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庭燎求贤(1 / 1)

有一个卫国人叫宁戚,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但他非常贫困,没办法得到举荐的机会。他听说齐桓公广求天下贤才,就找到一个卫国商人,替他赶着货车到齐国去,希望能找到机会推荐自己。

他们在傍晚时分来到齐国都城,就露宿在城门外,打算第二天进城贩卖货物。这一天,齐桓公恰好在郊外迎接宾客,夜里才带着众多人马回城,城门再次打开,附近装载货物的车子纷纷退让到一旁,人声嘈杂,火把明亮。这时,宁戚正在车下喂牛,他远远地望见了齐桓公,心中涌起悲伤感慨,就敲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齐桓公此时听到这样高亢的歌声,非常意外,他细细品味歌词之后赞叹道:“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人一定不是凡俗之辈!”当即下令把宁戚带回宫去。

回到宫中后,侍从们都不知道该拿宁戚怎么办,请示齐桓公,齐桓公让人给他换上崭新的衣服和帽子,随即就召见了他。宁戚一见到齐桓公,就讲述了很多治国方略,劝说齐桓公,齐桓公非常满意。第二天就再次召见了他。这一次,宁戚向齐桓公阐述治理天下的道理,齐桓公更加高兴了,于是准备任命宁戚担任要职。

齐国的众多大臣听到了这个消息,纷纷表示担忧,跑来劝谏齐桓公说:“宁戚是卫国人,我们对他的来历底细都不清楚,还是先派人去调查核实一下,如果这个人确实贤德,再任用也不迟啊。”齐桓公却笑着摇摇头说不必,“任用人家,心里却还怀疑他,这正是很多君主失去民心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啊。”齐桓公于是对宁戚委以了重任,没有听从大臣的意见。

为了表现自己广集贤士的决心,齐桓公还曾经在宫廷前点燃起明亮的火炬,表示自己准备不分昼夜随时接待各地前来晋见的人才。

可是,宫廷前的火炬燃烧了整整一年,求贤若渴的齐桓公,都没有见到一个人上门。

一年之后,终于从东野地方来了一个地位十分低下的人求见,齐桓公非常高兴,立刻接见。他满怀喜悦和期待地问这个人有什么才能,来人回答说:“我会九九算术啊。”齐桓公一听失望极了,在齐国会九九算术的人多的是,一点都不稀奇啊。他说:“九九算术也能被当作一技之长拿来见我吗?”

东野之人则回答说:“大山从不拒绝任何细小的石头,所以才能成为巍峨的大山,江海从不拒绝任何细小的溪流,所以才能成为广阔的江海。《诗经》里曾经说过‘先民有言,询于争荛’,教导身居高位那些施政的人们要广泛征询意见,包括那些以割草打柴为生的人。九九之术的确不算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您也能做到以礼相待的话,还用担心那些比我高明的贤能之士不来吗?”

齐桓公听了,认为这个东野之人说得很有道理,就非常尊敬地按照庭燎之礼接待了他。果然如他所说,这件事迅速传播出去,一个月之后,来自四方各国的贤士们就接踵而至了。

为了更广泛地召集天下人才,大开贤路,齐桓公不但设立了庭燎之礼,还注意接待好各诸侯国的客人。他委派隰朋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委派宾胥无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在齐国国内,每隔三十里就设置一个驿站,贮备一些食品和物资,派专门的人去管理。凡诸侯各国来的官吏,派专人赶着马车为他们负载行装。官吏们如果需要住宿的话,就派人替他喂马并用准备好的食品好好招待。如果待客情况与收费标准有不恰当的地方,就要治管理者的罪。

齐桓公还规定,所有的国内官吏都应该引荐其他诸侯国的人来齐国做事,如果引荐得好,就根据所荐对象能力的大小,给予赏赐。引荐得不好,也不追究。

齐桓公以后,历代齐国君主受其影响,继承其措施,逐步在齐国形成了一种招贤纳士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