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成就人生之本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2。”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4澳5,绿竹猗猗6。有斐7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8。瑟兮僩兮9,赫兮喧兮10。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11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12,前王不忘!”君子13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14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jī),国境。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疆域,即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在这句里本意是居住的意思,指的是人和物都有其应该到达的处所和境界。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的声音。隅,角落。止,栖息。

3.“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王》。穆穆,仪表美好庄重的样子。於(wū),句首的赞叹词。缉熙,光明的样子。止,语助词,无意义。

4.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

5.澳:水边弯曲的地方。

6.猗猗:茂密葱郁的样子。

7.斐:文采,文雅。

8.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像是做骨器,要切断,磋光;好像是做玉器,要琢开,磨光。这句话是表明对治学修身应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9.瑟兮僩兮:庄重严谨而又胸襟开阔的样子。

10.赫兮諠兮:显耀盛大的样子。諠,《诗经》原文作“谖”,遗忘。

11.恂栗:恐惧,戒惧,这里有谦虚谨慎的意思。

12.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wū hū):叹词。前王:前代贤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13.君子:指的是后继贤王。

14.小人:后代的百姓。

译文

《诗经》说:“国都及其周围千里,都是老百姓向往居住的地方。”《诗经》又说:“细声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应该栖息的地方,难道人反而还不如鸟儿吗?”《诗经》说:“仪表庄重美好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德行高尚,使人无不敬慕。”身为国君的,要做到仁爱;身为臣属的,要做到恭敬;身为子女的,要做到孝顺;身为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青青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君子文质彬彬,他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态度庄重而胸襟开阔,仪表堂堂又很显赫。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记!”这里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说做学问的态度;“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说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态度庄重”,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记!”是说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善的最完美境界,所以人们自然难以忘怀。

《诗经》说:“啊,前代的贤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后世的君主们能够尊重前代君王所尊重的,亲近前代贤王所亲近的,后代平民百姓也都爱好前代贤王所爱好的,享受前代贤王所赐予的。这就是前代贤王虽然去世,但不会被人们忘记的道理。

解读

这一段文字是在由浅入深地阐释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

首先说身体上的“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留在什么地方,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适合自己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而停止追寻停下脚步,则应该是到达了对自己来说最为完美和理想的地方。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区自古以来就是百姓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

接下来说精神上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这才是真正的经义所在。要达到这种“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有各自不同的努力方向,但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相同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成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之境界。

至善难得,最终的理想境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但是惟其如此,向善的人们才会始终如一地修炼自己,孜孜以求至善之境,至善不得,则学习不止。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终其一生都不停止对善的追求,对理想的靠近。

当止之处,即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所在,在于至善。

知其所止,即是明确人生努力的方向,在止于至善。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是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他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从此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社会,人心涣散,朝政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在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他学习用心刻苦,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轻视仕途,但还是在灵帝时遵从父命,通过举孝廉,进入官场,并于建安年间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应接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百姓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