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属于德国的时代。康德终于来了。
包括康德,以及后面的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胡塞尔、海德格尔,还有对哲学影响颇大的爱因斯坦、海森堡[14]。这个超豪华阵容全部都是德意志人。他们中有不少是犹太人。后来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结果让一堆超级智囊脱离德国国籍到英美去作贡献了。
想到在这漫长的年代里,全世界哲学家都唯德国马首是瞻,想到爱因斯坦外星人般的天才,想到马克思对全世界的巨大影响,想到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超强的工业和科技能力,这不禁让人遐想,假如没有希特勒,假如没有种族迫害和侵略战争,德国那得多牛啊?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想想而已。
假如宅男这个行业要拜什么祖师爷的话,我觉得康德挺合适的。
康德住在当时德国最东边一个偏远的小镇里。这个地方偏远到今天已经不属于德国而属于俄罗斯了。那个时代,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学者大多会到处游历,为的是增长见闻,也是为了和其他学者多交流。就像笛卡尔为了读“世界这本大书”而两次参军一样。
康德却是个另类。在漫长的一生中,他只短暂离开过家乡的小镇一两次,最远只到过100公里外的地方。他几乎一辈子都蜗居在自己家里,而且终身未婚。其实康德有两次求婚的机会,但全都因为他的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完全就是宅男的典范呀!
你可能撇撇嘴,说这样的宅男我见得多了,康德在今天也就算个普通水平,也没什么了不起。
不,我敢自信地说,今天所有的宅男谁也比不上康德分毫。
要知道康德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广播,连照片都没有。所以咱们看那个年代的小说和电影,人们没事就聚会啊,吃饭啊——因为不这么社交就没事干啊。偏偏这两样康德都不喜欢。宅男康德和这世界的联系除了和友人聊天外,就只有看书和通信了,基本上全是面对着固定不动的文字。那是什么感觉呢?大概就跟在一个老式图书馆里住了一辈子一样吧。
你说今天哪个宅男能跟他比?
还有一个细节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据他那个时代的人说,康德的睡觉方式是这样的:
“他先坐在**,轻轻地躺下,将一个被角拉到肩膀上,再掖到背下,然后特别熟练地将另一个被角用同样的方法整好,接着再将身体的其他部分盖好。这样把自己像茧子一样裹好后,他便等待着睡意的来临。”
我虽然不会这么做,却觉得心有戚戚焉。或许对于一个常年单身的宅男,他睡觉前的状态是他内心世界最好的写照。
康德是个大器晚成的人。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但是一事无成的人,可以拿康德来激励自己。
康德的父亲是马鞍匠,家里非常清苦。康德上了大学以后,常常因为贫困而中断学业。在他2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康德不得不中断学业,自己想办法谋生。
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大学毕业生,康德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是给人当家庭教师。在当了八年家庭教师后,他通过努力,终于回到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在大学里当上了老师。
然而,康德当上的不是教授,而是地位最低的编外教师。学校不给发薪水,他的收入由上他课的学生们提供。在随后的岁月中,康德不断地申请当教授,但是不断地失败,结果这个编外教师康德足足干了15年,直到46岁的时候,才获得了教授的职位,这是非常晚的了。
而且当上教授以后,康德仍旧很多年拿不出重量级的学术著作来。虽然他当时已经有了一些名声,但是除了最了解他的少数几个人外,没人认为这个身材矮小、面貌丑陋的老教授,将会是那个一举打败两大哲学怪兽、一统哲学江山的救世主。
其实,康德早就在酝酿一部巨作。朋友们不断催他完成,但他本着宅男的拖沓性格和知识分子的优柔寡断,一直拖着不肯写完。这一拖就拖了12年。
那时很多圈内人都瞧不起康德。有一次,康德的学生在柏林一个有很多哲学家参加的宴会上说,康德正在撰写一本新书,完成后会让所有的哲学家汗颜。在场的哲学家笑了笑回答说,很难想象一个业余哲学家会有这样的本事。
倒也怨不得那些哲学家短视,这时候康德已经差不多56岁了,想想笛卡尔、休谟都是什么时候出的书?和他们相比,康德早就过了创作的年龄了。
康德的压力也很大,看自己这岁数,可能再写不出来就得把满腹学问带进棺材里了。他这才一咬牙,抓紧用了短短四五个月的时间把他最重要的《纯粹理性批判》写完。
大!功!告!成!
写完后康德心满意足地等待众人的反应。结果足足等了一年,才等来第一篇书评,而且完全把康德的意思理解错了。
为啥啊?因为康德的书太难懂了。
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晦涩难懂,不只是康德,德国哲学家全这德行。要不怎么说德国人缺乏情趣到一定程度了呢。而且康德这人尤其无趣,他说他的书是写给专业哲学家而不是普通读者看的,因此书里没有具体的事例,全都是干巴巴的理论。而且第一版因为写得太仓促,还留下了不少矛盾和漏洞。
康德曾经把《纯粹理性批判》的原稿给他一个脑子特别好的朋友看。他的朋友读了一半,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把书稿还给康德说:我再读下去,就要精神错乱了。
我们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里一个句子可以带上很长很长的从句。德语和英语同属于日耳曼语系,在句子长度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想一想,这本《纯粹理性批判》里有的句子长到写满一页还没有写完。一整页的文字你在那儿读读读,读了五分钟还没遇见句号,那是什么感觉。
我想起一件无关的事。
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人吃饭,就打一份饭一份菜。有一次打了一份小白菜。我就吃。咬了一口,嚼不断啊,我就继续往后面咬,还嚼不断,我咬啊咬,这菜怎么这么长呢,最后一整根菜都让我鼓鼓囊囊地塞在嘴里了。我硬着头皮把这口菜生吞到肚子里,再一看,这碗里就这么一根超长的菜,这一口吃完菜碗已经空了。然后很没辙地又去打了一份新菜。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读康德这长句子的感觉,应该跟我吃小白菜的感觉差不多。
当然康德后来是出名了。而且他很高寿,之后又写了不少重要的作品。我们集中关心一下他到底是怎么解决决定论和休谟怀疑论这两个大问题的吧。
话说康德看了休谟的论述之后,很震撼。他觉得休谟说得没错,理性主义属于独断论,经验主义又不能证明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康德为此想了很久,突然,一个大胆到狂妄的念头产生了。
康德说,当年大家都以为“地心说”正确,可是天文学家根据“地心说”怎么也计算不出正确的结果。哥白尼大胆地把“地心说”掉过来,改成“日心说”,一下子解决了问题。那过去的哲学家呢,都认为我们的认识要符合客观世界,但是讨论了半天都没有结果。
康德认为,我们应该把主客观世界的关系颠倒过来!
这……不是疯话吧?
咱们来研究研究康德这个大胆的想法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得拿出想象奇幻世界的劲头来,先只当康德是个奇幻作家,给我们设计了一个架空世界。
这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是一种非常可怜的生物。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人类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都是通过人类心灵中某个特殊的机制加工处理过的。
这个负责加工的机制,我们起个名字叫作“先天认识形式”。
世界的真面目,起个名字叫“物自体”(也被译作“自在之物”)。
人类感觉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我们把它(们)叫作“表象”。
这几个名词,需要麻烦您记一下了。
也就是说,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桌子啊,椅子啊,这些都是世界的表象。桌子和椅子的真面目是物自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先天认识形式,也就是人类心灵对物自体的处理机制,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这个“先天认识形式”一词中的所谓的“先天”,不是说这东西是生物学上的天生的本能,而是像理性主义者说的那样,是一种超越了客观世界的存在,它既不是人类生理的表现,也不是心理的表现,不会因为人体的变化而改变。所以你说我想改改自己的“先天认识形式”,这是不可能的。
顺便我们再学一个小词语:“先验”。“先验”和“先天”差不多。意思是,先于经验,说某些东西是在人获得经验之前就存在的。这些东西不依赖于人的经验而存在,而且常常会决定着人的经验。显然,先天认识形式就是先验的。再比如,理性主义者相信的不言自明的公设,一般人理解的绝对真理,也都是先验的。
回到康德。在康德的哲学世界里,所有的知识(也就是来自物自体的知识)都要先经过人类心灵的加工,才能被人类认识。所以他自比哲学界的哥白尼,在他的哲学里,不是心灵去感受经验,而是心灵加工和生产出了经验。当然,这加工过程并不是任意的。
我知道您可能还没看懂,没关系,我们看两个比喻。
有一个最常用的比喻,有色眼镜。
这个比喻说,假设每个人终身都必须戴着一副蓝色的有色眼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必须都通过有色眼镜的过滤才能被人看到。那么所有人看到的就是一个蓝色的世界,而世界真实的面貌是人永远看不到的。
在这个比喻里,有色眼镜是先天认识形式,事物原本的颜色是物自体,人类看到的蓝色的世界,是表象。
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眼镜都是相同的,不会有人不一样。因此,戴着眼镜其实不会妨碍人类的正常生活,连物理研究的结论都不会影响。反正颜色只是人类自己起的名字而已,戴眼镜者根本没法察觉到自己的异常。
还有另一个比喻,假设我们人类都是电脑。
电脑只懂电脑的语言,不懂人类的语言,对吧?那么怎么能让电脑接受人类的命令呢?我们知道,电脑在出厂的时候,就已经在主板的BIOS中写进了代码,这样电脑才能接受一些简单的命令,才能安装操作系统,才能进行更高级的活动。
这个BIOS就是先天认识形式。我们人类的世界就是物自体,而电脑能理解的命令是表象。外界的任何命令都必须先经过BIOS的处理,才能让电脑明白。所以电脑能理解到的永远都是一条条程序命令,它不能理解人类世界的真实面貌,但它也不是和人类世界完全分离的,可以通过BIOS的中转和外界保持互动。
用白话说就是,康德认为,这世界(物自体)是人类永远无法真正认识的,人类只能看到被扭曲了的世界(表象)。但是由于每个人对真实世界的扭曲方式(先天认识形式)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看到的同一个东西的感受还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察觉不到真实的事物是否被扭曲了。所以这个世界观并不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悖。
那因果律是怎么回事呢?
康德认为,我们这个先天认识形式里,包含了很多用来处理物自体的工具(一共有十二个先天范畴),其中一个就是因果律。
而科学家只能研究我们感觉到的事物。也就是说,科学家只能研究表象世界,因此科学家的研究对象都是带有因果律的。
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又在哪儿呢?
我们自己的意识就是物自体啊!
因果律只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里,并不存在于物自体中。物自体是自由的,我们自己的意识也是自由的。
换句话说,康德让人的意志受到了先天认识形式的严密保护,因果律不能穿透先天认识形式去控制人的内心意志,所以人仍旧是自由的。
当然,这也意味着作为物自体的自我意识,是没法被我们察觉和把握的。也就是说,科学是永远无法研究人的自由意志的。
问题完美解决。
多说一句。
在讲决定论的时候,我们说过,我们无法证明自己是否拥有自由意志。这是一个悖论:你怎么能证明我们此时对自由意志的证明,不是受到因果律的控制的呢?
这个悖论是没法反驳的。
而康德的世界观说,自由意志属于物自体。康德又说,我们无法了解物自体,所以我们无法用理性来讨论自由意志的问题。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存在这个悖论。
再多说一句,康德认为表象世界存在因果律,并不能因此说表象世界就是一个决定论的世界。这是因为,我们的自由意志会影响表象世界:我可以凭借自己的自由意志,想拿起杯子就拿起来。既然我们的自由意志不受因果律的控制,那么表象的世界也就不是一个决定论的世界了。
你可能会反驳说,康德的这一套也太想当然了吧。既然人类谁都不能认识物自体,你凭什么说有物自体?你凭什么说有先天认识形式?你凭什么说先天认识形式里就有因果律?
康德对这些疑问都给出了证明。但是这些证明很复杂,我不能一一复述,只能挑一些简单的说说。
康德说,人不可能在大脑完全空白时就直接接受经验,就好像电脑要先安装BIOS才能进一步去读盘、去安装操作系统一样(当然这例子是我举的)。“先天认识形式”是人用来接收外界知识所必备的基础。
比如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就是人在学习一切知识前,必须先具备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给出了几种证明方法,我们说两个简单的。
第一个证明是,我们有感觉对吧,而“感觉”暗含的意思是,我们感觉到的是“我们之外”的东西。我们不用人教,就知道自己有意识,自己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世界。这“之外”两个字,就说明我们有空间概念。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空间概念,我们的感受就是一片混沌,连什么感觉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感觉属于外界的都不知道。自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也不可能再去学习空间的概念。所以空间这个概念是先于经验的,而且是每个人必有的。
第二个证明是,人类可以想象不存在物体的空间,但是不能想象不在空间中的物体。这说明空间是不依赖外界经验存在的概念。
同样的道理,时间概念也是先验的。
我们可以理解,所谓“我”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很多瞬间不同的“我”合在了一起。因为物质随时都在运动和变化,那么上一瞬间的“我”和下一瞬间的“我”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没有时间概念,就没法认识到“我”是一个存在于连续时间里的整体。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正好证明了“我”这个概念不需要经验就可以存在。那么既然“我”的概念是先验的,时间的观念自然也就是先验的。
另外,对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先验性的证明,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里还有一个很不错的例子,我不客气地直接拿来谈谈。
他说,假设出了一个交通事故,有一个警察去调查,调查回来说:这个事故不是在任何时间发生的,也不是在任何地点发生的,也没有任何发生的理由。
那么警察局局长一听肯定气疯了。哪怕这警察胡编一个时间、地点和理由,局长也不会那么生气。为什么呢?假如警察胡编了时间、地点和理由,好歹我们有机会知道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但他这个没有时间、地点和理由的报告呢,对我们来说是完全不能理解的。我们根本就没法理解这么一句话。这说明一个知识如果不具备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要素,我们就完全不能理解。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关于某物的知识,这知识必定伴随着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等概念。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这些概念是先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于我们思维中的。
歌德将康德的理论生动地解释为:“如果我不是从一开始就心里装着这个世界,即使睁着眼睛,我也看不见。”
为了证明世界上存在着不可认识的物自体,康德还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命题。
所谓“二律背反”,就是一些关于“空间是不是有限”之类的形而上学问题。康德一一讨论这些问题,发现这些问题无论是证明为真还是为假,都是成立的。换句话说,要靠理性去研究这些命题,得出的都会是自我矛盾的答案。
康德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些命题讨论的内容不在表象世界中,而是属于物自体的世界,是我们的理性无法认识的。如果我们非要用理性去讨论,就会出现这种自我矛盾的情况。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理性主义者研究这些问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康德构造的哲学世界看上去很复杂、很抽象,但其实非常聪明。
康德之前的哲学危机,是休谟对因果律,乃至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怀疑。
康德的解决方法是,他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个部分则可以用理性把握。不可知的那部分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我们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理性就又恢复了威力。
这样,既没有破坏休谟的理论(想破坏也没那能力),又让人类重新信任理性,重新踏实了。
康德的学说并不是和我们完全无关的玄学,而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假如我们接受康德的世界观,我们就同意,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认识的。我们只要安于在能认识的世界里生活就对了。
这可以用来应对一些没有确凿根据的阴谋论。我们的生活中永远不会缺少阴谋论。比如有人说,我们都生活在《黑客帝国》般的虚拟世界里;比如有人预测某年某月某日是世界末日;等等。有的人会觉得,不能证明这些阴谋论为假,就活得不踏实。
但关键是,很多阴谋论是无法证伪的。我们永远也不能证明我们没生活在虚拟世界里;也没法证明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全都是假象;也没法证明,下一秒钟世界不会被我们从未认识到的某种力量毁灭。按照康德的世界观,这些阴谋论正是处于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的世界里。那么我们该怎么办?——管它作甚!
阴谋论的真伪问题属于我们不能认识的领域,费劲去研究它只会徒劳无功。就像研究“二律背反”会出现矛盾结论一样,当我们谈论阴谋论的时候,正方反方都会说出一大堆互相对立的道理来。看着都有理,其实全都是空谈而已。我们不需要管它,该怎么生活继续怎么生活就是了。
另外,康德还帮了神学家们一个忙。
教会似乎什么事情都能解释,但对于一些现实问题却是捉襟见肘。
比如1755年,里斯本的大地震夺走了几千名周日早晨正在做礼拜的民众的性命。这件事怎么解释呢?难道那几千名做礼拜的信众都罪大恶极吗?世界上的其他灾难又怎么解释呢?第二次世界大战里死掉的都是恶人吗?死于大屠杀的平民都是恶人吗?
对于好人有恶报的情况,基督教的一种解释是,人类要承受亚当和夏娃当年吃智慧果所犯下的原罪。可要是这么解释的话,那一个从出生以后就一直恪守善道、终日虔诚祈祷的小孩,被战火中的碎石压倒,看着自己的断肢,在极度的疼痛、恐惧和绝望中哀号了三天三夜才离开人世,他经受这一切只是因为他的一个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父在远古时代偷吃了树上的一颗果子吗?如果这些苦难是他进入天堂必经的考验,那咱……咱能不能换个别那么残忍的考验啊?同样是都能上天堂的人,为什么有的人就要受到如此凄惨的考验,有的就不必呢?给一个孩子如此残酷的考验,这算是善良吗?
莱布尼茨解释说,世间之所以有这么多恶,是因为上帝在若干恶的世界中选了一个最不那么恶的给我们,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好的”。
可是,上帝不是全能的吗?
类似的辩护,总会在逻辑上出现一些漏洞,教会于是说:不可揣测神。意思是,你没资格讨论这些事。
这辩解不太让人信服吧?
此外,前面说过,在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上喜欢抬杠的哲学家们提出过很多悖论,也是用逻辑无法解释的。
问题是,上帝一定要遵守逻辑规则吗?
康德对理性的限制给了上帝可以不遵守逻辑规则的理由。康德论证了,理性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对于“二律背反”问题,理性就无法去讨论。因此,并不是一切事物都会遵守逻辑。
上帝既然是绝对的存在,自然是属于“物自体”那边的存在,那么上帝也就用不着遵守逻辑了。上述对上帝的质疑也就都不成立了。换句话说,康德用他的形而上学把科学和宗教分成了两个领域:科学研究的是表象世界,宗教面对的是物自体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能用科学和理性去质疑宗教,同时宗教也没有必要打压科学。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的。那么,有没有四维空间?四维空间是什么样子的呢?注意,我们这里说的第四维不是时间,而是纯空间上的四维。
我们想象,假如有一种纯二维空间的生物,就好像平面上的一幅画一样。它们能感受到什么呢?它们只能感受到正方形啊、三角形啊这些平面图形,它们永远感受不到立体。我们去看它们就觉得很可怜了,我们这世界中的一切它们都不可能理解,连这世界的存在它们都不知道。那么,会不会有一种四维空间的生物,觉得我们这些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永远不能体验到四维空间也是一件很可怜的事呢?
挺好奇的,是吧?
其实我们有办法间接体验四维空间。
假设有一个二维空间的生物代号为A,它只能理解二维的平面图形。我们可以给它所生活的平面加入一个时间的维度,给它凑成三维。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正方体想要让A体会,那么我们可以让这个正方体慢慢穿过A所在的平面。这时,A只能看到正方体和平面重合部分的二维图形,但这个二维图形是在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除非这个正方体的一面和A所在的平面平行,并且正方体按照垂直于A所在平面的方向穿过。那么A就只能看到它的世界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正方形,过了一会儿又突然消失了。所以别这么干,给正方体找个“怪”一点的角度)。
虽然A仍旧不能想象三维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但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它间接感受到三维正方体。当然,正方体通过平面的角度和速度不同,A所体验到的那个不断变换的二维图形也是不同的。
同样的办法,我们也可以让一些四维图形来通过我们的空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些不断变幻的三维图形,这就是四维图形在我们世界中的投影。网上可以搜到这类科教视频,您可以亲自体验一下。
不过您看了大概会失望。因为您根本看不明白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个稀奇古怪的在不断变形的三维体,数学家们告诉我们这就是某个四维空间里的正多面体,我们仍旧感受不到这东西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虽然很聪明,我们虽然有数学家也有计算机,但是我们永远无法从感性上认识四维空间。这就是我们认识的局限,只要我们是人,无论我们用任何办法,都超越不了。四维空间里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东西,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我们只能知道的是四维物体投影在三维空间里的“表象”。
这不就是康德的世界观吗?
康德相貌丑陋,身高不到160厘米,如果你在马路上见到他,没准儿会嘲笑他外形猥琐。但在哲学史上,康德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巨人,是任何后辈哲学家都无法绕过的高峰。今天我们在谈论哲学的时候,无论讨论多么时髦、多么先锋的理论,都无法绕过康德。用叔本华的话说,任何人在读懂康德之前都只是一个孩子。
按照学术史的发展规律,面对康德这么一座高峰,后来人要常年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只能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事实上这工作有人做了,他们就是费希特和谢林。
康德的理论虽然厉害,但还是有缺点。
有一个思维工具叫作“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大意是,理论应该尽可能简洁,理论中一切不影响结论的多余部分,都应该被剔除掉。
比如说在万有引力中,人们解释不出为什么引力有超距作用,于是就假设了宇宙中充满以太,万有引力是通过以太起作用的。但问题是,我们不能以任何形式察觉到这个以太,除了万有引力这个问题外,其他理论我们也用不上。而且有这个以太跟没这个以太,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影响,那么咱们就能用奥卡姆剃刀把这个以太剔除掉吧。我们认为宇宙里没有以太。
康德的物自体也有这个问题。
康德说,人类用任何方式都无法感知到物自体。那么这个永远藏在表象背后的物自体似乎就是个多余的概念,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剃掉。
而且康德还有自我矛盾的地方。康德说物自体是产生表象的原因,又说因果律只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中,不在物自体的世界里。那么,既然物自体世界里不能应用因果律,他又怎么能说物自体是产生表象的“原因”呢?
再者,“存在”的概念在康德看来,也只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中(“存在与不存在”和因果律一样,是康德的十二个先天范畴中的一个),那么,怎么能认为物自体是“存在”的呢?说白点儿,康德自己说物自体是不可知的,那他怎么又能对物自体知道这么多:知道它是存在的,又知道它是表象的原因呢?
费希特和谢林就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修补康德理论的工作。假如没有那个年轻人的话,康德后面的篇章就应该留给费希特和谢林了。
但是,有一个和他们差不多同龄的年轻人横空出世了,他不屑于干对康德理论进行修修补补这种小工作,而是一上来就霸气地大吼一声:
“康德错了,物自体根本就不存在!”
这是谁啊,连康德都想灭?
在下一代王者出现之前,我们先说说康德的八卦吧。
作为模范宅男,康德非常惜命又非常固执。
大诗人海涅说过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说康德每天起床、吃饭、写作的时间非常精确。他每天都要在下午的同一个时间出门散步,一分不差,以至邻居都根据他散步的时间来对表。有人觉得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不过我想,那时候没有广播也没有电报大楼能用来对表,如果康德真的对时间无比严格,那邻居们把他当成活人报时器倒也合情合理。
在生活中,康德谨慎得过分。仆人把酒杯打碎了,康德担心遗漏的碎片可能扎伤人,要求仆人把每一片碎片都收集到一起拿给他看,然后还要亲眼看着仆人把碎片埋在花园里才放心。
在穿着上,康德也尽显“geek”(怪人)风范。为了防止袜子掉落,他在袜子上系上绳子,穿在裤子口袋里,末端系在一个小盒子内附着的弹簧上。
康德还有宅男的闷骚性格。他表面上不苟言笑,其实上课和演讲的时候也喜欢讲笑话。而且在别人哄堂大笑的时候,他还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是一个十足的冷面笑匠。
康德特别反感噪声。据说他忍受不了邻居的一只鸡打鸣,提出愿意用一切代价来买那只鸡。可邻居死活都不同意。结果他为了躲避这只鸡,宁愿搬家。
康德身体不太好,有几年,他每个月都要向当地警察局询问死亡统计数字,以便估算自己的寿命。
但是康德又不信任医生,就自己规定了很多古怪的守则,而且严格遵守。虽然这些守则有些非常怪,但事实证明康德是很成功的,在那个医学不发达的年代,他活到了80岁。
都有什么怪规矩呢?——康德觉得吃药多了对身体不好,他就自己规定,无论医生怎么说,一天最多只吃两片药。为了避免伤风,他还规定在除了夏季之外的季节里,自己在散步的时候不和任何人说话。
他规定自己每天只抽一烟斗的烟,但是据说他的烟斗一年比一年大。
他讨厌出汗,一旦发现自己要出汗,就静静地站在阴影里,好像在等人似的,一直站到要出汗的感觉消失。
他还在一本小册子中介绍自己在睡觉时对抗鼻塞的招数:“紧闭双唇,迫使自己用鼻子呼吸。起初很吃力,但我不中止、不让步,后来鼻子完全通了。呼吸自由了,我也就很快睡着了。”
对抗咳嗽呢,“方法如下:尽最大的力量将注意力转移一下,从而阻止气体喷出”。
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有症状就硬憋着。
这都是什么治病方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