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赤壁,曹操惨败(1 / 1)

三国不演义2 王觉仁 2645 字 1个月前

周瑜率部在樊口稍作休整之后,便与刘备合兵一处,继续溯江西上。与此同时,曹操也率领大军从江陵浩浩****地顺流东下了。

当庞大的舰队在宽阔的江面上疾速前行,高悬的旌旗迎着大风猎猎招展时,曹操立在主舰的船头,望着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不断向身后退去,这幅壮美的景致一定会令他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而深深隐藏在枭雄躯壳下的那颗诗人的灵魂,一定也会在此刻躁动不安,仿佛沉睡了一整个冬天的野兽瞬间苏醒了过来。

有一种说法,认为曹操那首享誉后世的《短歌行》,就是在这时候写下的。我愿意相信这种说法。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可见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建安十三年冬天的这场东征,在曹操眼中,几乎可以确定就是一场定鼎天下之战了。因为在当时的天下,还有实力和勇气敢跟曹操对决的,也就只有孙权和刘备了。可他们的抵抗在此刻的曹操看来,却注定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只要在这一战中把他们一举歼灭,天下便唾手可得!

一旦九州复归一统,四海从此太平,那我曹孟德接下来要做什么呢?我还能做什么呢?

即将到来的人生巅峰,以及巅峰过后必然会有的巨大空虚,就这样如影随形地在曹操心中开始了一场华丽的预演。

当枭雄的万丈豪情与诗人的多愁善感在这一刻激烈碰撞,一首雄浑壮阔又沉郁苍凉的千古绝唱,就像地底下汹涌奔流的岩浆一样不可遏止地喷涌而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最后总结全篇的四个字“天下归心”,无疑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夜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当然,此刻献帝刘协还在位,所以曹操必须在这气吞山河的四个字前面,再加上一个政治正确的修饰语:“周公吐哺”。

就算我统一了天下,那也是帮大汉朝廷统一的。你们别担心,我曹孟德只想做周公,不想做王莽,我是不会篡汉自立的。

作为一个一心想要“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短歌行·其二》)的绝世枭雄,会以周公的功业为满足吗?仅仅是辅佐皇帝安定天下,就会企及他心目中的人生巅峰吗?

不可能。如果即将打响的这场赤壁之战最后以曹操全胜而告终的话,那么想必用不了几年,献帝刘协一定会提前退位去当那个可怜的“山阳郡公”,而曹操也一定会登基御极、君临天下,用不着等若干年后才由曹丕来给他追尊一个“魏武帝”。

他在诗中表达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不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意思吗?有着如此雄心的人,又怎么可能在诱人的皇帝宝座面前戛然而止、功亏一篑呢?

所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中的“忧思”,绝不是普通的烦恼,而是一种人世间无药可解的巨大忧愁,是一种独孤求败般的“无敌是多么寂寞”。而只有当上皇帝,走到这个世间的绝对巅峰,才有资格享受这种孤家寡人独有的空虚与寂寞。

倘若只是做周公的话,何来此忧呢?正所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整天辅佐朝政忙都忙死了,哪还有闲情逸致“对酒当歌”,然后苦思冥想“人生几何”?

显而易见,曹操是提前模拟了登基称帝之后的心境。也就是说,当他获得了这个世间最终极的成功之后,必然要面对一个更大也更难解决的问题,即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就像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之后,因没有了对手而蓦然生出一种巨大的空虚一样,历史上很多伟人历经千辛万苦迈上巅峰后,都逃不过这种宿命般的空虚感。

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不可能靠征服世界来获取的。曹操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敏感又睿智的诗人,所以他很清楚这一点。

既如此,那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无解。

除非你走上哲学或宗教之路,否则这个问题是无解的。至于诗人,倒还是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是的,作为诗人,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用一壶酒来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壶。

曹操在东征的舰船上,究竟喝了几壶酒,我们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这一刻,周瑜和刘备正千里迢迢地准备来终结他的“忧思”——

醒醒,孟德兄,天下还没统一呢,你也还没当皇帝呢,哪来那么多空虚与寂寞?虽说未雨绸缪是一种好习惯,可仗还没打就在那儿感慨“无敌是多么寂寞”,未免有点矫情了。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曹操大军的前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猝然遭遇。双方立即开打。令曹操大感意外的是,他的部众刚一接战便失利了。曹操立刻下令撤到北岸,将所有战船停靠在乌林(今湖北洪湖市东北),同时传令沿北岸行军的陆军到此会合。

孙刘联军则据守于南岸的赤壁,与乌林隔江相对。

曹军不是很猛吗?怎么一场小小的遭遇战就掉链子了?

没办法,正如周瑜之前预料的一样,曹军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在行军途中染上了瘟疫,且疫情很快就在军中扩散了开来。好多将士都四肢无力、东倒西歪,还打什么仗?

其次,诸葛亮也事先跟孙权分析过了,曹军不习水战,只在邺城的人工湖里划了几天水,能顶什么用?在颠簸不稳的船上能站稳、不晕船就算不错了,还怎么挥刀砍人?而刘表的水军虽然被曹操招降,此次也参战了,但也像诸葛亮说的那样,人心不服,故而军心不稳。而且,曹军和刘表军从未配合作战,彼此间恐怕连人都来不及认识,在作战中又如何相互协调?如何有效指挥?

最后,水战与陆战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多势众根本发挥不出优势。在陆地作战,尤其是在曹军习惯的中原地带作战,兵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向两翼展开,然后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而在水中作战,长江的江面宽度是有限的,不管你战船和兵力再多,也只能排成一个长列鱼贯而行。所以,真正接战的只有前锋,后面的顶多是擂鼓助威,咚咚咚一顿敲,再喊他几嗓子。一旦前锋溃退,船多反而会乱成一锅粥,再加上曹军将领毫无水战经验,所以陆战的优势在这里全都变成了劣势。

初战失利,曹操如果能够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上述问题,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果断“止损”,那就完全有可能避免后面的惨败。

遗憾的是,直到此刻,曹操的脑子依然是狂热的。他显然还没有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美梦中清醒过来。

他决定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打持久战!

时值寒冬,风高浪急,战船颠簸,曹军士兵们晕得找不着北,苦不堪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想了个办法——用铁链把所有战船都锁在一起,这样就稳如平地了。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曹操用这一招,成功地把自己的十余万部众送进了地狱,也一举粉碎了自己统一天下的梦想。

当曹军把全部战船联结成一个貌似坚固的水寨后,对岸有一个人忍不住笑了。

他就是周瑜的部将黄盖。

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市)人,很早就追随孙坚南征北战,跟程普、韩当等人一样,都是老战友了。这些天,老黄没事就在江边转悠,手搭凉棚眺望对岸,观察敌情,寻找破绽。

然后,他就看见了曹军锁定战船的这一幕。

凭借多年的战斗经验,黄盖一看就知道——曹操完蛋了。因为曹军此举,已经不能叫破绽了,而应该叫寻死。

当然,要想死得成,还得黄盖助他们一臂之力。

黄盖立刻飞奔到了主帅周瑜的大帐中,报告了这一敌情,而且献上了一个破敌之策。

这个策略很简单:火攻。

周瑜当然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可问题是,江面开阔,一览无余,从南岸飞只鸟过去,说不定都会被射成刺猬,又怎么可能靠近对方,然后实施火攻呢?

两人绞尽脑汁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诈降。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黄盖马上写了一封投降信,命可靠之人送到了对岸,然后直接递到了曹操手上。

我黄盖受孙氏厚恩,身为将帅,在这边的待遇是不错的。然而,综观如今的天下大势,以区区江东六郡的山野之人,要对抗中原的百万之众,实力悬殊,根本不是对手,这是天下人都看得见的。江东的文臣武将,不管聪不聪明,都知道打不过,唯独周瑜和鲁肃这两个家伙,偏狭自私,又蠢又坏,居然执迷不悟。我今日归命曹公,是真心实意的。周瑜带的这支部队,其实很容易摧毁。到了交战之日,我担任前锋,随机应变,必能为曹公破敌。

曹操这个人,向来疑心很重,见信后,当然不会立刻相信,为此特意召见了信使,仔仔细细、前前后后地盘问了一番。

这个信使显然是周瑜和黄盖精心挑选之人,心理素质十分过硬,一番对答后,始终没让曹操看出任何破绽。

最终,曹操信了。

事实上,曹操之所以上当,与其说是黄盖派来的人太会忽悠,还不如说是曹操打心眼里乐意相信。

因为黄盖此举,迎合了曹操此刻极端自负、目空一切的心态。说到底,曹操压根就没把孙权和刘备放在眼里。他觉得江东此刻定然是人人自危,而黄盖所言刚好符合了他的判断,所以黄盖投降这件事,实属合情合理,完全在曹操的意料之中。

就这样,一向精明过人、足智多谋的曹孟德,最后还是被自己的盲目自信彻底蒙蔽了,从而完全丧失了警惕。他让信使带话给黄盖,说:“黄盖若是诚心归顺,我给他的爵禄赏赐,将远超他此前得到的一切。”

见曹操中计,周瑜和黄盖立刻着手实施火攻计划,命人挑选了十艘艨艟斗舰,在船舱中塞满芦草和干柴,然后浇上脂油,用帷幔包裹起来,最后又用缆绳在这十艘大船后面系上很多小快艇,周瑜将亲率一批突击队员,藏身其中。

至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不是比喻,而是要真的等老天爷刮来东风。

值得一提的是,按正史记载,这场赤壁之战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就是这些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设计的那些精彩桥段,通通是不存在的:既没有蒋干盗书,周瑜以反间计蒙骗曹操诛杀蔡瑁和张允,也没有庞统献计,劝曹操把所有战船锁在一起;既没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也没有诸葛亮在南屏山上登坛作法、呼唤东风的鬼把戏;更没有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让他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以过人的智慧“草船借箭”,令周瑜无可奈何,只能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所有这些,均属虚构。

不过,历史上倒的确有过一回“草船借箭”,只是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事件发生的地点也不在赤壁,而在濡须口;发生的时间,则是在五年后。

罗贯中太喜欢诸葛亮了,所以把别人的亮点全都移花接木地打在了他的身上,难怪惹来鲁迅先生的那句著名吐槽:“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的吐槽,实属一针见血。不过,罗老先生写的毕竟是小说,好看才是王道,爽感胜过一切,我们也没必要过于苛责。重要的是,把文学虚构和历史事实适当厘清,不要将二者混为一谈就可以了。

言归正传。当周瑜和黄盖准备好一切,接下来就看老天爷配不配合了。

当时是大冬天,通常刮的都是西北风,若是风向不变,黄盖放的火只能把自己烤熟,烧不到曹军半根汗毛。

幸运的是,几天后,天气忽然转暖,老天爷居然在这天傍晚刮起了东南风。到了夜里,风居然越刮越猛,真是天助我也!

黄盖立刻行动,率领那十艘艨艟斗舰朝北岸驶了过去。周瑜则带着突击队藏身在后面的快艇中。

很快,船到江心,黄盖命所有舰船全部升起风帆,然后举起火把为号,并让士兵们高声大喊:“我们来投降啦!”

北岸的曹军士兵们一听,纷纷从船舱里跑出来看热闹,还伸手指指点点,说“快看快看,那老家伙来投降了”,估计都很享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快感。

当舰船行驶到距离曹营二里开外的时候,黄盖一声令下,命部众把十艘船全部点燃,然后所有人立刻弃船,跳入水中,爬上了后面的快艇。

刹那之间,烈火熊熊燃起,映红了江面,映红了夜空,也映红了曹军士兵们因惊惧而睁大的瞳孔。

这一刻,“火烈风猛,往船如箭”(《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当曹军士兵们回过神来的时候,那十艘喷吐着烈焰的战船已经像离弦之箭射了过来,转眼便撞上了曹军的“水寨”,然后迅速引燃了锁在一起的曹军战船。

风借火势,火助风威。很快,大火不仅烧着了停靠在岸边的战船,还蔓延到了岸上的陆军营寨。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三国志·周瑜传》)

顷刻间,火焰漫天,曹军的人马或被烧死,或落水溺毙,死者不计其数。周瑜和黄盖就在这时率领突击队冲了上来,对身陷“水深火热”之中、已无力组织防御的曹军展开了屠杀……

曹操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仗居然打成了这个样子!不,是仗还没打,自己就被周瑜和黄盖玩成了这个样子。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

在曹操的经验中,仗可从来都不是这么打的。再怎么着,也得像官渡之战那样,两军摆开架势,安营扎寨,你来我往,有攻有防,那才叫打仗啊!可谁能想到,周瑜这个年轻人居然不讲武德呢!

大势已去,再怎么怨天尤人都没用了,曹操只能在大将曹仁、徐晃、乐进等人的护卫下,带着幸存的部众往江陵方向狼狈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