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前夕:刘备的叛逃(1 / 1)

三国不演义 王觉仁 2993 字 28天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曹操展开了第二轮防御部署。这一轮主要是在外围进行布防:命河内太守魏种备战于西,命程昱派兵驻守鄄城,备战于东;又命曹仁驻守阳翟(今河南禹州市)、曹洪驻守宛城,防备刘表;命李通驻守汝南郡,防备孙策。

十二月,曹操命荀彧留守大本营许都,然后亲自率部进驻官渡前线。

至此,曹操终于构筑起了一个全面的防御体系,同时也拉开了决一死战的架势,就等袁绍大军南下了。

可就在这个大战前夕的节骨眼上,曹操却接连遭遇了一场刺杀和一场政变。

刺杀发生在官渡前线,刺客有数人,为首的是曹操的一名贴身侍卫,名叫徐他。关于此人的身份背景和行刺动机,史书全都没有记载。我估计,要么是被袁绍收买,要么就是替人报仇,毕竟曹操杀过那么多人,想要他脑袋的绝不在少数。

由于徐他是曹操的贴身侍卫,这次行刺本来是很容易得手的,最后之所以刺杀未遂,主要是因为曹操的侍卫长许褚。

此次行动,徐他最忌惮的人便是顶头上司许褚,所以特地挑了许褚换班休息的时间点动手。那天,许褚本来已经下班了,回到了自己的营帐中,可人躺在了床榻上,心绪却一直不得安宁,总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

许褚辗转反侧,始终没有睡意,索性翻身下床,重新披挂齐整,又来到了曹操的大帐中。此时,徐他等人恰好也进入了大帐,正准备动手,可一看许褚竟然还在,而且神色十分警惕,顿时脸色大变。许褚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当场将徐他等人全部砍杀。

大约许褚属于直觉超强的人,所以特别适合做保镖。曹操选他当侍卫长,的确是有识人之明。

这起刺杀事件虽然有惊无险,但是紧随而来的一起未遂政变,其结果却一度让曹操落入腹背受敌的险境。

这场政变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时任车骑将军的董承,还有一个就是刘备。

董承是汉灵帝之母董太后的侄子,论辈分相当于天子刘协的表叔。此前护送刘协回到洛阳,董承也算是主要功臣之一,所以后来不仅加官进爵,而且有一个女儿被刘协纳入了后宫,封为贵人,因此董承也算是天子的老丈人。

拥有这样的双重身份,董承与天子当然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了。自从曹操奉迎天子、迁都许县后,朝政大权被曹操一手掌控,天子和董承自然都成了摆设。面对“汉室衰微,政在曹氏”这样一个憋屈而无奈的现实,天子刘协很不甘心,国丈董承更不甘心。

既然当初王允可以发动政变,干掉大权独揽的董卓,那么今天董承凭什么就不能依样画葫芦,也来一场政变干掉曹操呢?

董承越想越觉得此事可行,于是声称拿到了天子从宫中秘密送出的衣带诏,然后暗中联络了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等人,决定发动政变诛杀曹操。

所谓衣带诏,就是刘协用血写的一道诏书,因担心被曹操的耳目发现,只好把诏书缝在衣带里,然后送到了董承手上。

这份密诏的具体内容,史书无载,甚至连密诏是否真实存在,也没有定论。按《三国志》的相关记载,只是说董承声称拿到了衣带诏,并没有说诏书就是献帝写的。《资治通鉴》也采用了这个相对客观且适度存疑的说法。但《后汉书》的相关记载,却很肯定地说就是献帝不满曹操的专权和逼迫,故而主动写了衣带诏。

鉴于《三国志》的成书在《后汉书》之前,可信度更高,所以从严谨的角度来说,衣带诏是否真实存在应该是存疑的。不过,要是换一个角度,从献帝刘协当时的处境以及他本人的性格来看,那么密诏也完全有可能是他写的。

不论衣带诏是真是假,反正董承是紧锣密鼓开始策划了。他不仅拉上了王服等人,而且找上了刘备。毕竟,你刘备不是一直号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吗?那么身为汉室宗亲,在“诛杀曹贼,匡扶汉室”这件事上,你当然是责无旁贷的。

刘备是志在天下之人,投靠曹操本来便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找到机会他迟早会自立门户。如今董承的这个政变计划,在公是匡扶汉室,乃人臣所当为;在私则是一个以小博大的机会,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如果政变成功,刘备就成了汉朝的大功臣,前程不可限量;万一失败,他也可以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反正他本来就是要走的,横竖也没什么损失。

所以,刘备决定赌一把,遂加入了这个“谋诛曹操”的计划。

而此时的曹操,对刘备则毫无疑心。自从刘备前来投奔,曹操对他一直十分优待,不仅拜他为左将军,而且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煮酒论英雄”,便发生在这个时候。

这个故事在正史中真实存在,罗贯中只是用精彩的文字描绘了一些细节,增加了一些对话,总体上并未虚构。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吃饭,貌似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当今天下,真正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你和我,至于袁绍那种人,根本排不上号。

鉴于曹操的权谋之深,他说这句话肯定不是无心的,其用意便是试探刘备,看看他做何反应。而这句话在刘备听来,不啻平地一声惊雷。首先,曹操把他当成英雄,潜台词就是当成了对手,可刘备眼下是在给曹操打工,小命在他手里头捏着,闻言岂能不胆战心惊?其次,刘备此时已经参与了董承等人的密谋,“做贼心虚”,这话听上去就更像是曹操已经察觉到了什么。

所以,刘备吓得一激灵,连手里的筷子都拿不住,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

如此惊慌失措,就算曹操本来对他没有疑心,这下恐怕也不能不怀疑了。

所幸,老天爷恰好在刘备惊掉筷子的当口,帮了他一个大忙,突然打了一声震耳欲聋的响雷。刘备急中生智,忙道:“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说:“急速的雷声和猛烈的风暴,足以让人脸色大变,说得一点都没错啊。”

借着这声惊雷和巧妙的解释,刘备成功掩饰了内心的惊慌。

曹操相信了他,并未起疑,估计就是大笑几声,就没再说什么了。

但是,经过这件事,刘备显然已成惊弓之鸟。在许都的每一天,都令他如坐针毡。而老天爷又在这个时候,送给了他一个逃离曹营的机会。

当时,袁术还没死,正准备通过徐州北上,与袁谭会合,然后投奔袁绍。曹操得到消息后,立刻派部将朱灵和刘备前往下邳拦截。

刘备如蒙大赦,带上关羽、张飞及部众忙不迭地跑了。

他前脚刚走,程昱、郭嘉、董昭这帮精明过人的谋士立马对曹操说:“不能派刘备去。”言下之意就是放虎归山,必成后患。

曹操这才醒悟过来,赶紧派人去追,可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刘备哪敢耽搁?早就绝尘而去了,连个影子都看不到。

没多久,朱灵就灰溜溜地回到了许都,报告曹操说刘备造反了。

刘备干掉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让关羽留守下邳,然后带着张飞及部众第四次进驻小沛,以防曹操派兵来攻。

当时,徐州地面上还有不少变民武装不肯归附曹操,如东海郡(治今山东剡城县)的变民首领昌豨等人。可这些人却对刘备颇有好感,刘备一来,他们便纷纷归附。刘备一下子变得兵强马壮,部众足有数万人。

但是,刘备的脑子还是很清醒的。他知道光凭自己,绝对无法与曹操抗衡,必须找一个强大的盟友。

而此时此刻,显然没有任何人比袁绍更适合做刘备的盟友。刘备随即派人去跟袁绍联络,双方马上缔结了一个反曹同盟。

形势突然恶化,让曹操后悔莫及。

本来他已经打造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防御体系,足以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全力以赴对抗袁绍。结果刘备这一跑,重新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把一张苦心打造的防御网撕开了一道大口子,并且令他陷入了腹背受敌之境。

曹操不敢迟疑,立刻派部将刘岱、王忠前去小沛攻打刘备。可是,这两人却不是刘备的对手,愣是打不下来。刘备还十分嚣张地放话说:“像你们俩这样的,再来一百个,也不能拿我怎么样;就算是曹操自己来,谁输谁赢也还难说。”

刘备向来是比较谦逊低调的人,很少说出这么狂妄的话。这回,估计是料定曹操被袁绍牵制着,不敢亲自来打他,所以有些得意忘形。

可是,牛皮吹得太大,是很容易破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衣带诏事件”败露,曹操将董承、王服、种辑等人全部诛杀,并夷其三族。然后,曹操决定亲自去讨伐刘备。麾下众将一致反对,说:“跟主公争天下的人是袁绍,如今袁绍即将大举南下,主公却去东边打刘备,万一袁绍抄了咱们的后路怎么办?”

曹操说:“刘备是人杰,不尽早把他收拾掉,必为后患。”

关键时刻,郭嘉站了出来,力挺曹操,并对众将解释道:“袁绍性情多疑,行动迟缓,不会这么快就打过来。而刘备刚刚叛乱,趁他立足未稳、人心尚未完全归附之机,快速发动进攻,刘备必败。”

做通了众人的思想工作后,曹操立刻率兵,直趋小沛。

河北方面马上得到了情报。谋士田丰当即建议袁绍,说:“曹操去打刘备,战事不会很快结束。主公应抓住战机,亲率大军攻其后背,定可一战而胜。”

可是,正如郭嘉所言,袁绍果然是一个“性迟而多疑”之人,面对如此难得且稍纵即逝的战机,他却犹豫了起来。

没有人知道他为何犹豫,史书只记载了他以小儿子生病为由,否决了田丰的提议。

这就叫“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老天爷给了袁绍这么好的机会,却让他白白丢掉了。我们只能说,如此缺乏决断力和行动力的人,最后败给曹操,实在是一点都不冤。

田丰没想到袁绍会在这么重大的节骨眼儿上犯糊涂,私底下气得拿手杖在地上猛敲,捶胸顿足道:“大势已去了!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却因为一个婴儿的病而错失,可惜啊!”

曹操大兵压境之时,刘备仍然在小沛优哉游哉。直到探子来报,刘备虽然大惊失色,但还是不愿相信。然后,他亲自带着张飞等数十骑出城查探,果然看见了曹操的大旗。

这下牛皮吹破了。刘备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慌忙带着张飞等人掉头就跑。

不过,他并不是跑回小沛,而是一溜烟往北边跑了。北边是青州,即袁绍长子袁谭的地盘。此时此刻,除了袁绍,刘备也没有什么人可以投奔了。

就这样,刘备再一次丢掉了小沛,同时也再一次丢掉了老婆孩子。

从出道到现在整整十六年了,草根创业者刘备已经从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变成了年届不惑的中年大叔,可他仍然还在“失败、跑路,再失败、再跑路”的怪圈中苦苦挣扎。人家曹操和袁绍已经在角逐北方霸主的地位,马上要打响一场争夺天下的战争了,可他却连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都还没有。

此刻的刘备,完全可以用“惶惶若丧家之犬”来形容,其内心的悲凉和无奈可想而知。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命大。不论遭遇什么样的失败,刘备每一次都能绝处逢生。这首先当然是因为他始终奉行一条非常现实的生存原则——打不过就跑,跑不掉就降,所以活命的概率很大;其次,运气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从屡战屡败的角度讲,他的运气并不好;可从“打不死的小强”这个角度讲,他的运气其实一直都不算差。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除了能力和机遇,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活下去,并且活得足够久。如果像孙坚那样,一支冷箭就夺了性命,那你能力再强、打仗再猛都没有用。

所以,不管刘备失败多少次,只要他还活着,一切就都还有希望。

活下去。

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这三个字都是最朴素也最根本的一条真理。

只要能活下去,打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

袁绍听说刘备前来投奔,立刻出城两百里迎接,给足了他面子,算是让备受挫折的刘备感到了些许安慰。

曹操兵不血刃地拿下小沛后,生擒了刘备的老婆孩子,紧接着便又马不停蹄地杀到了下邳。孤立无援的关羽抵抗了几天,终于还是城破被俘。

速战速决后,曹操立刻回师官渡。从他出兵到大胜回师,前后可能也就十几天,感觉根本就不是在打仗,更像是兜了一圈就回来了一样。

这就是曹操可怕的行动力,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相比之下,袁绍的效率就让人很无语了。直到曹操回到官渡,袁绍才开始跟幕僚们正式讨论进攻许都的事。

田丰觉得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了,现在进攻许都毫无胜算,便劝谏袁绍道:“曹操既已打败刘备,现在的许都就不像之前那么空虚了。而且曹操善于用兵,机变无穷,虽然兵力少,但绝不可轻视。而今之计,不如采取持久战的战略。以将军目前的实力而言,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只要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遴选一批精锐,分为几路奇兵,不断袭扰河南。敌若救右,我军则击左;敌若救左,我军则击右。使敌军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生,我大军未动,其已陷入困窘,不出三年,便可坐收胜利之果。倘若放弃这个谋略,与曹操一战决成败,万一达不到预期目的,后悔就来不及了。”

此时的袁绍自恃兵强马壮,丝毫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坚信一战便可定乾坤,自然看不上田丰这种拖拖拉拉的战略,直接就否决了。

田丰心急如焚,仍然竭力劝阻。袁绍大怒,认为他在扰乱军心,就把他抓起来扔进了大牢。随后,袁绍便把帐下最牛的一个文士找了过来,命他起草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

这个人就是文豪陈琳。

陈琳不负所望,大笔一挥,一篇洋洋洒洒、战斗力爆表的千古名作——《为袁绍檄豫州文》就新鲜出炉了。

就是在这篇极富煽动力的檄文中,陈琳把曹操祖孙三代都骂了个狗血喷头:从他祖父曹腾开始骂起,说曹腾跟其他几个臭名昭著的宦官“并作妖孽”,伤天害理,残虐百姓;接着骂他爹曹嵩贪赃枉法,窃位弄权;然后顺理成章地骂曹操是“赘阉遗丑”,且人品很差,“好乱乐祸”;又骂他挟持天子,“败法乱纪,专制朝政”,以致朝中“百僚钳口,道路以目”,总之就是一个有着“豺狼野心”的祸国殃民的大恶棍。

最后,陈琳还总结了一句话,说:“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

骂完了曹操,就开始夸老板,说袁绍“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麾下有“长戟百万,胡骑千群”,一旦挟着“良弓劲弩”,迈着“雷霆虎步”,打过黄河去,那就像举起烈火焚烧蓬草、倾覆沧海冲刷污垢一样,没有任何东西消灭不了。

在檄文的最后,陈琳秉袁绍之旨发布了对曹操的巨额悬赏令,说凡砍下曹操首级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陈琳还在檄文中说到了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盗墓。

拜近年来十分火爆的盗墓小说及相关影视所赐,“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这两个词已经变得广为人知,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们的出处正是陈琳的这篇檄文。

据说,曹操当年为了拓宽财源,以弥补军饷的不足,就打起了盗墓的主意,为此专门设立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两个职位,堂而皇之地把“盗墓”这种原本见不得光的犯罪勾当变成了由军队主导的合法行为。

按照陈琳的说法,曹操不仅为此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人员,甚至本人还身体力行,“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陈琳给曹操扣的一个黑锅——曹操派人盗墓或许实有其事,但更有可能是偷偷地干,只做不说,不太可能明目张胆地设立官职专司其务;至于说曹操亲自上阵去挖墓开棺,就更是无稽之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