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目前这样一个电脑时代,像本案例中朱学恒这样玩电脑玩出名堂来的例子绝非个别,“玩电脑赚钱”更是当今许多青少年的理想。
全国各地多家游戏学院开设的游戏策划、游戏程序员、游戏美术工程师、游戏技术维护工程师、游戏市场拓展员等专业,招生对象多是因为玩游戏而辍学的中学生。他们不是正规大学毕业,甚至连高中也无法顺利毕业,却能当上“金领”一族,正是玩电脑改变了他们的个性乃至人生。
关于个性发展,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让孩子在玩电脑中实现自我价值
玩电脑是孩子的天性,一旦孩子对电脑感兴趣了,这种热情就无法熄灭。父母这时候能做的,只是帮助孩子在玩电脑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谁都无法抹杀网络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身处电脑时代,谁都无法抹杀网络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
绝大多数父母和老师认为,能够体现中小学生自我价值的,仅仅是在校学习成绩及其排名,其标志是考上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或者现在在这些学校读书,也算已经实现了自我价值。
其实这种观点不但一厢情愿,而且非常偏颇。中小学生的身份虽然是学生,可是他们和成年人一样,也有多元化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每个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也不相同。
尤其是当这些孩子看到“超女”、“快男”等同龄人通过网络一夜成名时,纷纷意识到这是网络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机会,一个公平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网络正在使许多孩子梦想成真
少男少女天生爱做“梦”,而网络正在帮助他们梦想成真。
2000年,因为钻研黑客技术、出版了《黑客攻击防范秘技》一书的网络少年满舟,虽然有多门功课不及格,却仍然被复旦大学保送录取,从而引发了一大批孩子疯狂追求网络技术,后来他们中真的出现了一批少年CEO。
同样是2000年,当一名高中生在易趣网站上成功卖出第一支铅笔时,立刻让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迅速认识了电子商务,随后在网上开设了一家家“商店”,在网上写小说、拍电影、开博客、开网站……玩电脑,让他们从此发现生活中原来的许多“不可能”都由此变得“可能”,从而一个个鼓足勇气、坚定而执著地希望通过网络这个舞台实现自己的梦想。
遗憾的是,与他们相比,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太少了。
★对孩子愚民政策的时代过去了
不可否认,有些父母和老师不让孩子接触电脑,是为了对孩子实行愚民政策。这个比例虽然不大,但相当一部分人的骨子里有这种潜意识。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让孩子游离于网络之外并不是办法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观点是,一所著名师范大学附中老师所说的:“学生是不能让他们上网的,上网容易接受自由思想,那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是两种东西”。说到底,这是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思想在作怪。在这种思想禁锢下的“乖学生”,则投其所好地表示自己“从来不上网”,因为“没兴趣”,或者认为网络“很黄很暴力”。
但即便如此,绝大多数孩子还是喜欢网络,喜欢玩电脑。这表明,进入网络时代后,认为把孩子禁锢起来才是一种“最明智”的选择,这种观点本身就和时代不符。事实上,现在的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父母和老师要想孩子拒绝它、躲避它,孩子最终还能躲到哪里去呢?
更不用说,一些父母和老师嘴上抱怨我国科技落后,可行动上却要孩子极力躲避象征先进科技的电脑网络,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玩电脑确实有负面影响,但不能因噎废食
玩电脑对孩子的个性发展确实有负面影响,但其根源在父母和老师那里。如果要追究责任,也应当主要追究父母和老师的责任。
总体来看,父母和老师的过错诱因分为3种情况:
一是父母和老师懂得网络,至少懂得网络的价值,知道回避不了,所以因势利导地对孩子进行价值取向教育。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
二是父母和老师懂得网络的价值和作用,可是害怕孩子因为上网而“沾染”上自由思想,所以千方百计阻挠孩子上网。从现实看,这些人通常循规蹈矩,缺乏思想,一生碌碌无为、平平庸庸,这种人同样数量不多。
三是父母和老师不懂网络的功能和价值,至少是不完全懂,所以家里的电脑哪怕放在那里当摆设,也不许孩子随便去碰。
比较而言,数量最大、也最需要转变观念的是第三种对象。道理很简单:堵不如疏。培养孩子玩电脑时应有的自制力,比什么都强。
★内心充实的孩子会远离网络游戏
谈到个性发展,许多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迷上网络游戏。其实这很简单:让孩子的内心充实起来,孩子就会自觉远离网络游戏的。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知道自己缺什么
孩子正处于个性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期,任何时候都应当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主,玩电脑为次。父母平时如果能注重与孩子交流,孩子就知道父母对自己玩电脑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知道怎样对待电脑了。
例如,6岁以下的孩子是心理和性格发育关键期,他们在身体发育的同时还经历着心理上的重大变化,需要在与人交往中学习社会交往规则,学习怎样表达自己、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父母平时在与孩子相处、交流过程中多对孩子说说这些情况,同时多多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心理发育,孩子自然而然会减少与电脑接触,而不是整天哭着闹着要玩电脑。很显然,这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是有利的。
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即使玩电脑也不容易上瘾
孩子有了对电脑的正确认识后,自然而然会控制玩电脑的时间和频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对电脑游戏、电视、光盘的兴趣相对不浓,不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他们基本上能自觉保持一种适可而止状态,或者会自己主动更换活动内容,而这对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同样是6岁以下的孩子,如果亲子关系好,即使父母向孩子推荐电脑游戏软件、网络、叫他去看电视,孩子也会在玩上10~20分钟后就自动放弃这项活动,转而要求和父母语言交流,或者自己去一旁画画,选择其他更有挑战性的活动项目去了。
有鉴于此,要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父母首先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让孩子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与人交流的渴望。孩子的内心不感到孤独了,就不会变本加厉地从网络游戏中得到补偿,个性健康发展就有保证了。
★扬长避短才能用好这把双刃剑
玩电脑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注意扬长避短,才能正确发挥它在培养孩子个性发展中的良性作用,既能保护孩子,又不至于伤了孩子。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玩电脑是人的一种天性,不可能完全取缔
玩电脑包括玩游戏,是人的一种天性,不可能完全取缔。认识到这一点,父母和老师就没必要对它咬牙切齿,而更应该想想怎么应对才是。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对北京市10所中学的3000名学生调查发现,初中生每天或经常玩电脑游戏的比例占44%,高中生这个比例占38%。可以说,没有了升学压力的大学生中这个比例更高。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游戏是人的天性。试想,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任何游戏项目,人生会显得多么枯燥乏味?另一方面,电脑游戏作为一个产业,全面带动了电信、网吧、硬件设备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政府是鼓励这个行业发展的,它已成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和巨大经济增长点。
玩电脑并非一无是处,它同样可以玩物长智
玩游戏过去历来被认为是玩物丧志,有百害而无一利,现在冠之为双刃剑,是不是就美化它了呢?话可不能这么说。要知道,在过去几千年中,中国人长期压抑着玩的天性,只知道“玩物丧志”,却不知道“玩物长智”。
以电脑游戏为例,游戏开发商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兴趣,开发出不同的游戏品种和类型,用游戏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实际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利的。至少,喜欢玩游戏的孩子更耐挫折已经得到证实。
至于有人担心孩子玩游戏会上瘾,其实单纯从上瘾这个词看,并不一定是坏事。什么叫上瘾?瘾是指一种特别深的嗜好,如果孩子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不上瘾,那反而是一种悲哀。
★学会正确对待电脑依赖综合征
对孩子个性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电脑依赖综合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成瘾。关于这个问题,父母和老师首先要有一种正确认识。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不要随意扩大网络成瘾的范围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网络成瘾征,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有正确认识,以免夸大其词。据德国柏林的医学专家认为,下列6条标准中至少符合3条,才能判定这个孩子有可能会因为玩电脑对个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①对玩电脑有一种无法抗拒的欲望;
②无法控制自己玩电脑的次数、每次玩电脑的时间;
③为了获得满足感,不得不提高玩电脑的频率和增加玩电脑的时间;
④不玩电脑时情绪暴躁;
⑤因为玩电脑而冷落了其他爱好;
⑥明知整天坐在电脑前不好,但还是不愿意、不能离开电脑。
电脑依赖综合征确实会使孩子疏远伙伴,变得少言寡语、不合群,对电脑以外的事情不感兴趣等,所有这些都对个性发展极为不利。
父母这时候应当明确告诉孩子,我们允许你玩电脑,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与此同时就是约法三章,并且坚决执行。
这里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明确要求孩子先做作业,然后锻炼身体,最后才能玩电脑;二是规定每星期玩电脑的总时间限度,只要不超出这个限度,可以自行安排什么时候玩电脑、每次玩电脑的时间长短。
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
许多父母当孩子患有电脑依赖综合征时,会病急乱投医。专家指出,无论是向心理专家或生理医生求助,都要慎之又慎。
究其原因在于,电脑依赖综合征往往隐藏着一些具体原因,如有自卑心理、逃避学习、难以接受父母离异的现实等。事实上,也只有遇到上述情况,才需要寻求专家帮助。
相比之下,绝大多数电脑依赖综合征的孩子,既没有心理疾病也没有生理疾病,他们只是养成了一种喜欢玩电脑的强烈习惯而已。即使寻求专家帮助、治疗,目的也不是为了今后不再玩电脑,而是要学会怎样适度玩电脑。
在国外,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正常人,而在我国,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医院门诊的概念差不多。父母动不动就把孩子领到心理医生那里去,让孩子填一张有关“有没有自杀倾向”之类的调查问卷,可想而知这会把孩子吓成怎样。这种治疗只能越治越歪,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