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为什么荒年饿不死手艺人(1 / 1)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许多原本普普通通的农产品,只要善于深加工,马上就能价值不菲。正因如此,所以才有“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说法。这里的“手艺人”正是善于动脑、敢于动脑的致富楷模。

适合农村的加工业很多,每个人都可以举一反三,找到适合自己优势的创业项目;每个地区也可以根据自身特色确定主导产业,建立关系和渠道,形成广阔市场,为农民创业提供致富门路。这里例举几类常见的项目如下:

农产品变成工艺品

例如,葫芦是农村的一种常见植物,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在葫芦上烫画、制成烫画葫芦的传统。这样一来,原来很不起眼的一种产品,就变成了传统工艺品。无论是花鸟鱼虫、三国豪杰,还是“F4”、“超女”,全都能烫上去,栩栩如生。品种有酒葫芦、茶葫芦、水葫芦、药葫芦等。精美的图案、天然的葫芦清香,盛物不变质、不走味,或送礼、或自用。

陕西农民任海庄,初中毕业后凭借一手烫画绝活,产品畅销全国而且销往日本等地。

农产品变成保健品

例如,黑芝麻是一种常见农产品,虽然可以直接出售,但赚钱较少。由于黑芝麻的营养价值极高,尤其是钙含量比虾皮还高,而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这在目前补钙成为新时尚的年代,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市场契机。

太原市的曹路玉,针对市场上各种袋装芝麻糊含糖量高、假冒伪劣层出不穷、许多消费者抱有一种戒心的心理,在学习了黑芝麻糊的十几种原料制作及其配方后,花费1000多元订制相关设备,根据顾客需要、为顾客现场制作各类无糖型芝麻糊,生意特别好。

小制作形成专业村

福建省厦门市蔡店自然村,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本钱。在面临进厂打工还是自主创业的选择关头,当地农民纷纷选择后者,目光瞄准加工制作扫帚这一传统行业。

现在,该村有2/3家庭从事扫帚制作,另外1/3负责运输销售。全村产供销配套齐全,年产拖把500万把,占厦门地区50%以上的市场份额;年产扫帚1000万把,占厦门地区95%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扫帚村,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过上了小康生活。

小特色形成服务业

河南省巩义市农民郭会,从家中到村外的大路上需要步行1小时。过去祖祖辈辈一直是靠步行走出村庄的,自从1981年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马匹分到了家家户户,才改成用骑马代替步行。1981年,香港一家影视机构在当地拍摄《杨家将》外景,租下了郭会等农民的马匹,从此以后,他们就专门研究影视拍摄中什么样的角色该骑什么样的马;同时,广交朋友、广泛联系,成立了远近闻名的“巩义马队”,走向全国各地,专门为影视拍摄提供服务。

2001年4月,郭会在银川参加拍戏20多天,7匹马为他挣了2万多元,全年拍了3部戏净挣8万多元。

废旧品形成新产业

河南省兰考县肖蔡庄的农民到郑州打工时发现,城里的背街小巷有许多废旧门窗、淘汰家具,于是他们以几乎奉送的价格买回来,很快被抢购一空。从此他们就走上了一条对旧门窗、旧家具进行再加工,对破损旧门窗换框换面、然后油漆一新,重新出售的新路子。

现在,当地的100多名木匠、油漆工天天有活干,形成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全村300多户农户,家家户户做旧门窗生意,已经形成一定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