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受中小学生热爱乃至痴迷,不是没有原因的。
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会千方百计发挥自身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不再需要看父母和老师脸色,不用担心分数不高会受批评、掌掴、罚站,不用担心绞尽脑汁题目还是做不出来、永远做不完……
游戏的过程,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尤其是一些技巧性强的游戏,没有聪明的脑袋和灵巧的手指、敏捷的反应相配合,要想取胜绝非易事。失败了没人批评,甚至还有人鼓励,再来一次就是了;征服了对方,自信心则会得到极大提高。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多是一些成绩不怎么样的中小学生?因为他们在家遭父母讨厌、在学校遭老师白眼,唯有在游戏中过五关、斩六将,才能从中得到可怜的一丝丝安慰!
关于网络游戏,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网络游戏时代势不可挡
无论你承认与否,现在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游戏时代,游戏已经成为一门产业在迅速发展壮大。父母要想阻止孩子完全不玩游戏是徒劳的,也是无益的,正确的做法只能是引导。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游戏并不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中小学生玩游戏并非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相反,好处还不少。只要在内容、时间上把好关,好处还是很多的,这就是游戏的生命力。
专门研究利用电脑游戏进行教学的英国格拉斯苏格兰大学茱迪·罗伯茨博士认为,玩网络游戏需要很大的智力投入,需要在瞬间作出决定,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需要交流,也并不缺少交流,甚至还会因为玩游戏而结识许多好朋友。
至于有人认为玩游戏会产生某种暴力倾向,她说,从学术方面看目前无法得出这样的定论;相反,通过玩暴力游戏倒有助于发泄不满情绪,反而使得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平和。如果能引导孩子自己设计游戏,会让他学到许多东西,从各方面得到有益锻炼。
正因如此,上海市政府为全市200万名中小学生着想,在全国率先公开招标网络游戏设计。2005年1月,“飞越彩虹”游戏开始进入上海市1500所中小学。从此,减负后的孩子午休不一定是自习了,可能会是看国产动画片《消防员的故事》、《天才发明家》;放学后也不一定非得补习功课了,很可能是开着不同色彩、不同式样的卡丁车,在东方明珠、外滩、滨江大道等上海著名景点为背景的赛道上飞奔。
由政府出面为学生购买网络游戏,不正说明网络游戏有其可取之处吗?
从“大乱”走向“大治”
毋须讳言,中小学生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但应当看到,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是从“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网络游戏的发展也不例外,对此不必有丝毫怀疑。
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但只有我国创造性地全面实施了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这既体现了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也是从大乱走向大治的第一步。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妇联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国内第一个《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这项举措已于2007年7月16日在全国网络游戏中全面推行。
该标准的核心内容是:未成年人累计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后的2小时游戏时间为“疲劳”游戏时间,这个时间段内获得的游戏收益减半;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的为“不健康”游戏时间,游戏收益降为0。目的就是要以此迫使未成年人下线。
与此规定相配套的是《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所有没能通过认证,以及经过认证被确认为未成年人的游戏玩家,都要被纳入到防沉迷系统中进行监管。父母可以通过网络游戏查询系统,对孩子的游戏情况进行查询。
为了避免频繁上下线规避本规定,玩家下线后只有当“累计下线时间满5小时”后,原来记录在案的“累计在线时间”才会被清零。
虽然一些聪明的玩家可能会用不同游戏账号玩游戏,但这至少会减少游戏升级的刺激,游戏热情也会因此受到沉重打击。
★正确指导孩子玩游戏
在许多父母眼里,玩游戏不但不是学习,而且还和学习是对立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不过,如果学习和游戏两者能结合起来,那就十分理想了。正确指导孩子玩游戏,就是要把他们往学习上引导。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把游戏和学习结合起来
研究表明,男孩子偏爱手眼协调、动作快、反应快的操作类游戏,内容一般没有知识含量和信息功能,但却能训练和满足聪明才智。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那你给他推荐一些复合型游戏软件,就能在满足爱好的同时,体验到怎样通过电脑实现自主学习。
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小学特级教师郑贤就十分赞成学生玩网络游戏。她认为,游戏是学习的一条捷径,孩子只有在玩中学,学习效率才提高得快。孩子为了弄明白一个游戏程序是怎么下载安装的、程序出了问题怎么解决,能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只要能好好引导这种兴趣,就能实现游戏和学习的双赢局面。
郑老师曾经有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半夜三更还会爬窗户进入父母房间,把手提电脑偷出来和同伴们在网上“火拼”。
郑老师得知后,主动把他招进学校电脑兴趣小组,重点辅导他网页制作技术。经过一年多系统学习,该学生和其他同学一起制作的网页,在市里组织的电脑制作比赛中一举夺冠。
家庭教育、性格培养更重要
网络游戏是拦不住的,但一定要指导和疏导。如果孩子一点不喜欢玩游戏,反倒会少了许多与同学交流的话题,朋友会越来越少,将来有朝一日迷上游戏,更容易沉迷于其中。所以,要防止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家庭教育、孩子的性格培养非常重要。
首先,父母不必完全阻止孩子玩游戏。因为一款优秀的游戏,必定集中了电脑技术的精华,呈现出富有表现力和创造性的多媒体信息,能够极大地满足和激发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上进心。
其次,不能让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不过有一点要明确,即使孩子到了这一步,也不是网络的错,而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一个性格开朗、上进心强、爱好广泛的孩子,绝不会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及游戏的;相反,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家庭环境相对封闭、个人性格偏激、兴趣单一的特点。
最后,退一步说,早些让孩子玩电脑、早些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对学业的影响也小。请想一想,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迷上游戏,比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二年级改正起来对学业的影响要小得多吧?
★对网络游戏调控自如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玩游戏,只会暴跳如雷、粗暴干预,或者把他关禁闭,其实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明的父母能对孩子玩网络游戏调控自如,手中牢牢掌握着主动权。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
面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正确的办法不是推,而是拉。
有位小学五年起的郑同学,原来基本上没玩过游戏,后来在同学影响下一下子就迷上了网络游戏,并且不能自拔。
有一天他偷偷上网吧,被同学告诉了父亲,他吓得不敢回家。后来父亲在一条巷子的角落里发现蜷缩在那里的他,把他领回了家。
他万万没想到,回家后父母并没有打骂他,吃过晚饭后,父亲还主动提出要和他一起玩会儿游戏。更令他惊讶的是,父亲的游戏玩得非常好,父亲自己也承认非常喜欢玩游戏。
就这样,每当作业做完,或者考试考得好时,父亲都会和他玩上一会儿游戏,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战”友。
他从此再也没去过网吧,因为他觉得网吧里乌烟瘴气的,感觉不安全,而且还费钱。在家里玩游戏,不懂还可以向父亲请教呢。
在适当的时机全身而退
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当然可以这样一直玩下去,但懂得什么时候见好就收,才真正体现了家教艺术,也更能收到掌控效果。
仍然是这位郑同学,星期六晚上请父亲一起玩游戏时,父亲告诉他有一项重要事情要做,非完成不可。于是他只好一个人在书房里玩游戏。
一直是两个人玩游戏玩惯了,突然一个人玩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再看看一旁的父亲正在埋头写材料,于是只好去自己房间做作业。作业完成后,看看父亲材料也写好了,两人再一起玩游戏,这时候感觉心情特别好。
毕竟还是孩子,并没觉察到写材料是父亲的托词。久而久之,郑同学养成了做完作业后玩游戏的好习惯。有时候作业多,没时间玩了,他也干脆不想着玩了,觉得也无所谓。
★培养自控力抗拒**
网络游戏确实很容易上瘾。所以,要让孩子抗拒这种**,就要坚定其意志,以责任感、理想、人生信念来抗拒游戏**。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关注软糖效应
人生路上充满各种各样**,网络游戏就是这种**之一。能否抵抗**,是孩子将来能否成材、成大材的关键之一。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在哈佛大学幼儿园做过一个著名的“软糖试验”。先把软糖分给每一位孩子,对他们说,老师现在有事要出去一下。这糖非常好吃(产生**),如果谁想吃随时可以吃;但如果等老师回来后再吃,老师会再奖给他一颗软糖的(考验**)。
老师出去后,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就把糖吃了;有的为了得到第二颗软糖,故意闭上眼睛不看它,或者去睡觉,或者和别人说话、转移注意力。20分钟过去后,老师回来兑现承诺,给没有吃糖的孩子奖励了第二颗软糖。
20年后的跟踪研究表明,那些没有得到第二颗软糖的孩子大多没能上大学,有的还进了监狱;得到第二颗软糖的孩子,这时候大多数已经大学毕业了,有的还小有成就。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能否抵抗**。
培养孩子成才,就从抵抗游戏**开始。
实现兴趣转移
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对游戏的兴趣比学习大,这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网络游戏的故事性强,能够刺激人的兴奋点,容易上瘾;而教科书是枯燥的,老师的教学水平再不高,听着听着就想睡觉。
另一方面,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处处受人摆布,只有在游戏中不但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且还能改变游戏角色的命运。这种“权力”是他们过去没有的。例如在网络游戏雷爵的童话中,无论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红帽、美人鱼、艾丽丝、白雪公主,这些“公主们”的命运,就都掌握在玩游戏的孩子手中。于是,孩子会想方设法为他们设计新的命运,体会到自己肩上承担着在游戏中“解放全人类”的使命感,从而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要实现这种兴趣转移,对于初中以下的孩子来说,主要是和他讲道理,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如果仍然没效果,就只能暂时停止玩游戏。
对于高中生来说,重点是讲道理,让他对自己的前途、人生负责。如果特别喜欢玩游戏,那就先考上大学再说,到时候可以报考计算机专业或游戏学院嘛。
★游戏催生新的成才方式
网络之所以成为划时代标志,其表现之一是:网络出现以前有“玩物丧志”这个词,而现在,玩游戏则很可能是一种新的成才方式。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IT英雄人物的一大爱好都是玩游戏
不赞成孩子玩游戏的父母,却比较赞成孩子将来能从事IT行业,原因只是这个行业的工资收入高。其实,IT行业的英雄人物都有一大爱好,那就是喜欢玩游戏,不少人就是玩游戏玩出来的。你不让他玩游戏,他又怎么能在这方面有发展呢?
例如,比尔·盖茨在读湖滨中学时,下课后就经常和同学在学校的计算机终端上玩一种叫“十二子棋”的游戏。令人感慨的是,他的老师当时总是鼓励他玩游戏,父母也不反对,结果玩成了世界软件业巨头,玩出了世界首富。如果不让他玩网络游戏,他恐怕就不可能有现在。
与此类似的还有裘伯君、马化腾等等,他们所走的都是这样一条成才之路。
玩游戏要得到升华才会成为游戏人才
玩游戏要玩出水平来,才能成材、才能赚钱,甚至作为终身职业。为此,需要有远见的父母引导和指点。
本书前面提到的朱学恒,1975年在台湾出生时,年龄与哥哥、姐姐相差不小。父母中年得子,所以他在家人面前很宝贝,从小就玩游戏。
令他头疼的是,网络游戏中出现的都是些英文提示和会话,为此他报名参加了英语班学习。母亲一听他要学英语,非常高兴,只是不知道他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玩游戏。
在英语学习班上,他常常拿着卡片向老师请教英语。而实际上,这些内容都是从游戏里抄下来的单词和对话。
两年下来,他的水平已经达到会用英语演讲、与外国人直接对话的地步。所以,他在中学英语课上不怎么认真听了,不是写游戏攻略就是看杂书。
在他玩的网络游戏中,有许多内容来自国外的奇幻文学。为了过关斩将拿高分,他开始追本溯源阅读各种各样的魔幻小说英文版,抱着英文字典把它一本本啃下来,结果炼成了一位翻译好手。
1997年,台湾市场上出现了《魔戒》中译本。他赶紧买来阅读,结果发现翻译水平实在太次,为此深感失望。而实际上,这是全球翻译界公认的最难翻译的书籍之一。可是他不知道这些,也不管这些,主动向出版社提出由自己来重新翻译这部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