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是遵循国际奥委会和各国际单项体育协会的技术要求、结合我国国情和北京市建设发展的实际、吸取其他奥运会举办城市场馆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在《申办报告》和《主办城市合同》承诺的基础上,加以精心规划和制定的。
其主要精神体现在《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尤其是有关奥运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的内容中。
为了了解这方面的完整信息,下面以《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为依据进行介绍。
原则、内容和布局
基本原则
第一,场馆的规划设计,既要有利于奥运体育比赛,又要充分考虑赛后利用。
在满足比赛期间国际奥委会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奥运场馆的社会效益,使之与广大市民日常健身的需要相结合,并便于赛后开展文化、体育、会展、商贸、旅游、娱乐等活动。
第二,坚持勤俭节约,力戒奢华浪费。
所有场馆设施建设的规模、位置、数量要逐一进行论证,能够利用现有场馆进行改建、扩建的就不新建,能搞临时性场馆的就不搞永久性场馆。
第三,创出体育建筑精品。
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探索建筑技术、艺术与环保的有机结合,为首都留下独特的奥运遗产。
建设内容
奥运会比赛计划使用场馆37个,其中北京地区32个、京外地区5个。
在北京32个比赛场馆中,新建19个(含6个临时赛场),改扩建13个。此外,还要改造59个训练场馆及配套建设残奥会专用设施。
京外地区的5个场馆项目中,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天津体育场、秦皇岛体育场为新建项目;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上海体育场为改造项目。
布局方案
呈“一个主中心加三个区域”的分布格局。
奥林匹克公园是举办奥运会的“主中心区”,内有13个场馆;
“西部社区”有9个场馆,其中新建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赛后将成为市区西南部群众文体活动场所;
“大学区”安排首都体育馆等4个场馆,赛后成为大学及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
“北部风景旅游区”安排北京乡村赛马场等2个场馆,便于赛后发展郊区旅游业。
此外,在其他地区,改扩建工人体育场等4个场馆,为相邻地区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创造条件。
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奥林匹克公园地处城市中轴线北端,面积1135公顷,包括680公顷的森林公园、405公顷奥运中心区。
奥林匹克公园依托亚运会场馆和各项配套设施,交通便捷、人口集中、市政基础条件较好,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备。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内具有代表性的新建场馆
国家体育场:可容纳8万人,是举行开(闭)幕式、田径比赛、足球决赛等活动和赛事的场地。
国家体育馆:可容纳1.8万人,是体操比赛、手球和排球决赛的场地,可设计为多功能公共场所。
国家游泳中心:可容纳1.7万人,是游泳项目的主赛场,奥运会后可成为公共运动场所。
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一些相关设施
奥运村:运动员公寓36万平方米。奥运会期间供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和随队体育官员居住,村内配套设施齐全,赛后可向社会出售。
规划一批建筑,在奥运会期间能用作乒乓球、羽毛球、击剑、摔跤比赛场馆和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电视中心使用,会后将成为会展中心和文化设施,如首都青少年宫、城市规划展览馆等。
同时,还将规划建设酒店、会议、商业、办公等其它配套服务设施。
场馆的设计理念
满足比赛要求,实用而不奢华
符合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夏季运动联合会的要求;
符合国际单项体育协会的要求;
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符合残疾人奥运会的特殊使用要求,注重质量、节省投资。
广泛应用高科技,体现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数字网络技术、远程音像传输技术以及图像显示技术,为奥运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材料,广泛采用雨水收集、中水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节能技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安全舒适并有利于赛后利用
场馆设计要以人为本,为所有与会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和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要求;
场馆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之间紧密结合,各种功能综合配套;
建筑空间实现可变性和功能的多样化,为赛后利用和市场运作创造良好条件;
精心编制交通规划,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交通服务便利、快捷。
充分考虑残奥会的特殊要求
筹办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进一步形成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社会氛围的有利时机。
奥运会场馆及其相关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残疾运动员和残疾人观众的特殊要求,为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创造条件。
残奥会将使用奥运会的18个比赛场馆。这些场馆将充分考虑残疾人奥运会的需要,实施无障碍设计。并根据残疾人的特殊要求,配备光电、声响等设备,方便他们参加各类比赛。奥运村的所有相关设施将采用无障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