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1 / 1)

平心而论,家长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卷入群体斗殴中去。可是毫无疑问,孩子之所以走到这一步,都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当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表现出纵容孩子参与其中、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倾向,只是自己没有觉察到罢了。当然,除此以外,也有一些家长是明目张胆要求孩子以拳头教训对方的。

面对崇尚暴力的孩子,家长主要要做到以下4点:

防微杜渐,及时发现事故苗头

学生斗殴事件虽然起源于小事,可是并非没有事故苗头。家长除了平时对孩子正确教育以外,如果能够及时发现事故苗头,及时进行疏导,就不会走到暴力斗殴这一步。

2003年5月24日,陕西省延安市某中学初二学生、16岁的雷某,吃过中饭后向母亲要5元钱。母亲问他为什么要钱,他支支吾吾地只说同学找他有事,而不愿意正面回答。于是母亲拒绝了他的要求。

实际上,母亲平时每月都要给雷某5元钱,他自己也要捡一些废纸、旧瓶子之类的废物卖钱,增加一些收入。在母亲看来,这是孩子懂事的表现,可实际上,他的同班同学、15岁的魏某一直在向他讨钱,他把这些钱都给了魏某。

因为雷某比较笨、学习成绩差,很少有同学和他在一起玩。为了减轻寂寞,不至于一个玩伴都没有,雷某是在用零花钱孝敬对方的方式维持与魏某的“友谊”呀!如果自己不能满足魏某的要求,他就不和自己玩,而且还要打自己。雷某在日记本中写道:“在××校园里学了4年,4年来老师同学把我骂,看不起我。”当然,这些事情双方家长和老师都不一定清楚。

雷某的叔叔曾经告诉他,不要和魏某来往,或者把这告诉老师,但绝对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后来的地步。

直到当天晚上8点,一直等雷某回家吃饭的母亲久等儿子不回,开始外出寻找。所有亲属包括乡亲们找了一夜也没找到,只好向派出所报案。

而实际上,雷某当天没有从母亲处要到钱后,下午4点按约和魏某一起去山上聊天。在这过程中双方发生口角,魏某在身后捡起一块石头,向雷某的头部打去,一下子就把他击倒在地,然后骑在他身上猛击6下头部。

10分钟后,魏某看雷某的鼻子没气了,判断他的确死了,于是把现场的血迹处理掉,草草埋了尸体。

孩子在外受欺负,家长并不了解真相

魏某回家后,把自己杀人的事情对母亲说了,希望母亲帮助自己把尸体埋了,如果母亲去报案,自己只能死路一条。没想到,糊涂的母亲竟然同意了。

凌晨3点,魏某母子俩拿着铁锨、手电筒,来到事发现场挖了一个坑,将尸体掩埋了。

死者家属在看完孩子的日记后,才真正了解孩子,日记字字滴血,反映了孩子生前长期被勒索敲诈、心理恐惧的生活状态,这时才叹息——真正了解孩子的时间太晚了!

在这个案例中,双方的家长都有莫大责任。如果雷某的家长平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及交往情况,魏某就用不着长期生活在这种恐惧状态下,也不至于为了维护这种“友谊”而受委屈!

如果魏某的家长平时严格要求孩子,并且了解他的所作所为,也不至于会让孩子发展到这一步,更不会在儿子杀人后还帮他埋葬尸体,以至于自己也身陷囹圄,白白地毁了2个家庭!

从这一点上来看,家长平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了解他的内心,所谓教育也是白搭。一旦发生事故后,再从日记本上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晚了。

严加管束,不让孩子成“小霸王”

喜欢斗殴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小霸王”。所以,怎样**“小霸王”,就成为家长教育独生子女的一门必修课。

2004年9月2日中午,河北省鹿泉市的一名小学生晨晨(化名)被一伙青少年拦住,索要200元现金。晨晨身上没有钱,所以一人拿着刀恐吓他说:“下午把钱带来,不然就放血。”就这样,晨晨不得不从家中拿来200元给了这些人。可是没想到,后来这伙“小霸王”就接二连三地威逼他,先后从他手里抢得800多元。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该校附近发生过多次。这些抢劫者年龄都只有十几岁,10人中有4人不满14周岁。他们专门持刀抢劫10岁左右的学生,所抢赃款被挥霍一空。

一位“小霸王”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天生就是任性的,反正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就是这样依着我的。他们认为男孩子任性是应该的,正常的,要我在外面不要吃亏,不要被人欺负。”

“我在上学前班时,有一次带了玩具飞机去学校,小朋友们抢着分包发包玩,有个小朋友玩着玩着居然不给我了,我急了,夺过飞机就朝他脑袋上刺,把他的头刺出血来。家里赔了人家钱,可是爸爸妈妈并没有责备我,反而认为我没有被人欺负,是懂得保护自己。”

“我读小学3年级时打了同学,同学的家长找上门来,我爸爸向人家赔了不是。送走人家后,爸爸对我说,小子行嘛,懂得教训别人了。后来为了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我在学校没打人也说打人了。”

“我没有处理事情的能力,我的方法过于简单,就是玩拳头。我的内心十分自私和脆弱,经不起打击,报复心理很强。”

从这位“小霸王”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家长在成就这些“小霸王”时起了很坏的作用。家长如果从小就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样的事情本不会发生。

专家指出,孩子从儿童时代开始出现的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行为,称之为儿童攻击性行为。这是一种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在2岁末便开始表现出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一般男孩强于女孩。儿童攻击性行为如果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则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直至发展成包括斗殴在内的青少年犯罪。

造成这一情形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以家庭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大。

家长的正确做法是:

首先,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成长环境要克服两点:

一是不能把家庭成为吵闹场所。父母之间如果很少表达感情,动不动就争吵不休,然后把孩子当作“出气筒”,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把惩罚别人当作自己的“出气筒”。

二是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以至于日后稍有不满便大发雷霆,以攻击手段来达到目的。

其次,引导孩子反省自己所做的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来说,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的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只有攻击性很强的人才会继续攻击,究其原因是他缺乏一种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

这就是说,家长如果看到孩子在攻击他人,应当及时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反省自己所做的事,培养他们的移情技能,停止攻击行为。而不是纵容孩子:“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狠狠地揍他。”如果是这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在一次次尝到甜头后变本加厉。

再次,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冷处理

这种冷处理的主要方式,就是把孩子一个人关在一个安全的房间里“坐冷板凳”或者叫“关禁闭”,把他“冷冻”起来,在一段时间内不予理睬,以此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

必须注意的是,在进行这样的冷处理时,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让他这样做,否则就起不到应有效果。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这些容易冲动的孩子在短时间内找不到攻击目标,从而不得不冷静下来。待他彻底冷静下来后,就可以对他解除惩罚了。

最后,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动不动就喜欢进行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解决冲突和进行沟通的方法。所以,家长特别要教给他们怎样解决纠纷、怎样宣泄感情、怎样通过适当渠道发泄愤怒、排遣烦恼,从而尽可能将攻击行为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有必要,还应当通过适当案例为他们进行示范表演。

也就是说,对“小霸王”的教育方式,重点不在批评、训斥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教给他们怎样避免发生攻击性行为。

做人大度,培养孩子的应有气量

学生之间发生的斗殴行为,有许多是一方或双方不够大度引起的。所以,培养孩子的应有气量,增强孩子的社会性,是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之一。

2003年1月21日凌晨2点,河南省信阳市某中学18岁的高三女生马娟,因为嫉妒同班女生王同学聪明、学习成绩比她好,趁其他同学熟睡之际,潜入事先踩好点的王同学所在的学生宿舍,把硫酸泼向王同学的床头。

没想到,当天睡在这个被窝里的不仅有王同学,还有隔壁班里的女生张同学。马娟的本来目的是要伤害王同学的耳朵,以影响她的学习成绩,没想到她把硫酸泼在了张同学头部,致使张同学的面部、颈部、左耳等多处严重烧伤;王同学的左手烧伤。

经法医鉴定,张同学容貌毁损,构成重伤,属二级伤残,多次寻求自杀;王同学左手伤构成轻微伤。2004年11月24日,马娟被执行死刑。

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仅仅因为同学的成绩比她好,就想毁容致她人于死地,其气量之小骇人听闻。

如果家长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告诉孩子怎样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想学习进步,必须依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奋,就绝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2004年11月26日,在云南省某高校,刚刚跨入校园的2名大学新生仅仅因为一句“小杂种”而酿成血案。虽然得到及时制止,可是仍然发生了一方被捅成重伤、昏迷后送医院抢救,另一方被刑事拘留的严重后果。

那位昏迷过去的学生抢救脱险后对记者说:“在我们家乡,是不允许骂小杂种的,他伤了我的人格,虽然我受伤了,但我不后悔。”

更为严重的是,2003年6月5日晚上,由于在篮球比赛时产生纠纷,某地一所学校包括女生在内的150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持电警棍、麻醉枪、催泪弹等警械和铁棍,强行冲入另一所学校学生宿舍区,砸坏大部分学校设施和学生个人财产,打伤多名学生,导致该校学生全部停课回家,被称为“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生斗殴事件”。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目前在大中小学校比较普遍。参与打架斗殴的主要是中学生、技校生,部分为大学生,尤其以技校生居多。事件起因有的是因为感情纠纷,有的因为醉酒,也有的是因为地方帮派纠纷而引起的。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孩子受到欺负后,他们根本不愿意告诉老师,而是喜欢以拳头说话。

因为告诉老师,最多也就是老师说教(谈不上批评)一下欺负方同学。可是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这样的说教根本不起作用。相反,倒会因为学生的“告状”而更加激起对方的报复行为。

如果向警方报警呢?他们认为也没用。一方面,伤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警察不管;另一方面,发生在校园里的学生斗殴,警方一般都会交给学校处理。更何况,如果对方不满14周岁,警方一般很难作出处理。

有鉴于此,尤其是在目前还没有更好办法处理学生斗殴的情况下,家长特别需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方面,要告诉他们如何处理冲突;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气度。在此基础上,要经常与孩子沟通思想,及时排遣他们受到长期压抑的愤怒,防止酿成悲剧。

提高情商,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家长从小就应当教育孩子怎样与人相处,这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所要直面的最重要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怎样守法、讲理,而不是动辄以拳头说话。

可以说,在孩子的所有潜在技能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他日后能否取得事业成功、生活质量高低关系最为密切。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如鱼得水,就必须学会了解、熟悉社会环境,同时作出恰当反应。家长有必要让孩子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期望与需要,同别人的期望与需要相协调。

教给孩子说话技巧

许多矛盾和纠纷都是由于出言不逊造成的。所以,恰当的语言表达,是避免与人发生矛盾斗殴的法宝。

总体上看,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缺乏与其年龄相应的说话技巧,至少是无法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欲望,也不善于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表达或理解错误,从而变得更加消极或霸道,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中小学生中的很多斗殴行为,都是由此造成的。

教给孩子说话技巧,最好的办法是家长经常针对孩子所关心的话题,与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尤其是每天起床后、睡觉前、吃饭时,都是与孩子谈话的好机会。

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谈话应当是有意义的,即能够自然暴露双方的真实思想和观点,而不是敷衍了事,更不是说假、大、空话。当你觉得孩子缺乏与人相处和谈话的技巧时,就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逐步提高他们的说话技巧。

让孩子学会幽默

幽默是语言的最高境界,在与人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擅长幽默的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更容易成功。道理很简单,任何人都愿意与能够给他带来微笑和欢乐的人打交道,而幽默最能给人带来愉悦感。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社交技能。例如,它能够使自己在尴尬处境中不失面子,能够化解对方的愤怒情绪,能够委婉地表达难以启口的意思,能够应付其他特定的精神问题和矛盾、生活中的压力和痛苦,应付许多人际关系矛盾。

在让孩子学会幽默的同时,家长有必要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宽容的品性,帮助孩子正确区分敌意的和非敌意的幽默,让孩子游刃有余地运用幽默技巧。因为幽默既可以愉悦人,也可能会伤害人。

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方式主要是做游戏、讲笑话。

帮助孩子学会交友

中小学生的斗殴事件,有许多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交友而发生的。因此,帮助孩子学会交友,是避免他们这类行为的有效方法。

人际关系对孩子性格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学认为,孩子们的性格发育和它的人际关系的总和是相等的。

帮助孩子学会交友的最佳时机,是孩子在七八岁开始脱离父母影响、越来越看重同学和朋友的交往时。

虽然这时候,他们的主要人际关系还是与父母相处,但这时候与人交往的交友习惯、自尊心等,已经与家长所能给他的影响力相当。

如果这时候他还没有朋友,或者不被其他小朋友接受,就可能对他今后的人生交往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在12岁前还没有学会交友技能,日后学习就有相当大的难度。即使日后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功,也可能会终生有一种不安全感和不满足感。

帮助孩子学会交友,要善于根据他们交友的不同阶段,提供以下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在自我中心阶段(7岁以前),家长的任务主要是设计一些活动,邀请性格相近或有共同兴趣的孩子(而不是家长)和他一起玩;

在满足需要阶段(4~9岁),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让同龄人满足他的某种利益需要;

在互惠互利阶段(6~12岁),家长参与和支持孩子们交往的原因,在于让他学会将心比心、和平共处;

在亲密无间阶段(12岁前),要帮助孩子找到有共同语言的亲密朋友,这是形成孩子终生友谊的基础。

要记住,孩子从小就拥有被称为“**兄弟”的亲密朋友,对他一生的成长和人际关系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有了这样的交际能力,他们融入同性团体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就能够为将来构筑良好的社会关系打下基础。

【名言】

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己儿童的教育者。我们的儿童应当成长为优秀的公民,成长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但是,这没有概括一切,我们的儿童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

因此,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

——[俄]马卡连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