,一直到现在都是国内最大的标准化国际展览场所。但是,由于多年来超负荷运行,展览馆各种设施严重老化,场馆面积已经不足以举办大型国际展会,展馆面积已经没有扩展空间。这样,建造一座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大型展馆就迫在眉睫。

从1999年1月起,为了建造新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选址方案几经变化,一直到2002年7月才最后敲定。

新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总投资匡算在100亿元人民币,计划建造展馆22.4万平方米(展厅20个),会议和服务配套设施16.9万平方米,2006年末投入使用。

可以设想,如果不是会展经济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10年翻一番的话,展览中心完全可以和奥运会体育场馆结合起来考虑建设,这样就可以部分解决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

当然,新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无法利用以后的奥运场馆,并不代表奥运场馆不能派其它用场。弥补原有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是场馆利用的主要方向。

走商业开发之路,奥运村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2008年奥运会所需比赛场馆一共37个,北京将提供32个场馆,其中19个场馆为新建。

奥运会结束之后,这些场馆一部分将成为公共文化娱乐活动场地,一部分成为国家专业体育运动员比赛和训练基地,例如自行车馆和射击馆等。为了确保长期使用,许多场地都预留了大面积的商业服务设施,而不仅仅作为单一比赛训练场地。

在新建场馆中,有少数是临时建筑性质的场馆,赛后可以拆除;另一部分是永久性设施,主要有奥林匹克公园和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

在216万平方米的奥林匹克公园内,场馆面积占到100万平方米,设有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和射箭场等场所。同时,还规划建设酒店、会议、商业、办公等其他配套服务设施,给赛后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据了解,国家体育馆在奥运会期间将作为体操比赛和手球、排球决赛场地,而在赛后有可能成为大型文艺演出场地。国家游泳中心赛后将是一个戏水乐园。

规划中还将建设一批建筑,在奥运会期间用作乒乓球、羽毛球、击剑、摔跤比赛场馆和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电视中心,会后成为会展中心和文化设施,例如首都青少年宫、城市规划展览馆等。

奥运村位于人口迅速增长的北部。奥运会以后,奥运村将作为居住社区长期使用。运动员公寓改为住宅出售,生活服务用房将成为住户的公共空间。奥运村内一些服务设施将被改造成为居住区的娱乐休闲中心。

记者村是利用正在建设的商品房,赛后可以出售。学校、小区幼儿园等都将利用公园内现有设施改造建立,运动健身区留给居民健身用。

占地20万平方米的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仅有一个五六万平方米的永久性场馆,其余均为体育、文化配套商业设施,将通过赛后商业开发利用,来带动五棵松社区体育建设和地区发展。

利用民间资本建设互补项目,综合利用各种设施

自从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带动了当地城市发展之后,奥运会开始出现了赢利现象。此后,各国竞相争办奥运会,然而,奥运会在直接带动城市发展的同时,其本身场馆在赛后确实闲置较多。

从以往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来看,单体场馆的利用效果尤其不好,普遍出现了“赛事一完人去楼空”的现象。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需要值得警惕之处,就是避免资金成本单一现象。因为只有切实考虑收益和成本问题,才能真正保证奥运项目的投资成本回收。

悉尼奥运会因为在投资来源上考虑不够,采取单一政府资金成本的做法,从而对当地发展带来了严重问题。专家建议,应当从市场上找钱,在奥运各个项目中让大量民间资本介入,以解决赛后利用问题。

在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日程表上可以看到,2002年7月,奥运项目已经开始启动招标和商业运作。

从民间融资、利用民间资本建设互补项目,可以将酒店、商业、展览、会议中心与办公结合,从而达到赢利目的。

在上海,早就有过此类成功案例。在上海8万人的体育场里,建造了酒店。而全国八运会期间建设的上海体育馆地下一层,则建起了超市,成为繁荣周边社区服务的商店。

有些政策瓶颈需要加以突破

经济学家海闻的观点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国家应该在奥运建设项目中退出所有的经营性项目,“甚至不要股权,一开始就明确产权”。

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英东游泳馆。

这座由霍英东先生捐资1亿港元建造的亚运会游泳馆,原来每年费用高达200多万元,包括维修费、职工工资等开销在内每年要吃掉几百万元的国家财政。

1994年6月1日,英东游泳馆开始实行租赁经营。当年游泳馆就收入170万元,上交给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50万元。

在北京,目前国家、市、区等行政事业部门管理的体育场有79个,它们都还没有摆脱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管理的旧体制。体育场馆的投资到底创造了多少价值、产生了多大的经济效益,谁也无法计算出来。

用企业的利润换取城市的发展

2001年9月,北京大学首都经济研究院成立了“奥运金融支持工程”项目组,专门研究未来7年中北京奥运会的融资方式与金融服务。项目组组长何小锋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很多投资人都来找他交流项目,希望投资体育场,但是却很少有人想拥有经营权。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原因就在于,体育场馆的常规比赛很少,如果拥有体育场馆的经营权,不但风险太大、而且维护费用惊人。“他们更关心的往往是能否拥有一些冠名权,比如他们问政府,场馆的座椅能不能冠名,能不能由开发商贴上出钱企业的牌子?”

何小锋教授这样描述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是在利用企业的钱实现未来的建设,不是担保,也不是借贷,而是交易。是用企业的利润来换城市的发展。”

这就是说,政府应该借助奥运做更多的改革,拿出特事特批的精神,例如开禁产业投资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分享庞大的投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