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的角度看,所谓“废品”其实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拨乱反正,把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重新放对地方,就是变废为宝要做的工作。其主要类型包括3个方面:
农业废料变工业品
在浙江省东阳市,当地的黄草、葛藤、竹篾黄、玉米衣等“农业废料”非常丰富。当地一家墙纸生产企业,了解到在发达国家吸潮、吸音、无毒、无污染的天然纤维墙纸销量成倍增长的消息后,立即上马天然纤维墙纸生产项目。
2003年1~10月,该市某墙纸生产企业利用黄草、葛藤等农业废料加工生产的100多万卷天然纤维墙纸,销往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创汇800多万美元,带动当地上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农业废料变工艺品
在河南省南乐县,玉米皮和麦秸秆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废料”。20世纪90年代初,聪明的南乐人开始大胆创新,将传统的“草辫之乡”的简单手掐草辫粗加工,深加工为编织及钩织草编等工艺品。
他们从产品设计入手,高薪聘请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前来传授工艺技术,组建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专门从事草编产品的开发、设计,从而每年在广州“广交会”和上海“华交会”上都会赢得外商好评。
通过走“公司+农户”的路子,目前该县已经发展草制品企业10多家,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有3万多户农民从中受益,年产值2000多万元,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
工业废料成新产业
在福建省厦门市桐梓村,改革开放之初,该村重新恢复了祖祖辈辈从事的卖货郎生意,走街串巷收购废品。在收购废旧物资过程中,他们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在一般人眼里毫无用处的废弃汽车轮胎、破旧塑料椅,在这里已经形成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新产业,形成了集回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废品集散市场。全村2300多人中,7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废旧物资收购和加工工作,几乎家家户户从事废品回收业,每个大型回收站点每天的回收额有两三万元,小的也有近千元,人均收入高出周围地区一大截。
令人称奇的是,他们的分工非常精细,塑料、钢铁、橡胶、玻璃、纸制品等,几乎一家一个品种,能加工的简单加工,加工不了的则统一组织收购。虽然从事“垃圾”行业,可是村内住宅区看不到一点垃圾痕迹,道路宽敞通达,楼房鳞次栉比,鱼塘绿柳相映成趣。
当地农民朱云超,从1984年开始废品收购,每年收入达六七万元。办起塑料原料加工厂后,年收入一下子增长了三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