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财务轨迹,财富越滚越大(1 / 1)

全新会计理财 严行方 1533 字 3个月前

在发展企业方面,被称为经典“资本家”的荣智健先生所走过的一条路就很有代表性。在短短的20年间,由于把握好了企业发展的财务轨迹,企业发展越来越快,个人财富也越滚越大。

2001年10月26日,《福布斯全球》公布的“2001年度中国大陆100首富企业家”排行榜中,荣智健排名第4名(2000年为第1名,主要原因是由于股票下跌,他的财富按照国际市值进行计算,一年中“缩水”了90亿元人民币,只剩下了6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排名是由一名英国注册会计师胡润(Rupert Hoogewerf)及其助手编制完成的,因而可以认为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荣智健1942年出生,父亲是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荣智健1959年毕业于南洋模范中学,196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之后,他在吉林长白山下的一个水电站实习。1966年,他被“下放”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在8年时间里每天都和当地的工人、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什么样的粗活、重活都干过。1972年他返回北京。

自从公私合营之后,荣家在中国内地的企业也都实行了公私合营,家族中人没有什么人直接担任经营管理工作了。荣家的下一代人,似乎可以享受高股息带来的优越生活,而不必从小吃苦了。

荣家在香港有一些资产,大都是些纺织厂的股份,例如九纱厂、南洋纱厂等。这些纱厂的股份30年没有动过股息,因而积下了一笔钱。

1978年夏天,36岁的荣智健就是凭着这笔本钱,带着简单行李,与堂弟荣智金、荣智谦,合资在香港新界大埔开办了爱卡(Elcap)电子厂。最初的产品包括电容器、电子手表和玩具等等,后来转向以生产集成电路和电脑随机存取存储器为主。

最早的时候,荣智健占股本的1/3,后来工厂赚了钱,他把个人分到的利润又继续追加投资进去,所占的股权增加到了60%,前前后后共投资了100多万港元。等到后来荣智健出售爱卡公司的时候,他个人得到了720万美元。这是他当初投资的56倍多。

1982年,荣智健把这笔钱投入到了在美国搞的一项创业投资中,与原本在IBM工作过的几个工程师合作,在美国加州圣荷西合资创办了加州自动设计公司。那是美国第一家专门从事电脑辅助设计软件的公司。最初的投资,包括贷款在内,大约是200多万美元,荣智健个人占60%。1982年末,被一家生产电脑设计硬件的公司收购了28%的股份,第2年又合并上市、成为美国第一家上市的电脑辅助设备厂商。原来的200多万美元投资,一下子便增值了40倍。

荣智健还是看好香港。他出售了美国公司的6成股权,然后加上出售爱卡得到的5600多万港元,这样,他当时的财产已由数十万上升到了4.3亿港元。前后不到10年,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可是这却是真的。

1986年,荣智健加入了父亲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中信香港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此后,荣智健的大手笔是,1987年2月,以23亿港元收购了国泰航空公司12.5%的股权。

国泰航空公司是一家老牌的英资企业,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性航空公司。1987年,当时的香港股市、地产及世界航运业都处于低潮时期,中信香港慎重研究分析了6个月,觉得国泰的盈利前景看好、经营完善,而且有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这个想法向北京总公司进行汇报以后,不到5天就得到了批准。国务院为此借贷了8亿港元,作为中信香港的运作资金。

1990年,香港中信以5亿港元收购了港龙航空公司的46.3%的股权,成了港龙的第一大股东。

收购港龙之后,荣智健将部分股权转让给了国泰,国泰占了其中的大股。港龙的业务委托国泰管理,增添飞机向国泰租用。国泰停飞大陆航线,让给了港龙。这样,港龙就成了国泰的子公司。

香港中信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项投资,是于1990年以超过100亿港元的代价收购香港电讯的2成股权,成为这家当时香港股票市场市值最大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至此,香港中信除了国泰航空的12.5%、香港电讯的20%股权之外,还拥有港龙航空的38.3%、香港东区海底隧道的23.5%、澳门电讯的20%、亚洲卫星公司的33%、和记传讯的2%、百富勤集团的9%、嘉华银行的74%的股权,另外还有约10亿港元的房地产、一个约30万吨的船队,并且还在江苏省和内蒙古等地投资了四五亿美元建设发电厂。集团资产总值接近200亿港元。

小本经营+专利=发财起家

现在的哈慈集团和哈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立文,在10多年以前还是两手空空。可是,仅仅是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郭立文就把一个街道小厂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拥有50多家子公司的集团企业。1996年,由集团独家发起创立的哈慈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

1987年,47岁的郭立文要钱无钱、要人无人,惟一拥有的是他所申报的第一项专利——吊瓶式磁化卫生器。辞去公职以后,他带着儿子和一位朋友,借了2万元钱,在一所中学的锅炉房租了7个平方米,创办了哈尔滨磁化器厂,开始了艰苦创业。

为了节约开支,郭立文经常自己亲自刻蜡纸、印制产品说明,然后带着样品,骑着一辆破自行车,顶寒风冒酷暑遍访哈尔滨的医院诊所,一点一点开拓市场。就这样,一年下来居然还清了借款,还有了2万元的赢利。

初战告捷,郭立文看到了磁化产品的巨大市场。

1988年,郭立文推出了自己的另一个专利产品——磁化杯。商海中一年时间的摸爬滚打,使郭立文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企业要想快速发展,仅有好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稳固的销售网络,采取有效的促销手段。

于是,他开始双管齐下。一方面在全国设立数十家销售分公司,另一方面采用发行小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告宣传。几年时间,功效得到了放大。从1989年到1993年,哈慈销售收入由139万元猛增到了1.3亿元,利润由21.7万元增长到了2000万元。全国有1500万人用上了哈慈产品,哈慈成了中国最大的磁化杯生产销售商。

在保健品市场上,竞争是非常残酷激烈的。许多厂家两三年昙花一现以后,就再也看不到它扑腾的踪影了。可是哈慈却不是这样,10多年来业绩年年增长、稳步发展,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奥秘当然是有的。郭立文认为,哈磁集团靠2万元借款起家,如今哈磁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20亿元,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独占市场。在这方面,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面前有一槽子食,如果一只猪吃,可以晃着尾巴慢悠悠地吃;两只猪,就要争嘴吃;三只猪一起吃,恐怕连槽子都要给拱翻了。

听上去,就好像是“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翻版。

事实上,同行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把槽子拱翻了谁也吃不着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哈慈最厉害的一招,不管是股份公司还是哈慈集团,两家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专利产品,这就为它独占市场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哈慈就是靠知识产权保护发展起来的。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利,都有自己的特点,就不会出现把槽子拱翻的现象了。

当然,有了专利产品,还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达到独占市场的目的。哈慈就成功地运用法律武器,有效地打击了假冒哈慈产品的企业,确保了对市场的独占性。而不少企业正是由于忽略了这一点,而被假冒产品挤垮了。

如今,郭立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00多项,科研成果80多项,可以称得上是“知识富豪”。他的发明经常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宾馆里诞生,因此茶叶袋、机票、废纸便成了灵感记录的载体。

郭立文自称,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一项发明成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