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部分游资正在进入大豆(1 / 1)

如果从2009年游资介入炒作农产品开始算起,那么目前的游资主力依然还在大蒜、绿豆、生姜、玉米、大豆、棉花等产品中。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从几个农产品品种来分析,主力游资似乎对大豆情有独钟,目前正在对大豆死缠烂打,接下来炒作大豆的可能性最大。

1 大豆炒作一触即发

读者容易发现,就在游资大肆炒作大蒜、绿豆、玉米、三七等的同时,大豆好像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大豆期货市场交易也不十分活跃。其实,这可能正是游资在农产品炒作中的一步策略安排。2010年上半年我国大豆期货价格连续走低,并且还看不到有价格抬头迹象,或许其中就能说明点什么问题。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分析师陈树韦认为,目前我国进口的大豆约占总需求量的60%,这样大的缺口明显表明我国大豆不能满足供应,这正是游资炒家特别看好的一个切入点 1。

据吉林省粮食局网站发布的信息,美国大豆种植户已经开始出现惜售状况,现货供应量进一步减少,这对我国大豆进口市场来说是一大利空,可是在游资看来却是介入炒作的重大利好。

汇总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我国大豆市场从2010年9月开始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大。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个时候的新大豆还没有收获,正是大豆青黄不接的时候;另一方面,政府打击农产品炒作的相关措施有可能会暂时松懈下来,很容易被游资看作是点燃炒作大豆的最佳时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相关人士同样预测,下一波农产品炒作对象很可能是大豆,时间从2010年10月开始延续到2011年上半年。如果果然如此的话,大豆价格的上涨一定会传导到肉、蛋、奶、各种豆制品乃至玉米价格上去 2。

从国外的情况看,这两年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持续低迷,一直延续到国内外价格倒挂,已经给政府和企业造成某些麻痹大意,很容易低估未来大豆价格暴涨的可能性;从国内的情况看,2010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明显下滑、产量大幅度下降,在预期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游资很容易借此机会进行炒作。

1997年到2009年间,我国大豆年进口量增长了3961万吨,并且增长势头越来越猛。2008年进口大豆3744万吨,2009年为4225万吨,2010年预计为4750万吨,我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53.3%。

而在这其中,由于大豆进口商相对集中,更为游资炒作提供了极大方便。例如,2009年以前我国的进口大豆主要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2010年由于我国和阿根廷发生贸易争端,所以从阿根廷进口的豆油急剧减少,这样就加大了从美国、巴西的大豆进口量。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4月29日,过去一年间我国从美国订购的大豆数量高达219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70万吨,占同期美国大豆出口量的58.6%。从我国国内看,这些大豆进口主要是少数几个跨国粮商控制的,如美国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DM)、美国邦吉公司、美国嘉吉公司、法国路易·达孚公司就垄断我国80%的大豆进口。

在这样高的进口来源垄断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大豆市场价格的高低和波动基本上是由它们说了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农村室主任蓝海涛认为:

由于中国大豆进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加之与稻谷、小麦、玉米等主粮相比较,国家对大豆的储备量相对较低,一旦国内游资炒作与国际期货炒作借机联动起来,政府方面很难控制局面,大豆涨价就会逐步传导至肉蛋奶、多种豆制品乃至玉米价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另一位专家介绍,据他们的研究,大豆价格每上涨10%,猪肉价格会上涨7.8%;玉米价格每上涨10%,猪肉价格会上涨5.3%。

2 进口冲击已兵临城下

上面已经提到,我国大豆市场总需求量的60%依靠进口,所以大豆进口市场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极大。

2010年4月到7月,我国进口大豆的每月到港数量都超过500万吨,6月更是高达614万吨。由于进口量大,港口库存已经饱和,所以后续到港的大豆连储存的地方也没有,大豆价格一厥不振,越走越低。而对比这时候其他农产品价格的节节攀升,大豆价格很可能会有一波补涨 3。

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2010年五六月份我国进口大豆数量连续刷新了原来的月度进口纪录,5月进口大豆超过500万吨、6月为630万吨,上半年累计进口大豆2590万吨,同比增长17.2%。进口大豆的到岸价也从原来的每吨3800元到3900元跌至3400元,比国产大豆每吨3740元的收储价要低一大截,这种情形有力地冲击了我国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使得它们只能坐以待毙 4。

情况严重到了哪一步呢?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的大豆压榨企业有近100家,其中大豆加工量每天在500吨以上的占三分之一。某企业从2010年春节后到7月初只开工10天,其余时间全部处于停产状态,不是没有库存,而是不敢开工。

究其原因在于,该企业当时还有12000吨库存大豆,全部是2010年1月收购上来的,当时的收购价是每吨3900元,之后的市场价格就一路走低。仅仅这些库存就造成了800多万元的潜亏。

对此,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金源粮油公司总经理李玉涛介绍说:

停产损失要比加工(亏损)少得多,停产现在我这个厂子每个月是三四万块钱的费用,如果要加工的话就得赔上百万。现在牡丹江市区不算外市县是10家油脂加工企业,现在全部在停产,没有一家生产的。

记者随后对其中的4家大豆压榨企业进行随机走访,所到之处全部是冷冷清清,除了保安和值班人员外,厂区很难见到其他人,车间里的机器都处于停止生产状态,仓库里积压着一些豆油、豆粕。这种情形在黑龙江省非常普遍,比例在50%以上。

更可怕的是,这种效应已经开始向上游传递,即黑龙江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原来种植大豆的土地开始改种玉米,有的地方大豆种植面积还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预言:“按照目前国际市场的冲击,假如没有进一步措施,可能不到10年的时间黑龙江的大豆就会消失掉。”

面对此情此景,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专家刘忠堂认为,最好是建立两个价格体系:一个是对豆农的保护体系,使得种植大豆的效益不低于种植玉米;另一个是企业的原料收购价不高于进口大豆的价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大豆和玉米、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之间的价格差,确保大豆产业竞争力。

然而显而易见,一味希望国家补贴终究不是长远的办法,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还得提高亩产量。因为从目前来看,黑龙江省的大豆亩产多年来在每亩130公斤徘徊,而全球平均水平是160公斤,先进水平在180公斤到190公斤。提高亩产最关键的是要改变经营方式、实现规模化种植,当然,与此同时还必须进行品种改良。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例如,令人震撼的是,外商在我国投资设立的农作物种子企业目前已经达到35个,其中经营玉米种子的有5个、蔬菜花卉种子的有26个,投资重点正在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并且正在大量搜集、改良我国的优异资源,试图从源头上控制我国种业 5。

1 吴丽娟:《农产品炒作:大豆或成下个主角》,2010年6月8日东亚经贸新闻。下同。

2 降蕴彰:《农产品涨价酝酿新一轮,官方预判大豆领涨》,2010年6月5日经济观察报。下同。

3 吴丽娟:《农产品炒作:大豆或成下个主角》,2010年6月8日东亚经贸新闻。

4 《国产大豆危局调查:黑龙江豆企多半停产》,2010年7月10日CCTV经济信息联播。下同。

5 《我国种子企业“多小弱”,外资涌入向源头进军》,2010年7月11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