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 国内货币发行太多(1 / 1)

我国货币宽松量为全球之冠,这不能不令人捏一把汗。货币主义认为,货币超量发行必定会引发通货膨胀。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这方面仍有很多问题没搞清。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太多,包括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不用说,一个国家货币的发行权在中央银行,所以货币发行过多的源头也就在该国中央银行。当然,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必定会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和经济发展规模来加以确定。但无论如何,货币发行过多必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在我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内货币发行过多。

必须明确的是,无论社会上流行什么观点、解释通货膨胀是怎么产生的,你千万不要忘了从根本上看通货膨胀就是一种货币现象。正如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所说:“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注释1]

我国的货币宽松量居全球之冠

我国的货币发行太多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用一句话可以概括,那就是“全球冠军”。所以,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控制住”通货膨胀,几乎不可能。这里不谈原因,先来看看具体数据。

权威数据表明,2010年末我国GDP规模为39.8万亿元,是1978年3645.2亿元的109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10年末的72.58万亿元,增长843倍,超量发行货币32.8万亿元[注释2][注释3]。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的“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怎么个“越养越大”法?这里有一个“不断长大”的过程。

据周其仁回忆,1978年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我国的广义货币量占GDP的比率还只有32%[注释4]。换句话说,那时候要用钱的地方并不多。农民在生产队里劳动平时记工分,年底凭工分分配口粮,是完全跳开货币结算的;生产队卖给国家的余粮,看上去是“商品粮”,但其实质还是国家统购统销,价格很低,一斤粮食才只有一毛钱,所以整个涉及到“三农”的货币需求都不大。至于城里的工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也是国有的,一切凭票供应,真正需要掏钱买的商品范围实际上很小。所以那时候的货币供应量小,是很好理解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生产资料、消费品逐步进入市场。1985年我国广义货币占GDP比例上升到54%,1990年为82%,1993年开始超过100%,1997年达到124%。随着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货币化范围也越来越广,货币发行量越来越大,现在这个比例已经达到190%[注释5],位居全球之冠。

货币主义认为,超量货币发行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这一点在我国也同样如此;所不同的是,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资产市场化范围逐步扩大、货币化程度不断推进,这种资本市场化会比产品市场化造成更大的货币需求。所以,在多数发达国家广义货币量占GDP比例超过90%就会掉头向下,而我国则一路攀升到现在的190%,可能就与这种特殊性有关。

综上所述,我国的货币宽松量居全球之冠肯定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但由于我国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所以超量货币发行在引发通货膨胀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幅度,还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

例如,这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非常红火,在过去,只要政府一道命令就把一块土地划拨给谁了,不需要通过货币交易;而自从城市土地实行批租办法以后,大规模的土地拍卖都需要通过巨额货币来完成。城市中的房改房建设也是如此,过去单位分房只要抓阄排号,虽然容易引发人际关系紧张,但终究不需通过货币交易。而现在住房已经成为家庭消费品,买卖消费品当然是要用到钱的,这样也就扩大了货币需求量。当然,还远远不止上面这些。

接下来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我国今后这种货币化进程停滞不前或者逆转过来,那么原来过多的货币存量会不会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压迫其中的一部分资产价格、引发另一部分资产价格狂奔呢?

[注释1]黄涛:《从货币超发看中国通胀》,2010年2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

[注释2]谈佳隆:《中国货币超发已高达近43万亿,谢国忠称通胀风险巨大》,2010年11月2日中国经济周刊。

[注释3]《统计局:2010年GDP增10.3%,CPI上涨3.3%》,中国新闻网,2011年1月20日。

[注释4]周其仁:《中国货币存量占GDP之比达180%,居全球之冠》,2010年9月20日财经网。下同。

[注释5]夏志琼:《货币政策应盯住核心物价指数》,2011年1月20日证券时报。

“适度宽松”成了“极度宽松”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政府在特定时期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有必要,但要防止从“适度宽松”变成“极度宽松”。否则,就一定会对通货膨胀推波助澜,过犹不及。而我国的情形正是如此。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央银行都存在着货币超发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更是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释1]。

从货币学基本原理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每增长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就应该同时供给1元货币,超出这1元的部分就叫超量发行的货币。由于这超量发行部分没有相应的资源对应,所以必然会表现出对其他资源价格的拉升,通货膨胀就这样出现了。

例如,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量是1万亿元,而你现在发行的货币就是1万亿元,这表明每1元钱都有1元钱的物资相对应。如果你现在发行1.5万亿元货币,就表明这超发行的0.5亿元并没有相应的经济体量相匹配,所以只能导致原来1元钱的物资价格相应上涨到1.5元。虽然实际生活中的情形远远比这要复杂,但道理就这么简单。

具体到我国,2010年我国GDP总量为39.8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72.6万亿元,超出32.8万亿元,这超出的32.8万亿元就是超发货币,必然会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主推手。

并且,从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两者之间的比例看,多年来这个比例一直在扩大。例如,200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是13.5万亿元,是当年GDP总量8.9万亿元的1.52倍;而到201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是GDP总量的1.82倍,又扩大了。而相比之下呢,日本、韩国的广义货币余额就都只有GDP的1倍左右,可以说控制得非常好;而美国的广义货币更是只有GDP的0.6倍。

具体到我国,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60.6万亿元,超出27.1万亿元,这超出的27.1万亿元就是超发货币,必然会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主推手。

所以,当2010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突然提高利率、社会各界纷纷为之感到意外时,吴晓灵指出,这一举措的推出实际上是向市场释放一种调控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信号。

也有专家认为,提高利率不仅意味着宣布过去我国“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更是对过去10年甚至30年来一直过度依靠货币投放来推动经济发展政策的转向。

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这一举措来得太晚了,因为我国的货币超发已经相当严重,所以早就应该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了。他说:“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巨大的通胀风险。”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经济过热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造成的,这一点其实2007年以前在我国就非常明显了。因为当时的我国经济一直处于过热状态,所以市场上流动的钱太多。但说实话,那时候的货币投放量即使再多,每年的投放规模也没有超过4万亿元[注释2],与这2009、2010年的投放规模相比简直是“小儿科”了。

原因在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按理说,我国并不是金融危机直接受冲击国,但这时候政府仍然采取了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说穿了就是要继续扩大货币供应量。

结果,2009年我国一下子就推出9.7万亿元的天量新增贷款。要知道,这样一来,我国市场上的货币流通数额一下子就增加到10万亿美元,不但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而且还超过我国GDP总额的两倍。

这就是说,从理论上看,我国将来的物价水平要在这个基础上翻一番才能保持平衡(当然,实际上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物价不一定会真的恰好上涨一倍,但肯定会涨;至于涨多少,谁也说不准)[注释3]。

2010年,我国的货币超发不是“见好就收”,事实上也不可能“紧急刹车”,而只能是“再接再厉”。从2010年前8个月的情况看,我国新增贷款数额高达5.7万亿元。随之而来的是2010年7月我国的CPI就爬升到3.2%,8月继续爬高到3.5%[注释4]。

进入2011年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1月份各银行信贷额度不能超过本行全年信贷目标的12%,但实际上仅仅在一月开头的两个星期内,各商业银行就突破该比率,新增贷款总额1万亿元。与2010年我国原本确定信贷投放目标5万亿元、实际投放7.95万亿元相比,力度更是空前[注释5]。

也许有读者会天真地想,这种信贷“井喷”只是暂时现象,年初投放得多接下来就会大大减少了。而历史经验证明,如果信贷规模投放起点太高,后面的投放总量就不可能下来。可以设想,如此这般地增发货币流动性,我国以后遏制通货膨胀的路将会走得很难。

由此可见,好端端的货币“适度宽松”政策一不小心就会走样。运用这一政策时一定要慎重,不能把刺激经济发展寄希望于大量印钞给经济打强心针上来。要知道,任何经济发展都不是靠没有着落的印钞能促进得了的,否则岂不是只要拼命印钞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

[注释1]谈佳隆:《中国货币超发已高达近43万亿,谢国忠称通胀风险巨大》,2010年11月2日中国经济周刊。下同。

[注释2]盛大林:《银行疯狂放贷当心助推通胀预期》,2011年1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

[注释3]封欣:《通胀明年爆发?目前是物价上涨》,2010年11月12日东方早报。

[注释4]何孝星、张宁:《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结构性分析》,2010年第10期经济学动态。

[注释5]《信贷投放井喷致额度紧张,部分银行上调贷款利率》,2011年1月26日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