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产品替代性小,刚性需求强(1 / 1)

游资炒作农产品的原因之三,是我国农产品尤其是小宗农产品替代性小、刚性需求强,很容易就把价格炒上去。

所谓产品替代性小、刚性需求强,是指这种农产品的“通用性”差,虽然它可能“不值钱”,消费量也“不大”,可是缺少了它还真不行。

拿农产品来说,虽然我们笼统地称它们为农产品,其实内部门类非常多,品种特别丰富,相互之间不但不能替代,还不能改头换面。一旦市场发生短缺,价格就会上涨,甚至涨到很高的地步。这种情形在工业品中就比较少见。

例如,在不同的工业品中,当遇到某种工业品市场发生短缺时,就可能会通过改制另一种规格的工业品来改变型号满足市场供应,或者干脆以另一种产品加以替代。

举个实例来说,如果市场上40英寸的液晶彩电比较短缺,商家就可能会用42英寸的液晶彩电加以替代,只要价格降到一样,甚至价格保持不变,就可以实现这种转换;而消费者也会因为这种商品短缺,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差不多规格的替代品。

相反,如果市场上大蒜、绿豆、生姜遭到炒作,你就很难劝说他们改吃苹果、大豆来替代。消费者也同样不会这样做,他们能做的,要么是被迫接受这种高价,要么就只能放弃购买。

1 种植面积减少是“硬道理”

刚性需求的最大特点是,市场需求量每年相对稳定。具体到农产品来说,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大蒜、绿豆的市场需求每年总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一旦因为气候、价格、种植面积等因素,市场供应量发生较大变化,就会直接导致销售价格随之也暴涨暴跌。

而这次农产品炒作之所以能得逞,主要是受谷贱伤农和气候的影响,导致我国大蒜、绿豆、生姜、甘蔗、玉米、三七等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这是一条“硬道理”。

以日本为例,日本每年消费的绿豆数量为5万吨,全部需要依赖进口,而其中90%要从我国进口。而我国绿豆产量的大幅度减少,就必然会带动出口到日本的绿豆价格也大幅度上扬。2009年日本从我国进口的绿豆价格(含运费)为每吨1700美元,比2008年上涨70%。绿豆出口价格的上涨导致出口量增加,从而更加加剧我国国内绿豆货源的供应紧张状况,拉动我国绿豆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1。

大蒜、绿豆虽然是小宗农产品,可是由于其刚性需求明显,并且属于基本性消费产品,所以一旦被游资恶意炒作、价格大幅度上涨,就会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大规模地带动其它农产品价格上扬;更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很大的放大效应,所以农产品价格一旦被炒作起来就会引发我国整体价格失控,导致通货膨胀。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李国祥所说:

投机商通过囤货获取大量暴利,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消费者被动接受涨价的现实,价格剧烈波动对目前我国分散的小农户极不利,这样的农产品流通方式也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政府要采取措施狠狠打击农产品炒作了,因为它关系到整个物价稳定的问题。

打个比方说,小宗农产品的盘子小,就像股市中的“小盘股”,很容易被“庄家”(游资)介入炒作。尤其是这几年来我国小杂粮的种植面积持续减少,再加上2009年的气候原因,就更容易招致游资炒作了。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表示,由于我国有关部门对小杂粮缺乏监控,所以这几年来小杂粮种植面积究竟减少了多少缺乏准确数据,很容易被人忽略。从他根据2002年到2008年数据进行的研究认为,减产幅度是很大的 3。

例如,统称小杂粮的红豆、绿豆、谷子2002年的产量是350万吨,而到了2008年就减少到250万吨。更不用说,接下来2009年的恶劣气候造成主产区大幅度减产,更是成为游资炒作的重要题材。

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单位产量减少、市场上游资数额很大,而小杂粮本身产量有限、不需要太多资金就可以炒作,这是这次游资介入小杂粮价格炒作的主要原因。他认为:

相对于大宗农产品,盘子较小的小杂粮就像股市的创业板一样,虽然股价很高,但总股本非常小。而且、杂粮杂豆的刚性需求因素远远胜于创业板。因此,在天气因素和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等背景刺激下,小品种农产品价格出现集体性暴动就在情理之中了。在此情况下,有人甚至扬言,如果旱情进一步加剧,有信心把绿豆市场零售价炒高到15元上方。

2 甲型H1N1流感爆发正好借题发挥

一方面是产量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是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甲型H1N1流感的突然爆发,更给古今中外被称为“天然杀菌剂”的大蒜披上了一层神秘外衣。游资炒作农产品,就更有恰当的“理由”了 4。

大蒜是国际医学专家公开推荐的“消毒蔬菜”,这对原本滞销的大蒜在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后突然畅销起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大蒜确实能杀菌,但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能防治甲型H1N1流感,不过消费者却不这么看,因为他们实在搞不清哪些专家的话可信、哪些专家的话不可信,而是普遍抱着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在食用大蒜 5。

这种观点不仅仅中国人有,“地球人都知道”。据美国最大的通讯社美国联合通讯社(英文The Associated Press,简称AP,中文简称“美联社”)报道,因为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塞尔维亚首都德格莱德农贸市场上的大蒜就十分畅销,“大街小巷里弥漫着大蒜的味道”。人们在公众场合啃大蒜头就像啃苹果一样,场面颇为壮观。

虽然塞尔维亚卫生部门警告国民,不要真的以为吃大蒜能治病,应该采取更加靠谱的预防方法如经常洗手、戴口罩,最好是接种疫苗等,但这种劝告效果很有限。正如当地一位老大爷所说,即使是接种疫苗也可能会有不良反应,而吃大蒜嘛,“最多是口臭而已”。

许多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患有轻微的感冒和拉肚子之类的毛病时,吃上一顿大蒜,数量足一点,有时候甚至比吃药效果还快,而且没有副作用和后遗症。《本草纲目》中就是这样介绍大蒜的:“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6

有道是:“话糙理不糙”。大蒜本来就是一种蔬菜,吃多了应该没什么其他害处。再说了,钟南山院士说“没有足够证据”,也并没有把话说死嘛,即并没有完全否认大蒜对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功效。更不用说,我国接种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数量非常有限,也确实出现过接种后死亡的个案,这时候大蒜作为“救命稻草”的责任就更加重大了。

当然,即使我国能保证每人都能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也有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例如在美国,大多数父母都因为担心疫苗的效果和副作用不想让孩子接种这种疫苗,更倾向于吃大蒜这样的朴素选择。

全球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确实会直接拉动大蒜市场需求。我国出口的大蒜数量增加了,也必然会减少国内市场供应,助涨价格。

2009年11月末,大蒜主产区山东省苍山县专门从事大蒜出口生意的李玉猛指着眼前装在红色编织袋里的大蒜说:“这些是发往泰国、新加坡的货,8400元一吨。今年我一共出口了400个集装箱,赚200万元不成问题。” 7

2009年6月,山东省成武县的大蒜价格已经涨到每斤1.5元,没想到短短几天后又继续上涨到每斤2元多。俗话说“越涨越买”,就在这时候,当地的大蒜经销商常德元开始收购大蒜。有意思的是,他越收购大蒜价格就越涨,最高时市场价居然达到每斤4.5元。2009年11月末,常德元以平均每斤4元的价格出售了400吨大蒜。他高兴地说:“没想到蒜价会冲这么高,今年100万元已经赚到手了。”

需要指出的是,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对大蒜价格上涨确实起到拉动作用,但也不能因为夸大这种作用就忽略游资炒作在其中的搅动力。

据国家商务部的数据,2009年1月到8月我国出口大蒜数量同比仅仅增长1.2%,并且8月份当月的同期出口数量还下降了22.0%、金额增长70.0%,平均价格增长117.9%,呈现出量跌价升态势 8。这表明,全球甲型H1N1流感爆发在大蒜价格暴涨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充其量不过是被游资炒家当作一种借口而已。

1 《游资炒作导致杂粮价格暴涨,绿豆价格贵过猪肉》,2010年5月17日第一财经日报。

2 《专家称:农产品被炒高后果很严重》,2010年5月27日武汉晚报。

3 吴丽华:《游资炒绿豆价格连翻番,多方面原因构成涨价链条》,2010年5月22日华夏时报。下同。

4 大蒜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天然杀菌剂”。据说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时,每天的饮食中都必须有大蒜,目的就是为了预防疾病、增加体力,甚至还因为大蒜供应不及时罢过工。在许多传说中,大蒜是可以用来驱逐吸血鬼的。

5 麦嘈:《大蒜价格上涨40倍,防甲流人算不如添蒜》,2009年11月18日南方都市报。下同。

6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52卷(22~26)。

7 潘林青:《短短一年蒜价猛涨40多倍,谁在导演“疯狂的大蒜”》,200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下同。

8 李攻、杨乃芬:《山西煤老板和温商游资炒热大蒜,价格暴涨数十倍》,2009年11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