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对袁绍大盟主深感失望之后,曹操就开始铆足劲儿为自己打地盘了。
当初袁绍要拥立刘虞,曹操极力反对,为此还喊出了一句“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口号,意思好像一个人要去救西边的小皇帝。事实上,他一步也没有西行,而是掉头往黄河南边去了。
因为黄河以北是袁绍的地盘,曹操不能与之争锋,所以只能到南边寻找机会。至于救小皇帝的事情,曹操已经不考虑了,至少暂时不会考虑。这首先是因为刘协被董卓挟持到了长安,关山阻隔,连猛人孙坚都不得不知难而退,更不用说眼下实力尚弱的曹操。其次,也是更主要的,曹操的心态变了。
年轻时在官场上与宦官频频死磕,曹操没看到任何好的结果;之后与袁绍等人一起讨伐董卓,更是不了了之,甚至以自相残杀的闹剧收场。这一桩桩严酷的现实,不能不引发曹操的反思;而反思的结果,也不可能不改变他的心态。
说白了,人总是会成长的。
当然,曹操不会从一个热血青年一下黑化成大反派,但他的确已经从一个相对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渐趋复杂的现实主义者。
这不是变好或变坏的问题,而是世上大多数人都必然要走过的一个人生轨迹。所以,曹操不再一门心思想着匡扶汉室、救小皇帝,不是因为他变坏了,而是他首先必须考虑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直面越来越复杂而残酷的现实。
曹操做出向南发展的决定后,他的战友鲍信也力表支持。鲍信说,袁绍身为盟主,却争权夺利,迟早变成第二个董卓,咱们惹不起躲得起,索性到南边静观待变。
不久,黄巾余众黑山军的首领于毒、白绕、眭固纠集十万余人进攻东郡(治今河南濮阳市),太守王肱力不能敌。曹操抓住这个机会,立刻率部驰援,在濮阳(今濮阳市西南)大破白绕所部。袁绍乐得让曹操赶紧离开河北,马上做了个顺水人情,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
于是,曹操总算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春,曹操驻军顿丘(今河南清丰县西南)。这里就是他早年当过县令,而且还干得不错的地方。于毒趁其不备,打算偷袭东郡治所濮阳,替去年兵败的白绕报仇。
正当麾下将领们急着要去救大本营时,曹操却说,不回去了,咱们去西边的山里,把于毒的老巢端了。
众将都愣住了:万一东武阳丢了咋办?
曹操说:“于毒一旦得知我要去端他的西山老巢,必然回头来救,东武阳之围不就解了吗?就算他不回兵,我把他老巢端了,他哪有心思再打东武阳?”
众将这才明白过来,哦,原来是战国孙膑的“围魏救赵”之策啊!
果然不出曹操所料,于毒得知曹军动向后,立即放弃进攻,回师去救老巢。而让所有人都没料到的是,这时的曹操既没去打于毒的老巢,也没回东武阳,而是虚晃一枪,掉头去打驻扎在顿丘西北的眭固所部。
眭固哪能想到曹操会突然来这一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逃。曹操马不停蹄,又乘胜进攻附近的南匈奴流亡单于于扶罗(此人之前已挟持张杨,脱离袁绍),再度将其击破。
这场仗,曹操本来是处于不利境地的。因为眭固和于扶罗都在顿丘西北面,对他虎视眈眈,而于毒又去打他东北面的大本营,曹操不管怎么做都有腹背受敌之虞,可谁也没想到,他耍了几下花枪之后,不但摆脱了不利境地,反而还将敌人各个击破,打了个大胜仗。
如此神出鬼没的用兵之道,足见曹操的军事天才,也足以说明他年轻时的那些兵书都没有白读。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谋士投到了他的帐下,令曹操顿生如虎添翼之感。
这个人就是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市)人,名门望族出身,祖父荀淑曾是一代名士。荀彧年少时便有“王佐之才”的盛名,后举为孝廉,拜守宫令。董卓入京后,他料定天下将乱,遂弃官归乡。之后董卓迁都,群雄并起,天下果然乱得不可收拾,他就对家乡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很不安全,应尽早离开。”可乡里人都安土重迁,终究没有离开。只有荀彧带着自己的宗族到了河北。不久,西凉军的李傕、郭汜大举扫**陈留、颍川一带,那些没有听从荀彧劝告的乡人便大多死于非命了。
荀彧到河北后,袁绍非常热情,以“上宾之礼”待之,满心希望荀彧能跟他弟弟荀谌一样为自己所用。可荀彧观察了袁绍一段时间后,便预料他“终不能定大业”,反而是当时实力尚弱、刚刚据有东郡的曹操,入了荀彧的法眼。
在荀彧看来,曹操才是有雄才大略之人,于是毅然离开袁绍,南下投奔了曹操。
颍川荀氏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世家大族之一,曹操当然知道,而且荀彧的盛名他也听说过,这样的人才当然求之不得。但毕竟之前从没打过交道,其才学与盛名是否相符也还难说,所以曹操就有意面试了一下。
没想到一番攀谈之后,荀彧的见识竟远超曹操的期望值。曹操大喜,对荀彧说:“你就是我的张良啊!”旋即任命他为司马,从此引为心腹智囊。
而荀彧也没让曹操失望。此后的十数年中,他不仅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战略规划和军事路线,而且在奇谋妙策、匡正辅弼、举荐人才等方面都卓有建树,可以说全方位地帮助曹操奠定了霸业之基。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青州(今山东北部)的黄巾军纠集百万之众,大举进攻兖州(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杀了任城相郑遂,来势颇为凶猛。兖州刺史刘岱决定率部迎战。鲍信劝他说:“黄巾有百万之众,我们则百姓震恐、兵无斗志;但黄巾的弱点也很明显:行军打仗一向不带粮草,只靠抢劫,更没有攻城武器,所以只要固守城池、坚壁清野,他们便会军心涣散,到时候出击定可获胜。”
可刘岱不听,执意出战,结果就挂了。
刘岱一死,兖州无主。曹操帐下一个谋士敏锐地发现,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一块大馅饼啊!
这个谋士就是陈宫。
我们前面说过,之前在中牟县上演“捉放曹”的人并不是他。陈宫是东郡人,所以很可能是曹操就任太守后,才来投奔了他。
东郡属兖州管辖,刘岱算是曹操的顶头上司。现在刘岱死了,陈宫觉得最有资格上位的就是曹操了,于是马上给老板打报告,说应该顺势拿下兖州,以此为资本图谋天下,成就王霸之业。然后,陈宫还自告奋勇,愿意出面去说服州里的主政官员,让他们敲锣打鼓来迎接曹老板。
这一番话正中曹操下怀,当即批准。
陈宫立刻赶到兖州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面见兖州别驾和治中,说:“如今天下分裂而兖州无主,曹东郡是命世之才,若迎他来当州牧,必可造福百姓。”此时,曹操的好战友鲍信也赶来替他站台,说了一堆好话。兖州的官员便顺水推舟,派人去东郡恭迎曹操,推举他就任兖州牧。
东汉天下设十三个州,分别是司隶、兖州、青州、豫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凉州、交州。州下面设郡(国),郡(国)下面设县。州本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长官称为刺史;到了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由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就演变成了行政区,各州或置刺史,或置州牧,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董卓之乱后,各地刺史与州牧更是由封疆大吏摇身一变,纷纷成为事实上割据自立的军阀。
所以,此时的曹操就任兖州牧,当然就是名副其实、割据一方的军阀了。这无疑是曹操创业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从此,他真正具有了与四方群雄一较短长、逐鹿天下的资本——比如说,可以跟袁绍大盟主平起平坐,再也不用看他脸色了。
新官上任,肯定得干点业绩才能服众。踌躇满志的曹操立刻出兵攻击黄巾军,在寿张(今山东阳谷县)东面与之交战,不料却吃了败仗。曹操冷静下来,寻找失败原因,发现还是吃了老兵太少、新兵蛋子太多的亏,于是开始埋头训练新兵,严格赏罚,激励士气。
很快,部队的战斗力大为改观。曹操再度发起进攻,昼夜不停,轮番上阵,终于把黄巾军逼退了。可是,几年来一直与曹操并肩战斗的鲍信,却在这场战斗中不幸阵亡。由于连日混战,战场情况异常复杂,所以连尸体都没找到。
曹操悲痛万分,重金悬赏寻找他的尸首,最后还是没有结果,只好命人雕刻了一尊鲍信的木像,隆重地将其安葬。据说在葬礼上,曹操情不自禁,放声大哭。
这年冬天,曹操化悲痛为力量,对来自青州的这支黄巾军穷追猛打,终于在济北(治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黄巾部众走投无路,只好投降。
这是曹操自起兵以来收获最大的一场胜利——整整收编了三十余万士卒,外加随军的男女老少一百余万人。
除了地盘,人口就是当时最宝贵的资源。一旦有了充足的人口,军队就有了兵源,可以不断补充生力军;剩下的人,还可以大规模开垦荒田,种植粮食,以保证军队和政府的粮草等物资供应。
事实上,曹操正是这么做的。
他从三十万降卒中精心遴选出一批青壮年,经过长期而严格的训练,最终把他们变成了一支战斗力异常强悍的精锐部队,号称“青州兵”。从此,这支劲旅就成了曹操征战天下的嫡系和王牌,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在稍后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则开始实行“屯田制”,即命剩下的大部分黄巾降卒及其家属从事集体化耕作,类似于“生产建设兵团”,从而极大地保障了后勤补给。
由此可见,济北这一仗,显著壮大了曹操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在他的创业之路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巧合的是,济北正是鲍信生前担任国相的地方。
也许,这是鲍信的在天之灵冥冥中保佑了曹操的胜利;反过来说,这场胜利也是曹操对这位英年早逝的挚友最好的缅怀和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