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 通胀预期导致的通货膨胀(1 / 1)

就像“大家都预测明天会下雨,明天不一定真的下雨,即使真的下雨也和大家的预期无关”一样,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只能是货币发行太多,不可能是某种预期的“心想事成”。

所谓预期,是指预先期盼。通俗地说,就是大家都希望会是这种结果、都猜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有鉴于此,通货膨胀预期也就是大家都认为接下来会发生通货膨胀了。

不用说,既然大家都这样想,就会去抢购商品和囤积居奇,就会共同推动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真的就这样发生。

初看起来,这一推断似乎很有道理,甚至无懈可击。看看我们的周围不就是这样吗?一听到谣传说某种商品要涨价,所以你买我也买、大家一起买,结果真的把价格抬上去了。

其实这仍然是一种错觉,和游资炒作有某种类似。认真想一想发生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在于货币发行太多,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点:如果不是货币发行太多,所有货币都对应着同样的物资,哪里还有“多余”的钱去抬高物价?即使这种情形发生在某一类或某几类商品身上,也不可能从“总体”上抬高物价水平,更不可能使得总体物价水平能够“持续”上升。只有从“总体”上“持续上升”的物价水平才是通货膨胀。

打个比方说,大家都在那里判断(预期)“明天要下雨”,结果自然会出现两种情形:明天真的“下雨了”或者“没下雨”。如果明天“没下雨”,当然就已经宣告这些人的预期没能实现;而如果明天真的“下雨了”,是不是就能说是老天认为大家都希望(预期)它下雨,它才乖乖地下的雨呢?当然不是。水气在云体内凝结到饱和状态自然而然就会落下来。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大家是不是希望老天明天下雨,老天都不会听你的,它会按照自己的牌理出牌,它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是这样。通货膨胀预期虽然是通货膨胀的一种外在诱因,但不是发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更不是真正原因。发生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货币发行太多。

通胀预期的依据是货币投放过多

谈到通货膨胀预期,必须研究通货膨胀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大家究竟是根据什么来判断通货膨胀预期,或者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接下来会发生通货膨胀的?

一般认为,大家之所以会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是看到社会上有许多商品的价格在纷纷上涨;或者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苗头,甚至通货膨胀的势头还不小,所以接下来按“惯性”这种通货膨胀必定会继续延续下去,甚至会变得越来越大的。

如果这样看问题,虽然也不能说错,但只是看到的表面现象。否则如果接下来问,为什么社会上已经出现通货膨胀苗头或者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呢?归根到底还不是因为货币超发造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通货膨胀预期的依据只能是一个,那就是过去或现在或接下来的货币超量发行。按照货币主义观点,货币超量发行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无论是过去货币已经超量发行了,还是现在正在超量发行,或者接下来可以肯定货币会超量发行,总会让大家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货币超发了,物价就要上去了。

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研究,尽管2010年初开始我国的货币新增贷款增速比上年同期有所减缓,但由于前几年货币信贷扩张速度较快,所以货币流动性存量仍然相当宽松。以2010年上半年为例,货币投放规模是2007年同期的两倍。历史数据表明,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与CPI在变化趋势上高度一致,所以仅仅根据这一点就有理由相信,我国的货币投放量快速增长必然会促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注释1]。

再从国际方面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家资金流动性宽松也在加剧我国通货膨胀预期。该研究报告认为,从2011年开始的较长时期内,农产品价格上涨仍然是推动我国CPI上涨的重要因素。再加上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就使得在我国国内食品价格高位徘徊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成为我国2011年通货膨胀的主要风险点。

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分析报告实际上也是一种通货膨胀预期,但由于它依据的是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资金流动性,因此这样的分析预期比较合乎事物本质,能够点到要害。

通货膨胀预期有各种类型。在物价上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大家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朴素”(naive)预期。也就是说,这时候大家虽然会预计到接下来仍然会发生通货膨胀,但会从内心感到这种通货膨胀的幅度不一定大,所以觉得“无所谓”。

容易看出,虽然这也是通货膨胀预期,但由于这种预期不强烈,所以并不致于会进入什么失控状态,它的性质相对来说“中性”,甚至会一定程度上压制潜在的通货膨胀释放出来[注释2]。

从这个角度看,前些年我国通货膨胀幅度为什么不大,可能就有这个因素在内。从具体指标看,当CPI年上涨速度达到3%或5%时,大家对这种通货膨胀预期就可能会发生根本改变,从而把这种通货膨胀预期推向“外推的”(extrapolative)预期或“回归的”(regressive)的预期。

所谓外推的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大家会预期接下来的通货膨胀速度越来越快;所谓回归的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大家会预期接下来的通货膨胀速度变得有所收敛、缩小,甚至回到正常水平。

不用说,在这两种不同的通货膨胀预期下,虽然大家的认识和行动会各不相同,也会在短期内拉动CPI构成中某一类商品或某几类商品的价格上涨,但从长远来看无法从整体上拉动物价持续上涨。

表面上看,一般认为外推的通货膨胀预期比较危险,因为它会使得物价上涨有可能向各领域广泛扩散,并且引起连锁反应,所以会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构成主要危险,应当作为控制重点。但实际上,与货币超量发行这一根本性因素相比,这仍然是一种表面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注释1]袁静:《价格走高趋势难改,年内二次加息预期升温》,2010年11月9日上海证券报。

[注释2]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如何看待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2008年5月21日中国经济时报。

货币投放过多必定会引发通胀预期

产生通货膨胀预期的依据是货币超量发行,而不用说,货币超量发行必定会引发通货膨胀预期。这是水到渠成、必定会发生的事。

所以,如果要判断接下来我国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或者通货膨胀的程度可能有多高,不要看别的,看看过去和现在以及接下来超量发行货币的规模有多大,就基本上可以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一般认为,CPI只要能控制在3%以内就是物价上涨而不是通货膨胀,2010年我国政府提出的物价控制目标也是按照这一标准来的,但到2010年下半年国家统计局就松口了,说控制在3%有困难,很可能会到3.5%,这就给了大家这样一个明确信号:通货膨胀预期在加剧。2010年末,政府提出2011年的通货膨胀忍耐度为4%,又比原来上升了,这就更给外界一个明确信号:我国已经进入通货膨胀时期[注释1]。

这种通货膨胀预期对推动通货膨胀的作用不容忽视。虽然读者看到电子产品在降价、汽车在降价,可是这些与普通百姓生活的关系并不是最密切,关系更密切的是日用消费品和服务价格。

从过去的情况看,我国在2007年前的基础货币增长对冲办法,主要是通过发行央票尤其是短期央票,来对付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流入等长期问题的。不用说,这里的“长”“短”不一,会使得中央银行的这种对冲操作很不充分,从而从长期来看形成货币超发局面。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我国一直存在着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超过名义GDP增长速度的情形,长期以来都存在着通货膨胀压力。

2008年以后,我国的货币超发规模成倍增长,这就使得这种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必须得到释放,从而形成现实的通货膨胀。而这种现实的通货膨胀又会加剧大家的通货膨胀预期,反过来形成新的通货膨胀压力。

面对我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的事实,大家也会普遍调高通货膨胀预期的。尤其是在2010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透露,我国已经对2011年的通货膨胀目标调整为CPI年增长幅度4%,更是让大家普遍感到,未来我国出现全面通货膨胀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这种条件实际上已经成熟了[注释2]。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大家就能很好地理解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问卷调查中,我国居民对物价满意度指标为什么会达到199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了。归根到底,还是大家对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加剧:高达73.9%的居民认为当时的物价“高,难以接受”,比上季度增加15.6个百分点;而认为物价“可以接受”的居民只有24.8%,比上季度下跌14.9个百分点。

对此,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政府把通货膨胀目标提高到4%很危险,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中央银行的信誉;如果丧失这种信任,未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认为,我国在2010年提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命题后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正确认识我国的价格走势。

具体地说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产品、资源类产品(包括矿产品、水、电、燃气等)价格上行是一种客观规律。在我国存在比较严重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的背景下,农产品价格构成中必须包括剩余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宏观调控目标并不是要抑制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而是熨平这种价格上涨走势。换句话说就是,这里的问题不在于“治理”,而在于“熨平”——通过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让农产品价格按照市场机制原则上涨,而不是向农民“补贴”。不要把资源类、农产品价格上涨简单地称为通货膨胀[注释3]。

[注释1]封欣:《通胀明年爆发?目前是物价上涨》,2010年11月12日东方早报。

[注释2]张晓华:《4%!中国上调2011年通胀目标。危险之举?物价满意度已创11年最低》,2010年12月16日南方都市报。下同。

[注释3]王国刚:《2010年中国CPI上行中并无通货膨胀因素》,2010年4月19日中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