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传习录·中·答欧阳崇一》
修行的两大误区:“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
在这段话里,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学人在修行过程中的三种心理状态。
一、沉空守寂。
二、安排思索,自私用智。
三、所思所虑只是天理。
第一种,是心学初学者或者说刚开始修行的人常有的心理状态。例如:我需要更多的时间修行,工作对我来讲真是负担;我要静坐,可家务活却总也干不完,孩子也吵得要死;我要报名参加坐禅静修活动,老板却不让我请假,我干脆辞职算了;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毫无意义的,没有任何东西值得留恋,所以我要出家,斩断一切牵绊,追求解脱;人的念头都是生灭无常的,没有什么意念和想法不是源于“假我”,所以我要摒弃所有思虑,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
上述心态,就是王阳明一再批评的“沉空守寂”“死灰槁木”。很显然,这是对现实生活采取了一种厌离和弃绝的姿态。这种厌世姿态表面上与世俗之人截然相反,实际上同样会障碍良知的呈现。因为,当你越是排斥和抗拒一种东西时,这种东西就越有可能对你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束缚。
要理解这一点,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盗梦空间》里亚瑟问日本人斋藤的那句话:“如果我说不要想大象,你会想到什么?”
斋藤回答:“大象。”
为什么亚瑟让斋藤不要想大象,可他想到的偏偏是大象?
原因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当你在抗拒某种东西的同时,就是在让这种东西进入你的内心;你越是抗拒,它对你的束缚就越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兰修女才会说:“我不会参加反战运动,但如果有支持和平的运动,我就会参加。”
第二种,所谓“安排思索,自私用智”,就是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的心智活动运用到致良知上;换言之,就是通过概念思考、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去认识良知。
每个人活在这世上,理性思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就连致良知也必须依靠强大的理性思维能力。然而,理性思维固然重要,但单纯依靠它去致良知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良知真正呈现,必须在运用理性思维的同时又超越理性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一般人的理性思维都难免会有副作用,例如本书前面多次提到的“二元对立、分别执着”等思维模式,以及王阳明在讲学中屡屡批评的“意、必、固、我”等错误心态,其实都来源于人的理性思维。而理性思维所带来的这些副作用,都会对良知的呈现,对正能量的开启形成障碍。
好在人除了理性思维能力之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直觉体悟,亦即王阳明经常提到的两个字——体认。
理性思维往往只能带来概念性的知识,这种知识只停留于人的头脑;而直觉体悟则会带来一种内在的行动和精神转化,这样的转化必然诉诸人的心灵。而致良知不仅是头脑的事,更是心灵的事。
打个比方,要知道一杯水是冷的还是热的,我们可以拿温度计来测量,也可以直接把它喝下去。理性思维就像前者,直觉体悟就像后者。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不管得到的数据如何精确,它仍然是一种外在的“知识”,而一旦你自己把水喝下去,那么关于水温的数据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你已经亲身体验了它。
这,就是佛教禅宗经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由理性思维建立的知识可以通过概念传达,但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却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另一个人。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假如一个人从没恋爱过,想知道爱情是什么,那他是去读十本有关爱情的专著好呢,还是自己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好呢?
答案不言自明。
由此可见,生命中的许多事物,都是需要用心灵去体验的。头脑固然可以帮忙,但它绝对无法取代心灵的体验。爱情如是,良知亦复如是。所以,在修行过程中,理性思维与直觉体悟就像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只有二者并用,才能让良知彻底呈现。
正思维是什么?
“沉空守寂”以及“安排思虑,自私用智”这两种心理状态,是心学学人修行之路上通常会遭遇的两大误区:第一种,是把厌世当成了超脱;第二种,是把理性知识当成了生命体验。而第三种,“所思所虑只是天理”,则是已经开启正能量,或者说已经开悟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所思所虑只是天理”该怎么理解呢?是不是说,已经开启正能量的人,其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外在的道德规范?
这么理解当然不能算错,但失之肤浅,偏于狭隘。事实上,天理固然包含了道德因素,但它绝不仅仅只是道德。在今天的语境下,天理就是一种既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法则或宇宙能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思所虑只是天理”就是对内在正能量的体认和开启。这是一种自觉、主动、充满创造力的精神转化活动。一旦完成了这样的精神转化,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自然就会与宇宙法则若合符节,与宇宙能量同频共振,同时也自然能够顺应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用庄子的话说,与宇宙法则、宇宙能量相契合,就叫作“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用孔子的话说,完全按照自己内心想要的去生活,却又不违背社会的道德规范,就叫作“从心所欲不逾矩”。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刚刚走上修行之路的人来说,固然应该与世俗生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也需要拥有相对独立的精神生活,但这绝不等于要对这个世界采取厌离和弃绝的姿态;同时,一个修行人固然应该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局限,并且应该有意识地运用直觉体悟的力量,但这也绝不等于要你摒弃理性思维。因为,一旦开启了正能量,或者说成功实现了精神转化,理性思维恰恰可以成为我们在生活中扩充、运用正能量时不可或缺的利器。
用王阳明的话说,“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事实上,正能量一旦启动,原有的理性思维与直觉体悟之间的界限便被打破了,二者已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如果用佛教术语来表述,王阳明所谓的“良知发用之思”,其实就相当于佛教“八正道”中的“正思维”。
开启正能量之后获得的这种正思维,可以说是一般理性思维的2.0升级版,它能够兼具理性与直觉之长,又全面修正了1.0版本(一般理性思维)中的“二元对立”“分别执着”“意、必、固、我”等bug(缺陷),可谓心学修行人在生活、工作中的必备“杀毒(心中之毒)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