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曹还是降曹:孙权的抉择(1 / 1)

三国不演义2 王觉仁 3519 字 1个月前

孙权刚刚与诸葛亮达成合作协议,曹操的一纸战书就顺江东下,递到了他的手上。战书写得简洁明快,就两句话: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近来,奉天子之命讨伐叛逆,大军一南下,刘琮就投降了。现在,我将率领水军八十万,与孙将军在江东一较高下。

有道是人狠话不多。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曹操的自负和骄矜之色、志在必得与胜券在握之态,以及对孙权的轻蔑和恐吓之意,皆已跃然纸上。

曹操的意思明摆着:这场“会猎”,他就是猎人,而孙权就是猎物,要想活命,那就乖乖投降。

在此刻的曹操看来,平定江东已是水到渠成之事,而回头去收拾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更是如同探囊取物一般,所以,天下一统,已然指日可待!

至于兵败当阳、狼狈逃窜到樊口的刘备,更是不被曹操放在眼里。当时,曹操和麾下的人大都认为,刘备甚至都不需要他们动手,很可能会被孙权干掉。他们的逻辑是——曹军大兵压境,孙权定然恐惧不安,为了自保,他只能用刘备的首级来向曹操示好。

此时的曹营之中,只有极少数人是清醒的,其中一个就是程昱。

他的判断跟曹操等人恰好相反。在他看来,孙权非但不会杀刘备,反而很可能会与刘备联手。为此,程昱向曹操进言道:“刘备素有英名,且他麾下的关羽、张飞皆有‘万人敌’之称,孙权必定会利用他们来对抗丞相。一旦他们联手,刘备便会借助孙权来站稳脚跟、巩固势力。所以,不但孙权不会杀他,我们要杀刘备,恐怕也不容易。”

如果曹操能够听进程昱的意见,那他一定会暂缓出兵,先设法离间孙权和刘备,破坏“孙刘联盟”,然后再稳扎稳打,逐步向东推进,寻找机会各个击破。与此同时,其部众也能得到休整和喘息的机会,从而克服水土不服、瘟疫流行的问题。倘若如此,那么赤壁之战的结局,乃至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或许就将彻底改写了。

只可惜,此时的曹操根本听不进去。

自从官渡之战后,一连串的胜利早已让曹操有些飘飘然了。此次南征荆州又如此顺利,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更让曹操生出了一种“天命在我”的绝对自信。因此,即便他相信孙权和刘备一定会联手抵抗,也有信心把他们一块儿收拾了!

骄兵必败。这是一个常识,曹操比任何人都懂。可当一个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时候,常识就会被忘记。而当一个人自以为天下无敌的时候,他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

日后来看,曹操之所以会在赤壁之战中遭受他这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早在此刻便已露出了端倪。

接到曹操的战书后,孙权内心的恐惧是可想而知的。

他立刻召集臣僚,把曹操这封牛皮烘烘的“恐吓信”让众人传阅了一遍。

结果怎么样?

史书在这里用了非常传神的六个字:“莫不响震失色。”(《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那个场景,众人看完信,首先是嗡的一声,发出了抑制不住的惊呼,紧接着就是唰地一下,一个个变得面无人色。

曹丞相的兵威和震慑力,于此可见一斑,也难怪曹操那么自信。

首席谋士张昭率先发表了看法,然后众人纷纷附和,总结起来,大致是这么个意见:曹操是豺狼虎豹,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不动就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如今我们若是对抗,便是名不正、言不顺。此外,我们唯一的屏障,就是长江。而今曹操拿下了荆州,又收降了刘表的水军,艨艟战舰数以千计。曹操顺江东下,水陆并进,这便是占据了一半以上的长江天险,敌众我寡、兵力悬殊,这也是明摆着的事实。所以,依我等愚见,出于大局考虑,不如迎接曹操,归顺朝廷。

衮衮诸公说了半天,其实也就一个字:降。

此时此刻,不难想见孙权内心的失望和愤怒。

这帮软骨头!平日高官厚禄养着你们,事到临头,却无一人可为江东分忧,个个都想着改换门庭,去跪舔曹操,你们的节操何在,骨气何在?!

当然,孙权只能在心里吐槽,表面上是不好开骂的。

偌大的殿堂上,只有一个人从头到尾不发一言。

他就是鲁肃。

孙权阴沉着脸,目光从众人脸上挨个儿扫过,然后默默地站了起来,上厕所去了。

他知道,鲁肃憋了一肚子话想说,但在这大堂之上,是说不得的,所以君臣二人只能另外找个地方。

果然,孙权刚一进厕所,鲁肃就跟了进来。

孙权一把抓住他的手,万分焦急道:“你有什么话要说?”

鲁肃赶紧道:“方才众人那些话,是成心要害将军的,这些人根本不足以共谋大事。说难听些,张昭他们可以降曹,我鲁肃也可以降曹,唯独将军不能!何以言之呢?我降了曹操,他定会让我回乡,给个一官半职,再不济也能当个‘下曹从事’之类的幕僚官。到时候,牛车还是有得坐的,左右跟班也不会缺,只要跟那些高官多多结交,自可步步高升,日后也不失为州牧郡守。可将军呢?你一旦降了曹操,又能在何处安身立命?愿将军早定大计,别听那些人的馊主意。”

孙权苦笑,一声长叹:“他们的意见,让我非常失望,而你的想法,正与我不谋而合。”

孙权不是刘琮那样的软蛋,更不是若干年后那个乐不思蜀的刘阿斗,要让他把父兄艰苦创立的基业拱手让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先把他杀了。

诚然,面对强大的曹操,恐惧和忧虑是在所难免的,孙权绝不会例外。但这恰恰是考验勇气、智慧和抗压能力的时候。越是在这种险恶的局面下,越是要挺直脊梁,咬紧牙关,拿出全部的血性和力量去迎接挑战。无论古今中外,这都是每一个成功创业者的必修课。

直面挑战,是一件很苦、很累、很难的事情。如果说创业者在这方面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两个字:硬扛。

舍此,别无他途。

要想轻松,趁早打工;想做老板,就得扛住种种非人的折磨。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就是做老板的宿命。

就像鲁肃说的,像张昭这些职业经理人,他们永远是有选择、有退路的,大不了就是换一个老板、换一家公司而已,薪水和职位都不会比原来差,甚至还可能更好。可是,像孙权这种做老板的,注定没有退路可言,因为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人生的毁灭。

当然,毁灭不一定是肉体意义上的。正如刘琮和后来的刘禅一样,企业被强行收购后,他们照样可以过富家翁的日子。可从本质上讲,他们都不是创业者,只是富二代而已。他们的人生意义本来就不在于创业,而是保有富贵、享受生活,所以企业没了就没了,他们反倒乐得轻松自在。可孙权不同。他不是富二代,而是创二代。父兄草创的基业,正是在他的手上实现巩固和扩张的。对于有志气的创二代而言,一旦企业破产倒闭,承受的便是双重痛苦:既苦于自己的无能和失败,又苦于辜负了创一代。

简言之,如果孙权投降了曹操,其肉身或许可活,但精神却注定会被打入炼狱。

这是无法承受的。

因此,他没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战。

当时,周瑜奉命在外办事,鲁肃提醒孙权赶紧召回周瑜,共商大计。

眼下的江东集团,资历最深、威望最高的元老就两个,一个是张昭,还有一个就是周瑜。孙权知道周瑜一定是主战的,所以一把他召回来,便又命张昭等人过来一起开会。其目的,就是要让周瑜发出主战的声音,说出他想说而不便说的话。

周瑜心领神会,所以在会议上,他面对孙权的慷慨陈词,其实是专门讲给张昭这些投降派听的。周瑜说:“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又继承了父兄之基业,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士众精锐,英雄用命,当横行天下,为汉室除残去秽。如今,曹操自己上门送死,我们为何要降?请让我为将军进一步分析:其一,北方并未全部平定,马超、韩遂又盘踞关中,这都是曹操的后背之患;其二,曹操舍弃鞍马,改乘战船,与我习于水战的吴越争锋,这是自不量力;其三,眼下正值严冬,千里冰封,马无草料,而曹操驱使北方部众远涉江河,水土不服,必生疾病。此三者,皆是用兵之大忌,曹操却贸然行之。将军生擒曹操,就在这一仗。我愿领精兵数万,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破敌!”

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张昭等人无言以对,只能保持沉默。

孙权扫了众人一眼,知道表态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朗声道:“曹操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而已。如今,这些枭雄都没了,只有我还在,我与曹贼势不两立。你主张迎战,正合我意,你就是上天派来助我的!”

说到这里,孙权霍然起身,拔出佩刀,狠狠地砍在面前的书案上,厉声道:“诸位将吏,如果还有人敢再说一句投降曹操的,与此案同!”

张昭等人顿时噤若寒蝉,一个个大气都不敢出。

很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孙权收刀入鞘,拂袖而去。

当天晚上,周瑜又单独面见了孙权,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曹操的真实兵力。

曹操号称有水陆大军共计八十万,实际上有多少呢?

周瑜告诉孙权:“大伙只看见曹操在信中自称有八十万人,就都吓坏了,没有人愿意进一步了解虚实,便纷纷主张投降,简直不值一驳。事实上,我已经侦察过了,他这回带来的中原部众不过十五六万,且早已疲惫不堪;另外招降的刘表水军,顶多也就七八万人,况且还军心不稳。他这样子,以疲惫之师统御军心不稳的部众,人数再多,也不足畏。我只要精兵五万,便足以制敌,愿将军勿虑。”

孙权大感欣慰,拍了拍周瑜的后背,感慨道:“公瑾啊,卿之所言,甚合孤心。张昭他们,只顾自己的妻儿老小,暗藏私心,让我非常失望,只有你和子敬(鲁肃),跟我是一条心,这是上天派你们来辅佐我啊!只是,五万精锐,仓促之间难以调集,我已选了精兵三万,还有战船、粮草及一应军需物资,皆已齐备。你和子敬、程公(程普)先行出发,我会继续集结各地部众,尽量多运一些军需粮秣,做你的后援。你在前线,若能取胜,那就什么都解决了;万一失利,就回来与我会师,我当与曹操决一死战!”

随后,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黄盖、韩当、吕范、吕蒙、甘宁、凌统等一干猛将,共领三万精锐,溯江西上,迎战曹操。

此时,身在樊口的刘备,早已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天天让巡逻兵去江边守望,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孙权的救兵早日到来。

这一日,巡逻兵忽见东边江面上旌旗招展、樯帆林立,立刻飞报刘备。刘备大喜过望,赶紧派人前去劳军。可是,前去劳军的人却在周瑜那儿碰了个软钉子。

周瑜安坐在主帅的战舰上,一脸倨傲地对来人说:“军令在身,不可擅离职守,可否请刘豫州屈尊移驾,前来会面?”

周瑜这么做,显然是不合规矩的。

从结盟的角度说,刘备是一方主公,周瑜只是另一方的大将,身份高低摆在那儿,岂能让刘备来见他?此外,刘备曾任徐州牧、豫州牧、左将军,文职相当于省部级领导,武职是高级武官,而周瑜的老板孙权只是会稽太守、讨虏将军,文职属市厅级干部,武职只是杂号将军。可见,连老板孙权都比刘备低了好几级,更不用说周瑜了。

然而,周瑜却偏偏要来个尊卑颠倒,摆明了就是瞧不起刘备,故意让他难堪。

你刘玄德顶着那么多头衔,又有什么用呢?到头来,还不是恓恓惶惶如一条丧家之犬?至于结盟,那只是名义上好听,给你们留点颜面而已,事实上还不是你们有求于我们,请我们来救命的?既然如此,那我周公瑾凭什么上岸去见你呢?识相的,就自己过来见。

这就是周瑜的潜台词。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刘备这边,关羽和张飞一听就炸毛了,说什么也不让他去。刘备苦笑道:“他想见我,那我就去见见呗。咱们现在倚仗人家,若是不去,就不是同盟该有的样子了。”

随后,刘备便乘坐一条小船,恭恭敬敬地来到了周瑜的旗舰上。

双方寒暄了一下,刘备赶紧问:“不知此番带了多少兵力前来?”

周瑜答:“三万人。”

刘备有些失望,说:“可惜太少。”

周瑜说:“这就够了,刘豫州且看我破敌吧。”

见他如此自信满满,刘备也不好再说什么,便提议让鲁肃他们也过来,大伙讨论一下御敌之策。

周瑜又露出了倨傲的神色,说:“军令在身,他恐怕也不宜擅离职守。你若想见子敬,可自己到他的船上去见。”

刘备又被噎了一下,只好称赞周瑜治军严明,自己深感惭愧云云,总之就是忍气吞声,丝毫不敢得罪周瑜。

史书记载的这一幕,把周瑜的盛气凌人和刘备的委曲求全刻画得相当到位。也许,罗贯中老先生就是看不惯周瑜的这种做派,想替刘备打抱不平,才在《三国演义》中把周瑜塑造成了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之人,还虚构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让周瑜被自己的小肚鸡肠和技不如人活活气死,临死前还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这种充满了不甘和怨恨的遗言,可以说把周瑜黑得十分彻底。

毫无疑问,周瑜是让罗贯中给污名化了。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瑜,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跟罗贯中塑造的“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相反,正史记载的周瑜,恰恰是“性度恢廓”“谦让服人”,即性情豁达、度量恢宏,且为人谦让,能够以德服人。在《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中,记载了一则周瑜与程普交往的故事,便足以证明。

程普是孙坚的老部下,早年追随孙坚讨伐董卓,后来又辅佐孙策平定江东,是典型的“三朝元老”,所以自恃年长功高,一向瞧不上年纪轻轻的周瑜,经常当众折辱他,但周瑜却一贯谦让,始终不曾计较。时间一长,连程普自己都过意不去了,对周瑜越来越佩服和敬重,遂主动与他结交,且逢人便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与周瑜交往,如饮美酒,不知不觉便醉了。

这显然是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出自昔日鄙视他的人之口,就更是难能可贵了。

从此,周瑜“谦让服人”的胸襟和品德就被时人传为美谈。

不仅是美德受人称道,周瑜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如颜值高,风度翩翩,音乐造诣一流(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对孙权忠贞不贰,在赤壁之战中居功至伟,等等。

正因如此,后世的许多文人墨客都对周瑜赞誉有加。如诗仙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南宋范成大也有诗云:“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而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周瑜的描写和称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值得一提的是,“羽扇纶巾”这个词,本是苏轼用来刻画周瑜“儒将”风姿的,不料后来却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地套在了诸葛亮身上,从此几乎成了诸葛亮的专用造型,实在让人无语。尤其当我们联想到,在罗贯中笔下,“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在“谈笑间”就气死了周瑜,这样的画面就更讽刺了,只能说周瑜实在太冤。

既然历史上真正的周瑜是性情宽厚、度量恢宏之人,那么他为何会在刘备面前表现得那么傲慢无礼呢?

原因很简单,周瑜看得比一般人深远。他很清楚,眼下刘备跟江东只是迫于曹操的威胁才联手的,双方的“蜜月期”注定不会长久。一旦危险过去,双方迟早会为了争夺荆州而刀兵相见。所以,在此刻的周瑜眼中,刘备与其说是盟友,不如说是潜在的对手。

既然如此,周瑜又何必跟刘备太客气呢?

当然,周瑜性格中有自命不凡、恃才傲物的一面,这也是不可否认的。相比之下,刘备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的隐忍、退让和委曲求全,倒真有一些谦谦君子之风,也颇有成大事者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风范。

不过,刘备终究是一个玩政治的。如果说,周瑜的傲慢在政治场上是一种不太老到的表现,那么刘备的隐忍,从政治博弈的角度讲,却更像是一种老谋深算的城府和心机。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此之后,刘备就做了两个很有针对性的小动作。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两个小动作都不太厚道。

其一,刘备并不相信周瑜能以区区三万人马战胜曹操,所以留了个后手,暗中把麾下的两千精锐交给了关羽和张飞,命他们跟周瑜的主力拉开一段距离,让这支部队不受周瑜节制,以便保存实力,万一情形不妙可随时开溜。

这就是刘备诡谲的一面。

按理说,双方联手御敌,都应该倾尽全力,尤其是刘备本来兵力就少,更应该全部拉到前线才对,可他还没开战就打起了保存实力的小算盘,显然违背了结盟的规则和道义。

其二,赤壁之战胜利后,刘备赴江东与孙权聚宴,席间趁左右无人,悄悄对孙权说了一句话:“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周瑜文武双全,是人中豪杰,看他的器宇和格局都十分远大,恐怕不会长久地做你的臣子啊。

意思明摆着:像周瑜这么厉害的人,怎么会甘心打一辈子工呢?他迟早会造你孙权的反啊!

这个离间计,可以说阴损到家了。假如孙权是个没主见的老板,那刘备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足够让周瑜脑袋搬家了。

这就是权力角斗场的可怕之处,略施小计便可杀人于无形。刘备这么干,首先是因为江东有周瑜这么厉害的人物,会极大阻碍他日后的霸业,所以借孙权之刀杀了周瑜,便是上上之策;其次,来而不往非礼也,之前在樊口受到周瑜那样的羞辱,刘备自然得瞅准机会“回报”一下,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当然,上面这两则记载,都出自裴松之所引的《江表传》,并非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江表传》是西晋人虞溥所著,以记录孙权这一方的史事为主,其立场难免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即偏向于正面描述孙权这一方的人物,而对于曹操、刘备这两方的记录,其真实性如何,现已无从考证,只能聊备一说。

所以,刘备到底干没干过这两件事,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作结论,还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