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智能化种地,就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电脑网络,像以前只有在科幻小说里才能见到的那样,坐在家里通过电脑屏幕点击鼠标,就能对地里的水稻、小麦、水果、蔬菜、水产品进行自动化操作。说到底,这也是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就我国目前而言,这种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电脑农业专家系统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开展了“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简称“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第一批在全国设立了4个国家级示范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吉林省榆树市1997年开始推广应用“多媒体玉米生产智能化系统”后,一共有几十万农民实现了“电脑种地”,玉米产量提高15%。用“电脑种地”的最大好处是省时省力又赚钱,该市17个乡镇的7万农户用电脑种地,从春季选种到田间管理都由“电脑专家”负责,这些农民可以增加产值4752万元。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蔗糖基地,蔗糖产量约占全国45%;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龙眼、芒果、荔枝之乡和蔬菜基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广西30个县区通过这项系统进行甘蔗、龙眼、芒果、荔枝、水稻试验,其中仅甘蔗一项就在12个县推广50多万亩。用电脑专家系统种植甘蔗,1亩地增产1吨多,1吨甘蔗卖180元,加上可以降低成本三四十元,至少能增加收入200元!
测土配方施肥
2005年春季启动的“全国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行动,总体目标是要培训农民1300万人次、免费测土配方16万多个、推广示范面积1.3亿亩。
经过测土,农民能够得到一个“土地营养药方”——配肥单,上面不仅有送检地块的养分含量,同时还有根据田间作物种类,分别给出氮磷钾用量和微量营养元素添加成分建议,最后标明作物预期的亩产量。农民拿到配方单后,既可以请配肥站配肥,也可以自己拿着单子到农资专卖店配购。
四川省土肥生态处处长冯云清介绍说,一般情况下,四川农民购买化肥的资金投入要占农资总投入60%,加上现在化肥零售价居高不下,已经严重影响农民肥料投入的积极性。通过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粮食作物可以增产8%以上,在过量用化肥特别是氮肥高量区每亩可以节省成本10~15元,平均每亩节本增效50元左右,相当于每户农民增收150元左右。
温室滴灌施肥
2004年,由天津市水利科研所等单位研制的“温室滴灌施肥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已经在该市武清区和津南区投入使用,在全市逐步推广。
采用这项技术,该系统能够自动感知土壤含水量、含肥量等因素。如果土壤缺水、缺肥,系统可以随时进行自动滴灌,从而达到水、肥的精确供给。据统计,使用这个系统可以节水60%、节肥40%、节电30%、节省人工90%以上。
它的最大好处是,克服了以前种地浇多少水、施多少肥全凭经验估计的盲目性,现在全都由电脑控制,电脑传感器根据土壤情况进行滴灌。如果需要一滴水,它决不会滴两滴水。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肥、电资源,还可以控制好大棚内的地温和大棚湿度,避免病虫害发生。
据测算,天津市大面积推广这一系统后,农作物可以节约人工费用1.2亿元,增产增收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