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
有一家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的设备。厂长说,“这些设备不能扔,需要找个地方放起来。”于是,厂里专门为这批设备修建了一间仓库。
仓库造好了,厂长说:“防火防盗不是小事,得找个看门的人。”于是,又找了一个看门人专门看管仓库。
看门人在那里整天看报,厂长说:“看门人没有约束,一旦玩忽职守怎么办?”于是,又派了2个人过去,成立了计划部。一个人负责下达任务,一个人负责制订计划。
厂长说:“我们必须随时了解工作的绩效。”于是,又派了2个人过去,成立了监督部,一个人负责绩效考核,一个人负责写总结报告。
厂长说:“不能搞平均主义,收入应当拉开差距。”于是,又派了2个人过去,成立了财务部,一个人负责计算工时,一个人负责发放工资。
厂长说:“管理没有层次,出了岔子谁能够负责?”于是,又派了4个人过去,成立了管理部,一个人负责计划部工作,一个人负责监督部工作,一个人负责财务部工作,一个总经理,管理部总经理对厂长负责。
厂长说:“去年仓库的管理成本为35万,这个数字太大了,你们一周内必须想出解决办法。”于是,一周之后,看门人被解雇了。
这是一个笑话,但是却反映了在我们的企业中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的不正常现象。做事的人少、管事的人多,企业成本怎么能够降得下来!
专家预测,未来企业和产品的竞争,主战场不在价格竞争方面,而在成本竞争方面。谁的产品成本更低,谁就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就能够在竞争中取胜。这就是成本领先战略的基本思想。
具体到某个企业来说,企业的成本优势来源,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总体上看主要包括追求规模经济、专利技术、自动化组装、原材料优惠、低成本设计、有利于分摊研制费用的销售规模、较低管理费用、廉价劳动力等等因素。
成本领先的理论其实并不深奥。稍有一些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马克思早就说过:产品的价格是由生产这种产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成本所决定的。产品价格的竞争,归根到底不可能低于它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成本”。
成本领先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如果有本事把自己产品的成本、控制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成本”以下,那么就一定会有利可图。尤其是在同行业进行价格战的时候,这一优势特别明显。原来的低成本,马上就变成了高收益。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哭我独笑,胜利在望。
即使是同行业不在进行削价竞争,由于本企业的成本较低,如果要保持行业平均利润率,产品的售价也比别人低,在市场竞争中也会有绝对的竞争力。
正是由于这个道理,所以非常多的企业都在渴望成为成本领先者。从字面上进行解释,所谓“领先”就是指在本地区本行业内、在降低成本方面比别人领先一步,而不是紧紧跟随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降低成本。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难懂的问题是,很多企业一遍一遍地问:成本降不下来怎么办?
成本专家认为:成本怎么会降不下来呢?在他们眼里,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是,要把形成最终产品的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要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形成的产品成本链和价值流出发,全面地分析和考察问题。产品成本是一个综合概念,除了生产成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内容。如果眼睛光是盯着产品本身来考虑降低成本,那么肯定不会有太大的余地。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成本链。对于制造业来说,拴在成本链上的环节,主要包括内部后勤、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以及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等方面。每一个环节,都会包括直接和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所以,一定要从中进行深度挖掘。
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要认真地审视一下产品的整个成本链,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其次是,要对产品的成本链进行具体的描述,确定成本链究竟是由哪些具体的价值活动所组成的。然后通过分析,找出它们在整个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和变动趋势,列出其驱动因素和相互关系,寻找进一步降低成本的信息、机会和方法。
要特别重视外部采购在成本降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目光要包含整个物品的采购方面。
最后是,除了降低成本的直接因素以外,还要考虑到能够促使成本降低的间接因素,包括一些细微的方面。滴水成河、集腋成裘的道理人人皆知,实现成本领先战略也是这样。涓涓细流汇江海,一点一滴的“小领先”集合起来,就会在降低成本方面变成“大领先”。
每一种产品都是有其固有特色的,成本的降低只要不影响到产品特色的保持,就要坚决实行。但是,如果由于降低成本而破坏了产品的固有特色时,这时候就要问一个“能不能”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