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里,每位读者的眼前,仿佛都能呈现出这位母亲和孩子之间对话的那种轻松愉快的情形。如果换了有些家长,很可能回家就给孩子一顿批评,可是这样,不但双方的关系搞僵了,而且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事实上,目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家长不懂得掌握沟通艺术。
无论做什么事,家长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那么,不但会养成孩子从小认识自我、反醒自我的好习惯,而且还会逐渐形成健康、开放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与人相处、适应社会都很有好处。更不用说,在这样的亲情环境下,家长和孩子相处其乐融融,决不会感到陌生,更不会有任何隔阂。
这真是一种理想的家庭环境。从现实来看,这太“理想”了,以至于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与此大相径庭,差别之大简直不敢令人相信。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视同陌路,家长为不了解孩子而苦恼
家长都认为自己要教育孩子,而且理所当然有这个职责。可是大多数家长都不了解孩子,并为此感到苦恼。
有些家长也许不承认这一点:自己天天和孩子在一起生活,还会不了解孩子吗?接下来,他们就会如数家珍地述说孩子的身高、体重、喜欢吃什么食物,什么季节可能会得病、对什么药品有过敏,做作业时有什么习惯、学习成绩在班上排第几名、最好的朋友是谁……等等。确实,这些都是,但只是肤浅的表面现象,并不表明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就有真正了解。例如:
小学生一般最听老师的话,甚至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可是你了解吗,为什么孩子喜欢拿老师的话来顶家长,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独生子女身上都有哪些优缺点,家长怎样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是有规律的,你了解它的规律和特点吗,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不少孩子上初中后,对家长爱理不理了,这反映了初中阶段孩子的什么特点,面对这种情形家长该怎么办?
许多初中生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三五成群,经常在一起玩、闹,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你知道他们在一起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吗?为什么你想拆散他们,可就是无功而返?怎样对待他们的这种小团体?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早恋,看到男女同学在一起就神经过敏,可是你知道异**往有什么规律吗?
可以说,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就回答不上来了。这表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这是不够的,应当尽最大努力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教育”孩子。
一份调查表明,在3000位家长中,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的有10.2%~16.2%,认为自己“不了解”孩子的有6.6%~9.4%,其余的处于两者中间。而且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孩子的年级越高,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越低。
可以说,做家长的无不希望了解孩子,可是孩子有了心里话不愿意对家长说,家长想了解也了解不到,这使他们很苦恼。
遇到这种情况,多半是家长的责任。一般来说,这些家长不是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审问式口气与孩子说话,就是不肯对孩子讲心里话,从而使得孩子对家长也“留一手”;不是对孩子抱有不理解态度,就是基本上不参加孩子的活动、不与他们打成一片。总之,两代人之间多少有些绝缘。
亲情淡化,双方找不到沟通办法
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浓情似蜜的家庭不少,但亲情淡化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而且很难找到沟通办法。
广东省汕头市的一份调查表明,有超过50%的中学生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苦恼。其中包括老师的不理解,课余生活和社会交往被过多干涉;同学的不理解,无法处理好朋友关系;但更多的还是家长的不理解,家庭关系不和谐;等等。尤其是初一、高一的孩子,在这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更大。
就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许多事情根本不告诉孩子,或者刻意不让孩子知道。
他们的本意也许是好的,认为孩子还小,不能理解家长的用心。可是殊不知,孩子也是人,他们的年龄哪怕再小,也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且,正因为年龄小,无法理解家长的行为,才更需要解释和沟通。否则,孩子一旦想歪了,更容易出问题。
有位初中生的父母离婚了,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一直没有告诉他。可孩子其实早就知道父母离婚了,并且认为,父母都是因为嫌弃他才离的婚,所以从此自暴自弃,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精神上也出现了自闭自伤。
老师察觉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了解原因,马上与他父母取得联系,要求他们向孩子开诚布公地说明离婚理由。真相大白后,孩子的精神状态马上又恢复了正常。
②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导致患心理疾病的儿童越来越多。
一位6岁的小男孩,父母工作都很忙,没时间陪他,每天他都是在眼巴巴地等待和失望中度过的,最终在伤心中睡着。
有一天妈妈回来得早,他便缠着妈妈陪他玩,妈妈随口说了一句吓唬他的话:“再不睡,瞌睡虫会咬你!”哪知道,第二天小男孩就真的“病”了。感到胸闷、胸痛,精神紧张,时常叫嚷“我治不好了,有小虫在吃我!”
送到医院去看医生,医生认为他得的是分离性心理障碍(自闭症)。也就是说,这个小男孩身体其实并没病,只是由于前天晚上受了母亲的不良暗示,心理上感到自己被虫咬了,而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又会带来生理上出现一些相应症状。
专家指出,孩子在一岁时就有了基础情感,对父母的抚摸和亲昵便有了感受,到3岁时情感就慢慢社会化了,对父母的肯定、批评会有反应。这时候的孩子,心理可塑性很大,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已经显得十分重要。
遗憾的是,这个时候的父母往往因为工作忙、贪玩等原因,会忽略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从而导致孩子日后产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主要表现为紧张、厌学、易疲劳、睡眠障碍、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严重的还会出现幻觉、精神失常、不认识回家的路。
虽然这些都和遗传有关,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后天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不善于与孩子沟通,给孩子造成了压抑、紧张、孤独甚至突然打击或创伤等。
③童年时缺乏沟通的孩子,得不到父母支持和帮助,心灵没有家园,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成年后很难融入社会。
这主要表现为活无力、无能、无助(称之为“无力综合体验”)。这是他们的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当初绝对想不到的。
有位女孩上面有个姐姐,父母都在县城工作,实在无法照顾她,所以从小就把她送到乡下的奶奶家,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年纪大了,要照顾她的吃喝已经很不容易,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思想交流。
她8岁时奶奶去世,不得不回到县城的家中。这时,她又有了一个弟弟,顿时她感到仿佛自己成了一个“局外人”。所以,她从来不把自己的感受讲给父母听,父母见她总是不声不响,也把她当作是一个“问题孩子”。
她读书很用功,把考上大学、远离父母当作是“报复”父母的第一步。可是第一次高考就失败了,第二次高考时又出现了严重的考试焦虑症,最后勉强进了当地的师范大学。在大学里,她学习很用功,可是在考研究生时又因为考试焦虑症无功而返。
就这样,她做了一名中学教师,始终生活在无奈和痛苦之中。为了男朋友,她只身来到异乡,和男友在一起。可是当她一切都给了男友后,男友还是和她坚决分了手。她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可是学生处处和她“作对”,同事关系也很紧张。为了改善环境,她报考了母校的教育学硕士,可是又由于考试焦虑症而遭失败。
总之,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不幸的人,感觉生活对她太苛刻,觉得别人根本就不明白她的意思,总是歪曲她的意思。她懒得和别人解释,认为就是解释也解释不清。
不要埋怨命运,实际上她的这种“不幸”小时候就埋下了伏笔。
④因为缺乏沟通,城市的孩子易患“高楼孤独症”。
从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回家后不是因为作业太多做个没完,就是因为和邻居之间没有来往,没有机会和同龄人进行心灵沟通和感情交流。如果家长都在上班,孩子一个人在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看电视,久而久之就会引发“高楼孤独症”,其主要表现有:
心理孤独,并由此引发焦虑、抑郁等症状;
性格孤僻,怕见生人,经常站在窗前或坐在书桌前发呆;
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动不动发脾气;
经常失眠,食欲不振;
做作业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七大冲突,凸现家庭教育主要矛盾
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不畅,甚至完全没有沟通,必然导致彼此冲突。一般来说,出现这种冲突的责任主要在家长。因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孩子遇到的问题一点也不比成人少。可是,一方面,家长对他们这个群体的意见往往是忽视的,认为孩子的话不能当真;另一方面,家长对他们的爱又是过分的。这就必然引发以下冲突:
期望值的冲突: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带来无望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必然的,但期望值应当恰如其分,孩子在经过努力之后要能够达到。如果期望值太高,孩子怎么也实现不了,就是家长的蛮横无理。这样的空中楼阁,必然会与孩子产生矛盾,从而使得两代人之间无法沟通。
一位女孩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都是遥遥领先,按理说,他们的家长应该自豪死了。可是,家长好像“搭错一根筋”,一定要她非北京大学不考,理由是周围的人也都说这个女孩是北京大学的料。
女孩迫于父母和外界压力,更加拼命读书,高考志愿也只填一个,那就是北京大学。结果,最终以10分之差落榜。从小就寡言少语、不善于与父母沟通、这时候更不敢沟通的女孩,在绝望中跳了楼。
保护的冲突:过度保护导致孩子无能
家长呵护孩子、保护孩子是应当的,可是如果过度,两代人之间就无法沟通,甚至变得不可理喻,从而导致孩子无能。
一位孩子从小不会做家务,家长也不需要他做家务。即使老师给学生布置回家做家务的作业,也是由家长包办代替,然后签个字,就算完成了。所以,孩子不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连自己的衣服也不会穿,不知道每天应该穿哪件衣服。
儿子上大学了,怎么办呢?“聪明”的母亲在儿子的衣服上编上号,让他每天按号穿衣。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谁知有一天寒潮来临,书呆子的孩子还是按编号穿衣,结果得了重感冒。儿子打电话回去骂母亲,母亲在电话里居然还向儿子赔礼道歉。
爱的冲突:溺爱给孩子带来无情
有的家长不善于与孩子沟通,却善于溺爱他们。以爱来代替沟通,又怎么能代替得了呢?当父母的爱包围着孩子,孩子没有机会去爱别人时,实际上他就无法体会到家长对他的爱了,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无情无义、冷酷无情。
一位孩子希望家长少加班,有更多时间陪他。结果家长对他说,我们这样拼死拼活,还不都是为了你吗?我们赚的钱自己能用多少?到时候剩下来还不都是你的?结果孩子冷冷地对他们说,得,那你们从现在开始就给我节省,因为这些钱都是我的了!
交往的冲突:过度干预导致孩子不会交往
一个朋友就是一面窗口。孩子多一个朋友,视野就多一份开阔、心胸就多一份宽阔。相反,如果整天被关在家里,没有朋友交往,就会变得孤独、冷漠、不自信、不合群。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孩子的交往就像围城一样,家长拼命限制,可是孩子却拼命地要冲出去。
真正的朋友交往不怕多,只是因为孩子学习任务重,没有过多时间用在这方面。所以,家长适当关注和控制孩子的交往是必要的,因为朋友交往虽然可以“近朱者赤”,但也可能会“近墨者黑”,可是如果一味禁止孩子交往,甚至让孩子“与世隔绝”,也是很可怕的。
评价的冲突:过多指责导致孩子没有成功感
孩子是生活在别人的评价尤其是家长和老师评价之中的,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在乎这种评价。这就是为什么对年龄越小的孩子赞美越多、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到家长赞美的原因。
调查表明,大约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孩子听到家长的赞美就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过多的指责。
这是因为,一方面,孩子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已经拉开差距;另一方面,离即将到来的小学升初中考试越来越近,家长需要“赶鸭子上架”。此外,孩子也越来越有主见了,家长如果再不“发威”,就难以驾驭孩子了。凡此种种,都是家长指责孩子的“理由”。
可是殊不知,孩子由此品尝不到成功感,对家长的意见越来越大,相互之间也越来越难沟通了。
比较的冲突:忆苦思甜导致孩子不胜其烦
与孩子相比,家长具有年龄优势,这使得他们喜欢与孩子比“资格”,动不动就忆苦思甜。
家长最惯用的是纵向比较,说自己小时候学习怎样刻苦、生活又是怎样艰苦,不厌其烦地吹嘘自己怎样优秀。接下来就是责备孩子如何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不体贴父母,导致孩子不胜其烦。
应该说,这种话只适合于夫妻之间向老婆吹吹牛、向老公发发嗲,孩子并不喜欢听这些。他们更喜欢的是横向比较:某某同学穿的是名牌,比自己的好;某某同学只考了多少分,比自己差;某某同学上学都是家长开小车接送,所以不会迟到,接下来就是埋怨父母没本事。可想而知,结果当然是不欢而散,根本无法沟通下去。
观念的冲突:观念差距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和加速,知识面的宽窄,早就不再以年龄为标准了,“嘴上没毛”的说法也绝迹多少年了。对电脑的熟练程度,有几位家长能达到孩子的水平?
可是有些家长仍然喜欢倚老卖老,总喜欢教导、教诲孩子,把自己已经过时了的思想观念强行灌输给孩子,从而导致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长的形象过于保守、落后、陈腐、束缚自己发展,总想摆脱父母约束,自由地生活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既要维护自尊与面子,又感到束手无策,所以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从而更加激化了亲子矛盾。
不懂孩子,四分之三家长偷看日记
尽管大多数家长口头上都承认孩子有隐私权,可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仍然有3/4家长明知故犯,要偷看孩子的日记本。
这是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它表明,在10~18周岁孩子的家长中,3/4的家长仍然在沿用翻看孩子日记本和通信等侵权方式,帮助自己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
而这些孩子,对自身权益受侵犯的认识也是各不相同,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年级差异。43.8%的小学生认为,家长和老师看自己的日记是他们了解自己的机会,而39.9%的初中生、51.1%的高中生则对家长的这一行为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和反感。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成年人看自己的日记和信件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越来越大,分别为小学生5.9%、初中生12.4%、高中生17.9%。分析表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也学乖了,他们在日记甚至信件中,表露出来的真实想法越来越少。仿佛在说:你们要看就看吧,反正这其中也没几句是真话!
75%的家长偷看孩子日记,想从中了解孩子心思
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居然要通过偷看日记和信件来了解孩子,无疑是一个悲哀,一旦被孩子发现,很可能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被搞僵,甚至从此视同陌路。
山东省某县一位中学女孩喜欢记日记,精致的日记本上有一挂小锁。父母看到她每天晚上都要殷勤地在上面记些什么,产生了强烈的窥探欲望。
有一天,父亲对母亲说,不知道女儿在日记本上究竟写些什么?母亲说,我也很想知道哇,可是上面有锁,没办法打开呀。父亲说,你怎么忘记了我是干什么的呢?我是一县的刑警大队长,所有开锁的都归我管,这还不是小事一桩吗?
就这样,夫妻俩算是达成了默契,统一了“思想”。一个电话就唤来开锁匠开锁,然后翻阅,再复原。令他们遗憾的是,其中根本没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第二天晚上,女儿又要开始写日记了,打开挂锁,发现日记本已经被动过。询问父母,两人都信誓旦旦地保证,肯定没动过她的日记本。确实,从外表看,日记本完好如初,可是女儿告诉他们:你们知道吗,我在其中某处夹了一根头发,现在这根头发不在了,你们还想抵赖吗?夫妻俩面面相觑,傻了。
俗话说,“覆水难收”。原本一家人关系还算融洽,这件事情发生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以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