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看,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一定会发生根本改变,最终走向公民教育。可是作为家长来说,孩子的读书、成才可不能等。怎样结合理想与现实,在夹缝中消除孩子惧怕考试的心理,帮助他们尽最大努力把试考好,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
旁观者清,告诉孩子考试的重要
孩子之所以惧怕考试,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考试、不认识考试、不知道为什么要考试,而不一定是考试成绩不好。因为学习不好的孩子怕考试,学习好的孩子同样也怕考试。
就好像人们怕老虎,一是对老虎的本性不是十分了解,二是没有掌握对付老虎的有效办法。如果你对老虎了如指掌,又有对付老虎的绝招,即使老虎站在你面前,也会镇定自若。
所以,家长首先要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考试,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这对孩子度过考试难关具有很大帮助。
让孩子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这种重要性决不是像有些肤浅的家长和老师那样,用“美女”、“金钱”来激励孩子,不是忠告孩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读书、上大学,是为了将来娶美女、赚大钱”。如果孩子说我不要美女也不要赚钱,家长又怎样以对呢?
下面这段对话,发生在一位高三女孩与每天陪她熬夜到深夜的父亲之间,可供不善言辞的家长参考。
“老爸,难道我除了高考,真的就没有其他路可走了?”
“是的。当然,你也可以放弃高考,混个高中文凭,甚至连高中文凭也不要。可是你能干什么呢?你今后靠什么来生活?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每条路的长度不一样,路况也不一样,去‘罗马’所付出的人生代价更不一样。而对于现在的你来说,参加高考是最好的一条路。”
“妈妈已经睡了,你想睡,也可以去睡了。我还有一堆题目要做,还有一摞书要看。天天熬夜到十一二点,这太不公平了。”
“现在看是不公平,可是从人的一生来说,还是公平的。当初我正是有了高考机会,家里的油瓶倒在那里也不用管,天天熬夜,每天到凌晨3点钟睡觉是常有的事,6点钟又要起**课了,才有了今天的一切。这种苦头也只有年轻的时候吃得起,现在想拼也拼不起来了。你趁年轻时候拼一拼,今后会有回报的。再说了,你现在吃苦也是为了你自己,为了你的将来和一生。”
“都是高考惹的祸。怎么年年都有人批评高考制度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可是高考还是年复一年、年年要考,要是这该死的高考不考就好了。”
“话可不能这么说。存在总是合理的。虽然全世界的人都说高考制度不好,可是全世界的人都提不出比高考制度更好的办法来。高考虽然有一千个不好、一万个不好,可是它至少有一个好:公平!这是它最大的好!你是高中生了,要懂得,在所有社会价值评判中,公平是最重要的。能够在公平机会中参加公平的高考,这是你的幸福,它比科举制度、世袭制度、推荐制度、伯乐相马要公平一千倍、一万倍!”
“可是它却不是完美的。如果没有破格录取,现当代许多科学家、才子都会被考试制度淘汰,所以也不能把它捧得太高!”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个人如果偏科,即使他是旷世奇才,也会被考试制度所淘汰,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而考试制度的建立,它的着眼点针对的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极少数偏才被淘汰,至少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才来说还是公平的;如果它的着眼点针对的是少数偏才,那么它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才来说就是不公平的。‘**’中也有人才选拔制度,可这是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推荐、再由领导考察研究决定的,结果怎么样呢,即使考试交白卷也能上大学甚至管理大学,这至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公平的。通过高考,辅之以对极少数偏才其他办法的选择,就能达到更完美的境界。所以说,高考制度不能否定,但应当补充,这才是正确观点。”
“可是,高考制度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太残忍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美国那样,把学习、考试变得轻松而愉快呢?”
“我们和美国的考试制度不一样,不仅仅是方法、制度、理念上的差别,更是经济水平上的差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国有1万所大学,所以他们有条件做到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上大学,宽进严出;然而,我们才有几百所大学,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办1万所大学呢?不能,因为我们没有这个经济基础。”
“反正我不喜欢这样的残忍,它把我们害得太苦了!”
“这不是你喜欢不喜欢的问题。人人都想上大学,可事实上只有少数人能够上大学,竞争当然会十分激烈甚至残酷。既然有了这样的竞争机会,你至少也得搏一搏,对吧?人生能有几回搏呢?”
可以说,孩子如果真的有了这种开导,努力就有了方向。
重视基础,告诫孩子要脚踏实地
孩子平时面对的考试,绝大多数是检验性考试,它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检查、评估。即使是选拔性考试,考核重点也是基础知识。而平时惧怕考试的孩子,大多是基础不牢。不是简单的题目经常做错、不能得全分,就是连简单的题目也做不出来。所以,告诫孩子重视基础,脚踏实地,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好,是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满意考分的一条捷径。
天津市的一位母亲,为了照顾儿子袁长锐的学习,辞掉了原来的固定工作,专心致志指导孩子学习、复习。每当学校开家长会时,就是她最忙碌的时候,每一次都会详细记录好几张纸,抓住各科老师分析的每一个要点,不放过老师说的任何信息。虽然她对各门功课的具体知识不了解,可是各科考试重点全都了然于胸。
2004年,袁长锐在参加高考前心理有些发麻,不知道怎么给复习定位。这时母亲就和孩子一起反复探讨、分析,最终确定了狠抓基础知识的策略。他们认为,如果抓难题、偏题,一会耽误时间,二会影响复习情绪,而基础的东西一定是最重要的。事实证明,他们的策略非常正确,袁长锐在高考中取得了高分。
浙江考生张甦,高中毕业后连续两年没考上大学。本来这没什么,考不上大学的人多着呢。可是由于他的父亲张启君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长兴中学校长,可想而知,这位一校之长的父亲面子上肯定很过不去,亲戚朋友也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母亲更是多次潸然泪下。
从小,父亲就要求张甦,学习要扎扎实实打基础,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运气,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投机取巧。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父母从来不为孩子购买参考书,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买不买、买什么样的参考书。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只要条件允许,通通放给他自己作决定。可现在儿子两次高考落榜,原来的教育方法还有用吗?
高考落榜后,父母和张甦的老师、同学取得联系,热情邀请他们来家里座谈,耐心鼓励和开导快要失去信心的张甦,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同时,父母明确表态将继续支持他拼搏,鼓励他脚踏实地地继续努力,不要过分看重结果,而要珍惜奋斗过程。
这种求实教育,使得张甦一次又一次保持着冲劲。第一次高考落榜后,张甦自己选择到远离父母的湖州第二中学高考复习。
1982年,张甦终于一举考上了重点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同样是这种求实态度,使得他成为大学中有口皆碑的好学生,1989年读完该校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又因成绩突出,被公派到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且取得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事实说明,凡是学习基础扎实、打牢学习基础的孩子,考试分数都会有一定保证,并且不会过于惧怕考试。借用一个成语,那就叫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凡是惧怕考试的孩子,不是学习基础不扎实,就是准备得不充分,而这些都是考试大忌。
孩子考试,家长应当避免什么
既然考试如此重要,那么家长在孩子复习、迎考时就应当助他们一臂之力。如果孩子惧怕考试,首先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温馨、宽松的氛围下消除恐惧感,轻装上阵,力求发挥出最佳水平。这主要包括:
不要皇帝不急急太监
每当考试,许多家长比孩子还紧张,他们自嘲为“皇帝不急急太监”。
其实,“皇帝不急急太监”并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皇帝”因为大权在握、胸有成竹,所以“不急”;“太监”作为旁观者,其实并不真正了解“皇帝”肚里的心思,所以在那里干着急。
孩子复习、迎考时,为什么不像家长所希望的那样紧张呢?一方面,可能是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没什么可以害怕的,所以才不那么紧张;另一方面,更可能是他们表面上的镇静自若,外松内紧。这时候,家长完全不必为他们着急,督促他们干这干那,否则只会加重并挑起他们的紧张和惧怕心理。
不要制造紧张空气
家长除了不要干着急以外,也不要有意无意地制造紧张空气。众所周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精神状态影响很大,许多家长都喜欢为孩子督战助阵,以示关爱,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会给孩子一种压抑、烦闷的心态,影响到他们复习和考试的情绪。
尤其是那些惧怕考试的孩子,他们本来心里就很紧张,如此一来,更感惧怕。有些孩子走向考场的脚步是颤颤巍巍的,仿佛走向刑场一般。可想而知,这种心态会有怎样的结果。
正确的做法是,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去安慰孩子,要他们放松、放松、再放松,叮嘱他们“只要尽到自己最大努力就行了”。如果有必要,可以提醒他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会错题”,相信他们“以后不会再犯过去同样的错误了”。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太好、以及上一次考试考得不好的孩子,更有必要这样做,而不是一味指责他们。
不要让孩子打疲劳战
一场考试下来,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疲倦感。如果这时候不能得到适当休息,疲劳应战,势必会影响考试成绩的提高。所以,如果第二天有考试科目,家长决不要让孩子复习到很晚、打疲劳战。
在英国,中小学生平时没有考试,最重要的考试是7岁、11岁、14岁的孩子参加的全国统一的标准评估考试。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科学,其中7岁、14岁的考试成绩只向父母公开,11岁的考试成绩将作为评估学校教学的依据。每当此时,英国课程质量管理部门都会提醒家长,在考试前一天保证孩子睡个好觉,这就是家长能够做的对孩子考试最有帮助的事。
明天要考试,今天早点睡
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空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家长决不要在考试前就对他们提出任何不切实际的空想,如一定要考多少分、争取全班多少名、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等等。这样做,只会给原来就惧怕考试的孩子增加过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望尘莫及的悲观、失望,以至于好心办坏事。
不要总是唠唠叨叨
孩子在复习、迎考时,家长千万不要总是唠唠叨叨,整天不是说“你要用功哟”,就是叮咛“你要考好呀”等等看上去是关照、实际上带有几分警告的话。
这样的话说多了,孩子必定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加重惧怕心理,思想包袱越背越重。
不要急于关心考试结果
考试总是一门门考的。许多家长急于关心孩子的考试结果,孩子一出考场就问这问那,迫不及待地向孩子了解考试情况和细节,核对结果,估计考分,过多占用了孩子的宝贵时间,把兴奋点又重新拉回到已经结束了的考试上。一旦发现考试中存在着低级错误(这种情况是常有的),就会责备孩子,从而极大地挫伤他们的信心,严重影响到下一场考试。
正确的做法是,只要考试还没有全部结束,就不要急于关心每门科目的考试结果,而是让孩子抓紧时间进行复习,迎接下一场考试的到来,同时注意适当休息。
不要忽略细节
复习、迎考期间,孩子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处于功能上的亢奋状态,医学上称之为应急状态。由于这时候用脑过度,很容易出现吃饭饭不香、睡觉睡不着的情形,如果调整不好,就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症状。所以,家长应当注意有关细节,如保证孩子有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以及其他饮食起居方面的每一个细节,力争把身体和精神都调节到最佳状态。
多多鼓励,这是家长要切记的
每当孩子考试,尤其是参加中考、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时,家长怎样配合孩子复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于惧怕考试的孩子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多多鼓励给他们的帮助更大了,这是家长要切记的。
有时候孩子很努力,只是因为偶然原因考得不理想,可是家长和老师却根本不管孩子考得不好的原因,总是对孩子一副很不屑的样子。其实,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形下,孩子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家长的一句鼓励。遗憾的是,对许多孩子来说,这些竟都是奢望。
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可是在家长和老师眼里,他们只看总分。总分高就是好学生,总分低就是“差生”。在这样的思想下,孩子的总分如果不是十分出众,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很难被家长看到,因此,他们也就很难成为“好孩子”。也难怪,有那么多孩子要批评家长不客观、不公平了,这一点也不冤枉。
在英国读高中的上海人魏洋子回忆说,自己在英国读书时,有一次满分40分的数学考卷只考了16分,老师就表扬他说“很好”。一开始他还以为老师是讽刺他呢,可是从神色来看,一点也不像讽刺的样子。老师认真地说,“因为你是全班惟一能把第一个题目完整做出来的学生。”
听到老师这样讲,他开心极了,因为这个老师不像中国老师和家长那样,眼睛只盯着总分,而能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家长的责任就是鼓励孩子
任何一项工作,有付出就应当有回报,这样工作起来才有劲。家长每天上班,如果没有工资或者单位里发不出工资,积极性肯定会受影响,甚至会拍拍屁股马上走人。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上学得不到应有回报,也会浑身没劲。这种回报,并不是考试分数,而是鼓励。孩子整天辛辛苦苦上学、读书,听不到一句鼓励的话,有的只是批评、责怪、体罚,这样的学习能学得好吗?
孩子的成才规律是,他们是在周围人的肯定或否定评价中认识自己、寻找方向、不断前进的。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至关重要。肯定性评价,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产生要好好学习的积极作用;否定性评价,会使孩子获得不愉快的心理体验,不是反思问题、努力改正,就是减弱自信、产生自卑。对于任何人来说,渴望被别人肯定的心理需要,会大大超过被别人否定的心理需要。懂得了这一点,家长就应当明白,鼓励孩子,是家长的应有责任之一。
可事实上,在许多孩子身上,赏识教育只体现在学龄前阶段。自从上小学后,就很少听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了,一般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家长对他们的批评就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上初中后,绝大多数孩子很少享受过成功的欢乐。回响在他们耳边的,不是家长的指责就是老师的批评,许多孩子因此产生严重的自卑感,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差,惧怕考试,甚至惧怕上学。
家长一定要明白,简单而普通的一句鼓励的话、鼓励的行为,看起来似乎轻而易举、微不足道,可是却能在孩子身上产生教育的潜在效应,而且还能体现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
鼓励孩子需要技巧
提高孩子考试成绩的方法多种多样,从细节入手,掌握鼓励孩子的技巧,是其中之一。
上海市16岁的中学生张卓君,因为数学老师惩罚她做作业,让她感到了“侮辱”、“恨不得撕掉数学课本”,一气之下灰溜溜地去了英国读高中。
到英国后的第一次数学考试,满分100分的数学考卷她考了46分,可是老师却居然说,以后遇到不会的题目希望能请教她,因为她相信中国学生的数学基础好(请看这位老师的鼓励技巧多么高超,一点痕迹也看不出来)。第二次考试,张卓君考了52分,老师这样鼓励她说,“如果按每次增加6分的速度,你很快就可以得优秀。”
就这样,张卓君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慢慢地从讨厌数学发展到热爱数学,数学成绩不断提高,不到两年时间就获得了英国数学竞赛金奖,最终考上了牛津大学数学系!
【名言】
自信心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法]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