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丕称帝的三个月前,刘备麾下的一员大将忽然投降了曹魏,等于是提前给曹丕献上了一份贺礼。
这个人,就是跟刘封一块儿驻守上庸的孟达。
孟达之所以叛变,是因为跟刘封关系很差,两人经常发生冲突,而刘封仗着自己是老板的养子,自然不把孟达放在眼里,想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孟达实在受不了,就本着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带着部众四千余家投降了曹丕。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封跟孟达闹矛盾,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估计早在他们进驻上庸的那一天就开始了。所以当初关羽急需他们发兵援助时,这两个家伙才会按兵不动。其实并不是他们真的无动于衷,而是忙着窝里斗,没那个工夫搭理关羽。因为要想支援关羽,肯定得一人守城、一人出兵,否则上庸就可能丢了。那么,到底该谁出兵呢?两人肯定会互相推诿,都希望对方出战,最好是战死沙场别回来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你不去我也不去,看谁耗得过谁!
于是,两个家伙都没动,然后关羽就被耗死了。
对于孟达的投诚,曹丕自然是喜出望外,立刻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并且对他礼遇甚周,连出门都拉着他同坐一辆车,表现得非常器重。
当然,老板对一个刚刚跳槽过来的新员工这么好,肯定不光是赏识他的才干,而是寄希望于他去拓展市场,给公司创造效益的。
所以,曹丕给孟达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把他前东家的地盘抢过来。
曹丕把刘备占据下的房陵、上庸、西城(今陕西安康市)三地做了合并,设置为新城郡(郡治设在房陵),然后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命他与徐晃、夏侯尚(夏侯渊侄子)一同出征。
孟达若想在曹魏立足,这一仗至关重要,而且这回又可以找刘封报仇,于公于私都只能胜不能败,所以孟达一到上庸,就打得特别卖力。刘封顶不住,弃城而逃,一口气跑回了成都。而之前投降刘备的上庸太守申耽,此时屁股一挪,又叛回了曹魏这边。
这棵乱世中的墙头草,东风吹来西边倒,西风吹来东边倒,反正保命要紧,认谁做主子都不是问题。像这种人,若是碰见异族入侵,就是妥妥的汉奸;如果异族被打跑了,他辫子一盘,立马又是革命党。一个国家,倘若这种人多了,可以分分钟亡国。所幸,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这种毫无廉耻、毫无气节的可怜虫,终究只是少数。
刘封逃回成都后,怎么处置他,成了摆在刘备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小子现在身上背着三宗罪:第一,见死不救,客观上害死了关羽;第二,仗势欺人,迫使孟达投敌;第三,战败而逃,丢失了战略要地。
若三罪并罚,就是一个字——死。
可刘封毕竟是刘备从小养到大的义子,要杀他,这个决心还真不好下。
纠结之际,诸葛亮帮刘备下定了决心。他私下向刘备进言,说这小子生性刚猛,若是大王你百年之后,恐怕没人驾驭得了他,不如就趁现在这个机会除掉,以免后患无穷。
刘备也觉得有道理,只好痛下杀手,赐死了刘封。
当然,刘备最终之所以下得了手,是因为他现在早就有三个亲生儿子了:刘禅、刘永、刘理,根本不怕家业没人继承。若非如此,就算刘封把天捅个窟窿,刘备也断断不会杀他。
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春,曹丕称帝的重磅消息传到了成都。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益州的舆论瞬间炸开了锅。
舆论一沸腾,谣传也就跟着来了。有消息称,大汉天子刘协已经被曹丕害死了。刘备一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立马穿上丧服,大开追悼会,然后全境举哀,并给刘协追封了一个“孝愍皇帝”的谥号。
刘备之所以这么快就相信刘协死了,并不是因为他认定曹丕这坏小子心狠手辣,干出这种事不足为奇,而是因为把“刘协之死”确认为一个既成事实,对刘备最有利。
为什么这么说?
原因很简单——刘备想当皇帝。
自从出道以来,刘备一直打的都是“匡扶汉室”的旗号,如果刘协不死,刘备就没有称帝的合法性。现在曹丕悍然称帝了,刘备这个从小就想坐上“羽葆盖车”的人,自然更是按捺不住称帝的欲望。
所以,刘协必须死——就算他没有在曹丕的屠刀下“生物性死亡”,也必须在刘备刻意制造的舆论场中“社会性死亡”。
只有这样,刘备才能顺理成章地登基称帝,并且还可以把“匡扶汉室”的旗号换成“为刘协复仇”的旗号,为进一步扩张地盘、逐鹿天下提供更强的合法性。
麾下的文武百官显然看懂了老板的心思,于是纷纷“竞言符瑞,劝汉中王称尊号”(《资治通鉴·魏纪一》)。
下面的人这么懂事,让刘备很欣慰。
可是,在一片歌功颂德的劝进声中,还是出现了一丝不和谐音。时任前部司马的费诗竟然上书说:“殿下是因为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而集结士众,征战万里,一心讨伐曹贼。而今大敌未克,殿下却先自立为帝,恐怕天下人心会感到怀疑和困惑。昔日,高祖跟项羽相约,先破秦者称王,可直到攻破咸阳,擒获子婴,高祖却仍然谦让。何况,如今殿下连益州的大门都没迈出去,就打算自立称帝吗?臣虽愚钝,但还是认为殿下不该这么做。”
你确实愚钝,愚钝得不可以道里计!
刘备看到奏疏,气得肝都疼了——人家文武百官个个都那么懂事,一看到我为刘协发丧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就你小子眼瞎,什么都看不出来吗?还把话说得那么难听,什么“未出门庭,便欲自立”,我刘玄德打了这么多年仗,现在黄土都埋半截了,这辈子就想当一回皇帝、坐一回羽葆盖车怎么了?这个要求很过分吗?你一个屁大点儿的官,竟然敢这么跟老板说话,是不是不想干了?不想干趁早滚蛋!
随后,刘备就把费诗贬到了万山丛中的永昌(治今云南保山市),官职降为“从事”,存心要让他在那个瘴疠之地了此残生,这辈子都不想再看见他。
不懂事的人走了,登基大典自然就紧锣密鼓地筹备了起来。
当年四月六日,刘备在成都西北面的武担山南麓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登基仪式,即皇帝位,大赦,改元章武,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这一年,刘备六十一岁。
从二十四岁起兵到现在,刘备付出了百倍于常人的艰辛,在遍布荆棘的创业之路上跋涉了三十七年,而今终于大功告成,得偿所愿,当上了“九五之尊”的皇帝。
这个当年摆地摊、卖草鞋的穷小子,终于实现了完美逆袭,坐上了从童年时代起就梦寐以求的羽葆盖车。
刘备用他创业维艰、百折不挠的人生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由刘备所建立的政权,历史上称为“蜀汉”,刘备后来也经常被称为“先主”或“蜀汉昭烈皇帝”。
随着刘备的称帝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中国历史在这一年(公元221年)进入了三国鼎立的时代。虽然此刻的孙权既未称王也未称帝,理论上只是曹魏的藩属国,但从割据自立的事实而论,此时的中国已然是魏、蜀、吴三分天下。
广义的三国,可以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乱政算起;狭义的三国,则要从曹丕、刘备相继称帝的这个时期算起。
同年五月,刘备立长子刘禅为皇太子,娶张飞之女为太子妃;六月,立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
忙完了“称帝”这件大事后,刘备接下来要做的,是他已经想了很久的另一件大事——为关羽复仇!
关羽之死,是刻在刘备心头的一道流血的伤口,也是刻在他脑门上的一个耻辱的印记。不让孙权血债血偿,刘备誓不为人。
得知老板要大举进攻孙权,麾下的文武百官大多都不赞同。第一个站出来劝谏的人,就是赵云。他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我们先把曹魏灭掉,孙权自然臣服。如今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篡位,正应顺应人心,早日进图关中,占据黄河上游,讨伐叛逆。到时候,关东义士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倘若放弃曹魏,先与东吴交战,战端一开,难以很快结束,臣以为并非上策。”
紧接着,群臣也纷纷劝谏。
然而,刘备决心已定,万牛莫挽。
正当刘备调兵遣将、摩拳擦掌之际,从阆中(今四川阆中市)突然传来一个噩耗,令刘备如遭电击——张飞死了。
张飞既不是病死,也不是战死,而是被自己的两个部下给杀了。一代名将却死得如此不堪,实在是令人唏嘘扼腕。
张飞为什么会落得这个下场呢?
答案与关羽如出一辙——性格决定命运。关羽的死穴是骄傲,张飞的死穴则是暴躁。
关羽的傲慢,主要是对士大夫,对普通士兵则十分善待;而张飞恰恰相反,对士大夫非常敬重,却丝毫不体恤中下层的将士。
据说,张飞经常动不动就杀人,鞭打身边的将士更是家常便饭。刘备深知他的这一缺点,曾郑重告诫他,说:“你执行军纪时,杀人太多,而且动辄鞭打将士,打完后又把他们留在身边,这是取祸之道啊!”
张飞听了,虚心接受,却坚决不改。
每当张飞发飙时,他帐下的两名将官张达、范强就成了受气包,没少挨鞭子。久而久之,两人自然怀恨在心。此次刘备准备东征,命张飞率一万人从阆中出发,到江州与其他部队会合。可就在开拔前夕,张达和范强找了个机会,就把张飞的脑袋给砍下来了,然后带着他的首级顺流东下,投奔了孙权。
事发后,张飞所部立刻把这一消息送到了成都,刘备连奏表都没打开看,就已经预感到张飞出事了,不禁发出一声哀叹:“噫!飞死矣。”(《三国志·张飞传》)
陈寿在《三国志》的相关传记中,对关羽和张飞的结局,有着十分中肯的评论。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以短取败”,说的就是关羽和张飞性格中的缺点,一个是“刚而自矜”,一个是“暴而无恩”,所以导致了他们最终的败局。
刘备万万没想到,当初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这两个兄弟,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相继离他而去了。这对刘备无疑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本来就已在他心中熊熊燃烧的复仇的火焰,无疑也在这一刻变得更加炽热。
虽然张飞之死与孙权无关,但就冲着杀害张飞的凶手提着首级投奔了孙权,刘备就有理由把这笔血债也记在孙权头上。
所以,为了向孙权复仇,刘备绝对会不惜一切代价。
孙仲谋,赶紧洗干净你的脖子,等着我刘玄德的复仇之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