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民营企业中,有一位中国最大的民营建筑商楼忠福。楼忠福的一大嗜好是并购企业,以前曾经兼并了包括重庆一建在内的10多家国有企业。这一次他面对北京奥运会这样的巨大商机,不可能无动于衷。
这不,现在他终于成功地控股了北京二建。
外地企业嫁接北京企业
2002年5月11日,重组以后的北京二建公司正式挂牌。按照协议,楼忠福的浙江广厦建设集团投资3360万元,持股56%,北京建工集团减持至34%。
为什么要走这步棋?楼忠福认为,2008年奥运会将会给北京城建带来增长预期,全国各地的众多开发商和建筑公司已经会师北京。在工程承揽的正面竞争中,外地企业显然缺乏北京企业长期积累的经验、资质和资源。通过收购北京老牌建筑公司,楼忠福可以在未来的建设项目竞争中傲视群雄、先声夺人。
至此,浙江广厦集团经过多年运作,已经在北京拥有3家地产开发和建设公司——广厦京都置业、中地建设、北京二建。楼忠福继进军杭州、重庆之后的第三次扩张计划,至此初具规模。
不断扩张,跻身于《福布斯》中国富人榜
应当说,这又是楼忠福善于抓住机遇的一着妙棋。
1984年之前,楼忠福是浙江省的一名乡镇干部。接任东阳第三建筑公司经理后,这家公司当年利润仅38万元,到1992年楼忠福成立广厦集团之时,公司年产值突破了1亿元,利润400多万。
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里,建筑行业最先呈现出不规范的纷乱竞争,这给东阳三建这样的地方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也使得建筑行业的整体利润率降至低点。
楼忠福之所以能够在浙江民营建筑公司中独领**,得益于1993年的改制计划。
当年,他宣布成立“浙江广厦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为定向募集资金的民营股份制公司。1995年,将公司总部搬到杭州,立足全省承揽工程。
1997年,“浙江广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3500万股公众普通股,募集资金1.9亿元。
此番上市,为楼忠福大规模资产并购积累了丰厚资金,之后三年,浙江广厦开始大规模扩张。
1998年,考虑到重庆升格为直辖市之后城建规模的扩大,以及三峡移民可能带来的大量建筑项目,楼忠福决意收购重庆建工局管辖下的第一建筑公司。
2001年,重庆一建产值突破8亿,利润达2000万元,比改制前增长了904%,被当地政府誉为国企改制的“成功范例”。
1998年12月,广厦集团兼并了南京中南国际。这家公司具有从事国际工程承包、承担中国对外经济援助、进出口贸易和地产开发的资格,广厦集团一脚踏入了国际市场。
2001年,楼忠福出资8000多万一举控股了杭州建工集团,从而在浙江省内成为规模最大的民营建筑公司,在该省境内仅次于浙江省建工集团,稳居建筑行业第2把交椅,并且跻身于《福布斯》“中国富人榜”。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短短10年间,广厦集团已经在全国发展了一个庞大的建筑业体系,其市场触角在浙江、重庆、南京之外,已伸向上海、西安、兰州等大城市直至皖北怀远县。
现在,年届50岁的楼忠福提出了“第三次创业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就是梳理广厦集团的股权结构,对旗下业务重新布局。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广厦集团进入北京的直接促动力量。
2002年初,浙江省驻京办在北京举办了浙江建筑企业推介会,66家浙江建筑企业大举进京,寻求参与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和奥运场馆建设的机会。其中不乏浙江省建工集团、宝业建设集团、龙元建设集团等广厦集团的竞争对手。收购北京二建无疑让广厦集团占得了先机。
外资企业正在加紧攻城掠地
我国每年建筑装饰市场高达35%的增长率,吸引了海外巨鳄、业外资本新贵,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赶赴中国建筑业这场“盛宴”。
根据中国建筑业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将在3年内开始享受国民待遇,5年内外商将被允许成立独资企业。
香港建筑企业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2002年6月初,由香港工务局首次组团的一批香港顶级建筑商云集北京,商讨建筑业合作事宜。他们认为,目前香港建筑市场不景气,而内地市场广大,北京奥运工程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重要项目。
与香港同样具有地理优势的台湾,也十分看好祖国大陆建筑市场的“钱”景。他们通过技术输出、不“带资”的模式,与大陆房地产商或外商合作,展开登“陆”行动。
自从2001年10月开始,北京建筑市场完全开放。而“奥运场馆将实行国际招标,面向海内外”的游戏规则,在保证有关工程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同时,也着实给外商提供了大量机遇。
面对这一诱人的奥运蛋糕,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建筑巨头们无不跃跃欲试。尤其是以大型项目见长的德国人更是一马当先。
三大德国建筑公司纷纷表示,希望参与北京奥运工程。德国最大的建筑公司——霍尔兹曼公司称,他们已与中方就体育场馆建设项目进行了接洽。豪赫蒂夫公司也声称对北京奥运设施工程“极感兴趣”。
主力交锋,一场好戏在后头
据《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显示,中国入世和北京申奥成功,西部开发和南水北调等伟业启动,吸引了外资巨头攻城掠地,也给中国内地建筑企业带来了严峻的竞争压力。
在目前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中,已经有140多家在中国承揽业务。中国已经批准成立了120多家中外合作和合营的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
不过,中国本土建筑企业的竞争力也令外商不敢掉以轻心。北京本地企业占尽当然的地利人和之利,外地企业也纷纷吹响建筑大军进军北京市场的号角。
例如,广东省就是申奥成功以后第一个集体进京亮相的省份。近70家广东企业盯住奥运工程,围绕奥运场馆建设、市政建设、投资开发、危房改造等项目,与北京对口单位进行洽谈。
浙江建设军团不甘落后,2002年3月30日,也在北京召开建筑业推介会。据悉,浙江的广厦集团、中天集团、耀江集团等6家建筑企业,与北京方面签订了总造价达19亿元的项目合同。
2002年内,有许多外地建筑公司都在打听,到北京建立代表处或者办事处的手续怎么办,急于分一杯羹的心态卓然可见。
相比而言,外资建筑企业的优势在于管理先进,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材料,资金雄厚。而内资建筑企业的优势在于数量庞大、成本低廉,具有绝对的价格竞争力。以报价为例,内资建筑企业往往是国外同行报价的几分之一,这对外资巨头的进入是一个非常大的遏制。
专家认为,理想的方式是,外资进入中国后与当地企业建立合资企业,这样会取得外资和内资双赢的局面,更便于外资企业在华业务的开展。
因为归根到底,建筑业的地域因素很强,“西服套上中山装”会更有利于在中国当地承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