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却[1]走马[2]以粪[3]。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5]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
[1]却:退回,引申为撤销。
[2]走马:善于奔跑的战马。
[3]粪:代指耕田种地。
[4]戎马生于郊:战马在野外生马崽。比喻战争频繁。
[5]咎:错误、过错。
【译文】
“道”在天下得到施行的时候,就不再使用优良的战马,而让它们去耕田种地。天下不再依“道”而行时,怀孕的战马也要被迫在野外战场生马驹。最大的祸患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灾祸就是贪得无厌。所以说,知道满足的满足,是恒久不变的满足。
【阐释】
本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
老子以“走马以粪”和“戎马生于郊”对比了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情景,并预先斩钉截铁地指出了原因,即有道和无道。有道者知足,无道者不知足。知足则常足。不知足就是贪心,贪心则会过分索取,越贪心就越不计方式。站在人民的角度考虑,战争没有正义非正义之分。即使是人民无奈地起义,也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和家园。战争的主体必定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老子把战争归因于当政者的不知足,这是为了提出他清静无为、寡欲知足的主张。但这样不够根本,不知足并不是抵抗侵略和农民起义战争的原因。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思想。古代统治者轻启战端,可能是因为贪婪。被侵犯国家被迫应战,却是因为他们有保卫自己家园、维持个人生存的狭隘意识。贪欲和意识都是思想。老子提倡知足的深层内涵是节欲,节欲就是控制思想。强国吞并弱国,未必都是出于贪婪。战国年代,七国并起,生活在境内的人民当然可以暂时安居乐业,但生活在边境的人民,必然要和邻国人民有交流。有交流就有纠纷,有纠纷就有战争。就算没有纠纷,交流障碍也是需要克服的难题。秦吞并六国后,立即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应该就是看到这一点。
老子意在以自己的思想影响人类的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明显有其唯心的一面。“知足寡欲”未必会使人消极退缩,未必会使经济基础的发展在意识形态方面受到阻碍。因为知足寡欲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能控制自己思想的人,就能够判别什么是进步的,什么是不利的。但让每个人都知足寡欲,实在是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