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赚钱不吃力,吃力不赚钱。”无论农产品价格被炒作得多么厉害,但只要是炒作,农民种植户就很难赚到钱。如果一定要说他们能够从中分到“一杯羹”的话,最多也只是喝到一点“汤”,并且显然是“稀汤”,弄不好是要“烫嘴”甚至“伤心”的。
一方面,游资介入农产品炒作的时机很早,而这时候种植户往往被蒙在鼓里。例如,原来1元钱的农产品,炒家最多只会以1.2元的价格向种植户收购,而这时候的种植户就感到非常高兴了。容易看出,实际上这时候他们只赚到20%,或者可以说减少了将来20%的亏损。可是这样的农产品一旦到了炒家手里,他们的盈利目标至少是50%到100%,即0.5元到1元 1。当然,你可以说这些投机资金需要承担巨大的投机风险,但事实上他们的盈利要比农民种植户高出多少倍也是明摆着的。打个比方说,他们吃的是肉,而农民种植户最多只能喝到一点点汤。
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种植户原来喝的“汤”也要被呕掉,甚至“连苦胆也要被吐出来”。因为游资一旦撤离,这些原先被炒作的农产品价格马上会跌到低谷,种植户本来对抗风险的能力就很弱,这时候更是苦不堪言,原先赚到的这20%利润全部赔上说不定还不够。
1 游资炒作最受伤的是种植户
农产品炒作中最受伤的往往是农民种植户。从宏观方面看: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与之相对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2005年到2009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63.7%,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增长58.3% 2。值得注意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中主要是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的劳务收入在增长。
中华粮网的数据表明,与上述同期差不多的时点数据是,2005年7月20日吉林洮南国家储备仓库的绿豆价格是每吨5760元,2009年9月的绿豆价格一直在每吨6000元左右震**,9月2日当天的绿豆价格更是跌到每吨只有5400元。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虽然这时候市场上的绿豆价格炒得热火朝天,可是农民出售的绿豆价格却不但不能从中分到“一杯羹”,甚至还要大大低于4年前的价格水平:农民这几年根本没有从游资炒作农产品中得到实惠,甚至还是“今不如昔”。
在小麦等其他农产品的价格炒作中,也是如此。
(2010年)7月6日下午,气温30摄氏度以上。在(江苏省)盐城市龙冈镇凤凰桥下的码头上,七八辆时风三轮农用车和小型卡车依次排开等着将小麦、稻谷装运到粮食经纪人的运粮船上,一位来自龙冈镇万家村的仇姓中年妇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家里的小麦都卖掉了,每斤0.98元,比去年每斤高了约0.10元,但收入并没有增加,因为减产严重 3。
看到这里,读者就能容易联想到为什么在我国广东等南方地区,原本根据当地气候一年可以种三季农作物的,现在由于入不敷出,农民只愿意种一季了。农民的这种低收入现状,如果不是因为这次农产品价格暴涨被放大,还不会引起如此关注。
再回过头来看,即使这次农产品如大蒜、绿豆等价格暴涨,也没能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从此就回家种植大蒜、绿豆。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证明他们与这次农产品涨价“无关”。试想,如果农民种植户能够从农产品炒作中获得实惠,那些民工子弟又何必辛辛苦苦地继续留在城里打工、挣那一点点微薄工资呢!
对此,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均这样认为 4:
预计今(2010)年大蒜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15%~20%,不过由于受恶劣天气影响,大蒜亩产有所减少,因此今年大蒜产量预计比去年略有增加。本来担心今年大蒜种植会大面积增长,产量暴增,导致价格暴跌,目前来看,因为农民进城务工比种蒜有更多收益,回乡种蒜的积极性有限。
而中国大蒜网市场部经理王浩,则通过对一家典型农户的具体算账来推导农民究竟从中获得了多少利益。
他说,在大蒜主产区山东、河南,一般种植户的种植面积为三四亩地,每亩大蒜的种植成本包括蒜种、化肥、人工等在内,大致上在1700元到2200元之间。而大蒜的亩产一般在2200斤左右,国内市场的消费主力是直径在4.5厘米到5厘米的新鲜大蒜头,其收购价是每斤1.3元到1.5元。即使按照每斤1.5元的收购价计算,该农户的全年总收入也只有1.32万元;而大蒜种植成本按照每亩1700元计算,该农户的全年净收入只有6400元。
相比之下,农民外出打工一年赚个万儿八千的不算困难,并且还不要像种植大蒜那么辛苦。
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大蒜价格疯涨农民工仍然不愿意回家种植大蒜、愿意继续留在城里打工的根本原因。
从中不难看出,价格炒作的既得利益者是游资,而不是农民,甚至可以说和农民无关。更可怕的是,价格炒作会导致市场总需求减少,反过来侵害种植户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利益。
从中可以进一步推导:农产品炒作一方面会抑制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又无法吸引农民扩大种植面积,从而使得价格更加难以下跌。
说完了大蒜说小麦、玉米。据中华粮网研究员郭清保介绍,在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一般种植户的耕地面积在三四亩左右,一年种植小麦和玉米两季作物,净收入分别是每亩400元左右,合计800元左右。与外出务工相比非常低,这也从反面证明农产品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了。
正因如此,2010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东北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0.1元,这意味着2010年收获的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100斤93元、97元、105元,比过去三年的稻谷价格上涨40%。当然除此以外,小麦、大豆的国家收购价也有了相应提高。因为国家收购价格提高了,所以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粮食销售价格也是会相应提高的。
相比之下,大蒜、绿豆等小宗农产品并没有纳入国家粮食收购储备,所以政府部门不能通过提高收购价的办法来调控,它们的价格涨跌完全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而这又为游资炒作提供了方便之门。
可以想象,如果政府也把大蒜、绿豆等纳入国家粮食收购储备,游资在这方面的炒作空间就大大压缩了。
2 关键在解决农产品储存问题
游资炒作农产品,很重要的一点是与这种农产品的储存有关。也就是说,这种农产品适合不适合储存、储存时间长短、储存技术高低、储存容量大小。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游资炒作这种农产品的规模、节奏和策略,涉及到游资炒作农产品的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
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农民种植户之所以在这些方面无法与游资炒家相抗衡,就是因为两者之间的悬殊实在太大了,这决定了他们一方是获益者,另一方是受害者,并且泾渭分明。
在大蒜之乡河南省杞县葛岗镇,当蒜农侯俊琴听到记者介绍“大蒜价格超过了猪肉”时一脸茫然。其他村民也都先是一愣,而后笑开了花,因为他们对此根本就不知情 5。他们卖出的大蒜最便宜时只有每斤几分钱,“有时候白送人都不要”。换句话说,他们低价卖出大蒜后,大蒜价格在游资炒作下无论被炒到多高,都已经和他们无关了。
在山东省莱芜市,生姜种植户生产出来的生姜大部分是自己储存的,上规模的储户并不多。而游资炒作生姜时都是储存在井窖里,效果很不错。井窖由井洞、贮姜洞两部分构成。井筒的尺寸大小根据地下水位高低有所不同,一般为六七米,大一点的可以达到八九米。每个贮姜洞的容积为2.8到4立方米,可以储存生姜800公斤到1000公斤 6。
同样是农产品,大蒜和生姜的储存有着较大区别。在山东省金乡县,储存大蒜是以“洞”来计算的,一个冷库间称为一个“洞”,一个“洞”大约可以储存600吨大蒜。与这种规模化储存大蒜相比,莱芜市的生姜储存显然是零打碎敲了。
所以早在2004年,山东省莱芜市农业局副局长何兰平在撰写的莱芜生姜产业情况调查报告中就提出,“下一步必须推进产业化进程,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改进储藏管理方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发展地窖储藏。”
但显而易见,大蒜和生姜在储存方式和规模上的不同,并不妨碍游资在炒作大蒜和生姜时对它们的共同关注:一方面,大蒜和生姜的储存时间相同,基本上都可以储存2年左右时间;另一方面,这两种不同的农产品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和相似性,归根到底它们都是调味品,性质差不多,大蒜价格的上涨也必定会带动生姜价格上扬,并且这种“联动”效应还非常明显。
尤其是,每当大蒜和生姜价格上涨时种植大户就惜售,而当价格下跌时又蜂拥而出进行抛售,这种心理在帮助游资炒作农产品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储存不力,反过来又伤害到种植户自己的利益。
怎么办呢?山东省莱芜市大王庄镇的做法是,每年的生姜种植面积只增不减,2010年的种植面积在2.4万亩以上。他们抱着这样一个死理:不管怎么说,总体上看种植生姜的效益总要比种植粮食高。如果万一不幸遇到生姜价格下跌,就把它们储存起来“细水长流”。即使今年哪怕明年也没有一个好价格,也不代表后年就不会“咸鱼翻身”。容易看出,这里的重点实际上仍然是在解决生姜储存问题:“家中有姜,心中不慌”!再来看游资为什么选择炒作大蒜、绿豆、生姜等农产品,而不是新鲜瓜果、蔬菜,主要原因之一也在于储存问题。
一般认为,大蒜、绿豆的价格炒作明显有游资介入痕迹,而叶菜、瓜果的价格起伏则主要是受天气影响。是否容易储存,是决定是否适合炒作的关键,也是决定利益分配倾斜的所在。
广州市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灿江坦率地对记者说,每到夏季广东菜价格就会上涨,雨季过后本地蔬菜供应量上升价格就会回落。他即使再有钱也不敢去炒作蔬菜,因为多数蔬菜难以储存,是不适合炒作的,如果游资要去炒作蔬菜,这风险就太大了 7。
1 陈清浩、李晓芬:《农产品疯涨供求失衡?成本上升?游资炒作?》,2010年5月13日南方日报。
2 胡军华、黄世瑾:《农民无缘分羹农产品涨价,价值低估引来游资炒作》,2010年6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下同。
3 胡军华:《农业空心化比粮价上涨更可怕》,2010年7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
4 胡军华、黄世瑾:《农民无缘分羹农产品涨价,价值低估引来游资炒作》,2010年6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下同。
5 赵敏、李志全:《蒜农称大蒜贵过猪肉20年不遇,种植缩水或是主因》,2010年5月12日中国新闻网。
6 李攻:《两年上涨十余倍,莱芜生姜也坐上“过山车”》,2010年6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下同。
7 曾颂、黄丹婷:《农产品不具备全线炒作条件,近期价格震**或持续》,2010年5月31日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