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1],民利[2]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3]以为文[4]不足,故令有所属[5]﹕见素[6]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
[1]圣:在此处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自作聪明之义。绝圣弃智为互文结构,应为绝弃圣智。下同。
[2]利:获利。
[3]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
[4]文:条文、法则。
[5]属:归属、适从。
[6]素:白色,喻纯洁。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获利百倍;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抛弃机巧和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以圣智、仁义、巧利三者为法则还远远不够,所以要使百姓有所归属就应该:使其展现纯洁本性,恢复质朴无华,减少私念,缩减欲望。
【阐释】
本章老子仍在阐述他的政治理想。上一章叙述了大道废弃后的种种社会病态,本章则针对社会病态,提出治理的方案。总体结构非常简单:先讲三个“绝”及其好处,再好上加好,提出更绝的办法。
在古代,百姓大多时候是统治者的奴隶,他们的智巧往往被统治者利用以实现某些所谓的宏伟愿望,比如秦始皇遣百万民夫为他修建长城。就算不把百姓当成奴隶,就算百姓遇到盛世明君,智巧也会带来麻烦。人类一边制造先进武器在战场上杀人,一边又用灵丹妙药抢救伤病;一边研制精密准确的导弹残害生灵,一边研制更加精密准确的反导弹系统;一边建造一座座美丽的花园,一边将地球破坏得丑陋不堪。所以说,人类如果没有智巧,绝对会获得百倍。
同样,盗贼是怎样兴起的呢?为什么要利用智巧?因为人们看到了利。人人见不到利,就不会一味去追求,就不会起盗贼之心。因此,老子主张弃绝智、仁、义、巧和利,都可以理解。但最难理解的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推崇备至的圣人之治也放弃了?因为老子是超越圣人的。圣人之上的层次,只通过不断修道才可以达到。
老子说,此三者不足以为作为最有效的办法。是因为三者只是弃和绝,只是否定负面,没有提出正面的方法。而正面的方法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三者之中,又以见素抱朴为最终目的。见素抱朴就是使人民回归“道”纯朴的本性。少私寡欲和绝学无忧是两条途径。
不少学者从“绝学无忧”一词得出了老子的愚民政策,这是对老子的误解。老子只是在用一种矫枉过正的方式来提出他反对实际学问和功利性学习的观点。这个“学”既是学问,又是学习。当它是学问时,是实际地学问,拿来就可以制造东西、收获金钱和名利。这样的学问在世俗看来,极其有用,没有它,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但在老子看来,它带来的便利,不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没有它,百姓甚至可以活得更好。
当“学”是学习时,则是指以获得实际知识为目的的功利性学习。无论我们怎么夸大学习的重要性和益处,但都无法否认,人在学习的同时也积累了负面经验和机巧心,同时也有了忧虑。老子当然反对实际的学问和功利的学习,但不是反对所有的“学”。当一个人不出于功利而学习时,这种学有极大的益处,是老子赞同的。比如学习哲学,虽然现在也有人通过自己的哲学修养获得利益,但这些利益未必是他当初自我修养的目的。今人由浮躁进入反思,就需要一个人来引导,哲学家和思想家当然是最好的选择。总之,哲学的最大功用是使人内心更安定,活得更洒脱、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