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是伴随着网络产业发展必然产生的现象,它在美国、韩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等都存在。既然如此,就要求家长能正视它、采取措施解决它,帮助孩子摆脱网瘾。
堵不如疏,禁止上网并不可取
网络对孩子吸引力最大的是网络游戏。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孩子,由于和其他人接触时间少,甚至整天泡在网吧里不上学,同学和老师都会看不起他们、故意疏远他们,这样,又会反过来刺激他们在网上寻找“朋友”,“堤内损失堤外补”。这种“补”的结果,使得他们更深地陷于网瘾之中。
这时候如果家长严格禁止他们上网,虽然短时间内可能奏效,但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来说,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例如本章案例中的这位母亲,为了能把女儿从网吧里拉回来,可谓想尽了一切办法。首先是控制零花钱,吃早饭需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决不多给。平时家中即使是家长的钱,也会随身带着、精心保管,根本不敢随便放在家里。
除此以外,一有时间就和女儿谈心。最长的一次,除了做饭、买菜、洗衣服外,一连4天寸步不离地跟着她,苦口婆心地劝导她,可是仍然什么用也没有。因为她只有坐到电脑前才能静下心来,否则无论你做什么、说什么,她都只有一种感觉:烦,而且是特烦。
控制零花钱没用,思想工作也没用,剩下的办法就是打。可是母亲用皮带抽她,打得皮开肉绽,还是没用,而且她还会跟你对着干。女儿本是一个大人了,谁怕谁呀?
这些措施为什么都没用?母女俩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采访时,女儿解释说,其实那时候自己心里非常清楚,这样下去会毁了自己,可就是控制不住,要和管教自己的父母对着干。目的就是要让父母知难而退、主动放弃。因为说到底,这时候她自己对自己都感到讨厌、没信心了。既然这样,何必还要让父母操心呢?放弃了,他们也就轻松了。
这真是孩子天真的想法。天下父母,有谁会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这样沉沦下去、而不伸出挽救之手呢!
父母已经这样了,还没有效果,那么应当怎样才好呢?一句话,堵不如疏。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电脑网络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确实不小,但这并不是网络本身的错。因为说到底,网络只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信息时代须臾不可或缺的工具。唆使孩子沉溺其中直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不是网络,而是网络后面的人。正确的做法是,允许甚至鼓励孩子上网,但要加强管理。
允许上网,但要实行有效管理
孩子喜欢网络,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看他上网干什么、在哪里上网?也就是说,孩子喜欢甚至迷恋网络并不可怕,关键的是要有效管理,避免他们在网上信马由缰、迷失方向。如果家长一味禁止孩子接触网络,不但不现实,而且会失去网络对学习的帮助作用。
对此,家长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采取引导和管理相结合的手段,根本杜绝网络上不良内容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这关键是要注重孩子思想上的引导,让他产生免疫力。
其次,家长自己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网络知识,通过各种绿色上网如赛尔绿色上网卡等方式,净化网络环境,直接屏蔽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内容和非法内容。
最后,坚决不许孩子去网吧上网;只许在家中上网;上网电脑应当安放在客厅或父母房间,而不是书房或孩子的房间内;每次上网都要规定时间,或者由家长在一旁监督。
让孩子在家里的“公共场所”上网
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家长应当切实帮助、引导孩子,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孩子成长、成才。
北京市有位母亲叫曲兰,她和其他家长一样,也希望孩子能上高中、考大学。为了儿子的学习,她和丈夫离了婚,舍弃了事业,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培养成才。儿子已经上初中了,学习成绩又不怎么样,家长怎么能不着急呢?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曲兰以为,只要自己严加管教,儿子就一定能追上去。她买来许多参考书,每天晚上看着儿子做作业,结果还是没考上高中,只考上一家职业高中的计算机专业。
曲兰发现,儿子最大的问题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他所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非常陈旧。1990年就换了笔、这时已经成为网虫的曲兰,深感儿子这样下去没希望。于是,她决定自己来教儿子,首先从培养儿子的学习兴趣着手。
曲兰开始刻苦钻研电脑知识。她试着把儿子的一张照片用扫描仪扫进电脑,然后用PHOTOSHOP做一个变形处理,使他的脸变得滑稽可笑,叫儿子过来看。
儿子一看,大叫:“真有意思!这是什么软件呀?给我的机器上也装一个吧!”于是,曲兰因势利导叫他自己装。表面上看,是锻炼儿子的动手能力;可实际上,她自己对此也是似懂非懂。
两人经过一阵摸索,终于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这个软件,这样就有了许多共同语言。
接下来,曲兰又开始借助于网络游戏来引导儿子,引导他学习简单的电脑编程,一步步把儿子往网络方向上引。
网络上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都有,曲兰能放心让儿子上网吗?当然不放心。为此,她最初让儿子上网时,在5个方面进行了限制:一是时间,每天只能1小时;二是内容,只许上她给他规定的网站;三是每天偷偷地用电脑软件监察他浏览过的内容;四是只允许他在国内网站注册电子邮箱;五是只允许他在母亲的电脑上上网。
很快,儿子在一个叫“ME”的孩子们专用的聊天室里,用他那可怜的英语知识,同外国的孩子谈天说地了。一位澳大利亚姑娘非常耐心地教他英语,每天用英语通信,儿子的英语水平迅速上升,电脑水平也同时得到了飞速发展。
那时候的上网费用非常高,对家庭而言是个沉重负担,可是曲兰欣慰地看到,网络给儿子带来了无限欢乐,儿子的知识面在迅速扩张。学习终于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变成了一种快乐。
第一学期,儿子在班上的成绩排名是第21名,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前几名,第三学期他在全校英语比赛中居然得了第一名,超过了英语专业的高年级同学!由此,儿子的性格变得开朗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这时候,儿子已经读了两年中专,接下来还要读两年对他来说许多都是毫无用处的东西。曲兰和儿子反复商量后,艰难地作出了退学决定,到一家报纸的网络版当了一名网络管理员。
当儿子的同学紧张地准备高考时,他已经将难度很高的“微软数据库认证专家”(MCDBA)考试考过了一半。他的现实目标就是“微软编程认证专家”。
现在,这位儿子早已成为当今亚洲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被誉为“网络天才”。可是有谁知道,仅仅还是在几年前,他的学习成绩还是一团糟,在许多家长眼里,他连高中也没有考上!
是电脑网络的出现,使教育发生了真正的革命;是母亲的有效管理,使得网络对孩子的积极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打开心锁,解铃还需系铃人
孩子迷恋上网,有他们的心结。有些孩子也想摆脱网瘾,可是却没有这个毅力和决心;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乐在其中,暂时还体会不到沉溺于网络对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
有鉴于此,家长应当着重帮助孩子打开心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
例如,有这样一位高一女孩,她在网络交友中认识了一位男孩,那时候正逢他失恋,所以她就以网友的身份安慰他,没想到,他们两人之间慢慢产生了感情。
没过多久,他提出要和她见面,可是被她回绝了。因为她不相信,在虚拟世界中能够找到真心朋友。可是不知怎么的,她最后还是答应与他单独见面了。
见面后她发现,现实中的他和网络上的他并不完全一样,喜欢抽烟,而且第一次见面就向她索讨初吻,于是她提出“分手”。可是在后来的几次网上交谈中,她又觉得他其实也是很不错的,很谈得来,他对她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在这样的心理折磨下,原来学习成绩很一般的她,痛苦万分,学习成绩就更下降了。
实际上,这是孩子的一种心病,一种典型的由网络引发的心病。家长在对他们疏导时要特别强调几点:
①热衷于网络交友,实际上是自己渴望被他人关注的一种表现,可以通过写日记来宣泄情绪、恢复理智。
②与孩子共同探讨对网络的看法,告诉他们网络是虚拟的,许多东西不可信,不能对网络抱有过多幻想。
③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④让孩子减少上网时间,把更多时间放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交友、寻找快乐上。
沉溺于网络的孩子,普遍都有心理问题,其严重性要大大超出家长的想象,所以家长千万不能忽略这一点。
以本章开头的案例为例,5月9日,当《武汉晚报》发布一条消息,称陶教授帮助女孩网络脱瘾成功,应读者之邀准备再举行一个小型读者见面会,帮助其他孩子网络脱瘾时,陶教授尽管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是在参加座谈会时还是吓了一大跳。
许多家长哭的哭、跪的跪。有的说他们的孩子已经不可救药了,自己也不想活了,准备离开武汉,而且还写下了遗书;有的家长像过去控诉地主压迫农民一样,血腥控诉网络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一时间,场面完全失控。由此可见,与本案例中这位女孩相比,许多迷恋于电脑网吧的孩子,也许问题会更严重。
例如,其中就有这样一位高中生,原来喜欢在网吧上网,为了让他收心,家里专门买了一台电脑,让他做完作业后在家里上网。
开始一段时间还算正常,可是后来孩子干脆不做作业了,每天一回家就上网打游戏,说老师没有布置作业。家长当然不相信这样的鬼话,哪有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老师会不布置作业呢?和老师一联系,才知孩子根本没去上学。没上学,当然也就“没”作业了。
一气之下,父亲把电脑拔了,看你还怎么上网?结果,引发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打架行为,而且打得天翻地覆慨而慷。末了,孩子提出条件说,如果要我去上学,可以,你们必须离婚。
为了孩子能够顺利参加即将到来的高考,这对夫妻还真的言听计从,以牺牲自己的婚姻来换取孩子的读书。然后,把离婚证拿出来给孩子看。从此,父亲卷起铺盖就搬出去住。
不难看出,这上网一旦成瘾,孩子真的会六亲不认,甚至人为搞得妻离子散,不可救药。
可以说,沉溺于网络的孩子,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不可能找到一种通用的解决办法,但总能根据具体情况,找到特定的“钥匙”。
例如,有个家庭条件非常好的孩子,在和陶教授第一次见面时就挑衅他:“你知道我这块手表多少钱?5万。听说你能几个小时就改变一个人,你能改变我吗?”
陶教授说:“我没有说过这话,那是报纸上说的。说到改变,你看我这张桌子有没有变化?你肯定学过物理、化学了,什么叫分子运动你知道吗?你能告诉我任何一件事、一个人,宇宙万物有不变的吗?你来了十几分钟,你就老了十几分钟。不变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向好的方面变还是坏的方面变。”这样,说着说着,孩子的思想慢慢就发生了变化。
应当注意的是,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孩子共同成长,至少要有水平“说得过”孩子。不但要善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更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孤立无助,莫忘寻求外界帮助
网瘾犹如毒瘾,一般人很难凭借自制力加以克服。否则,也就不叫“瘾”了。更不用说意志薄弱的中小学生,天性好玩,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特别善于迎合他们心理,两者一拍即合,愈陷愈深。
许多家长劝说、开导孩子,却又说不出多少道理来,或者自己对网络一无所知,再加上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所以,特别感到孤立无助。这时,千万别忘了寻求专家和社会的帮助,帮助孩子从网络中解脱出来。
西安市长安区有一位14岁的中学生,原来学习成绩不错,可是后来突然大步下滑,期末考试考得一塌糊涂。
父亲觉得奇怪,就连续几天几夜跟踪他,结果发现,原来儿子每天夜里都要出去上网吧打游戏,天亮之前再悄悄回家。
如此这般通宵熬夜,怎么还谈得上学习呢?在短短几个月里,儿子瘦得像一根竹竿,脸色苍白如纸。
为了帮助儿子摆脱网瘾,不让孩子有上网机会,同时又能强健身体、锻炼意志、开阔眼界,2004年2月,父亲搁下生意红火的小卖部,给儿子办了休学手续,陪同儿子开始了从西安出发,经过成都、贵州、昆明等地的自行车周游全国。
这位父亲为儿子设定的“魔鬼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人们众说纷纭。但一位中学电脑老师认为,这位父亲能为了孩子的学业和身体,放弃事业陪伴儿子,很多家长做不到,精神可嘉。据他认为,迷恋电脑游戏的孩子,除了采取强制隔离措施以外,很难戒除网瘾,所以这种做法应当会有效果。
但专家认为,类似于这种行为,家长不能自作主张,最好要有科学依据。也就是说,在自己感到孤立无援时,应当向专家和社会寻求帮助,而不要自以为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本章案例中的这位母亲,在身心疲惫而又近乎绝望的时候,就是通过在2004年5月5日的《武汉晚报》头版头条,向社会发出一封求救信《谁能帮我救救女儿》,从而挽救了女儿的。
文章刊登后,报社接到无数读者打来的电话,其中包括曾经长期在美国从事中学素质教育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陶宏开。
5月7日,陶教授和这位女孩长谈9个小时,彻底改变了她。当时母亲告诉女儿说,要带她去看一位教授。女儿想,无所谓啦,反正回来还可以继续玩游戏嘛,所以两人就去了。
到了陶教授家里,女儿很不耐烦地眼睛看着地面。你问她多大了?回答“17”;问她读几年级啦?回答“高二”;问她成绩怎么样呢?回答是“不怎么样”。一切都无所谓。
耐心极好的陶教授一点也不生气,而是把她当作一位朋友。或者说像医生看病一样,从望闻问切开始,一步步了解病情,耐心沟通,不戴任何“有色眼镜”。
陶教授知道,和这样的孩子谈话,话题始终围绕游戏才不至于冷场。他对女孩讲,你把手举起来,我看一看你的自控能力怎么样。可是她手一举起来,就颤抖不已;叫她不要抖,可就是控制不住。陶教授说,你看看,你才17岁,就因为长期上网打游戏,使得大脑失去了对手指的控制能力!
陶教授告诉她说,电脑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玩的。会用电脑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只会玩电脑的人则是失败的人。
这番开导,给了女孩极大刺激。当两人谈了三四个小时后,彼此之间的沟通就比较正常了,语气也不像原来那么抵触了。谈了9个小时后,女孩彻底被征服了,从此以后一次也没有进过网吧。
专家就是专家,能够起到家长所不能起到的教育效果。当家长感到走投无路时,应当寻求专家和社会的帮助,而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
【名言】
游泳池对儿童而言是危险的。为了保护他们,人们可以给游泳池的入口处加锁、树立栅栏、装警报器。尽管这些措施都很有帮助,但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游泳。
——[美]美国全国研究委员会调查报告:《青少年、色情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