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接连打了两场胜仗,斩杀了对方两员大将,但曹操并未从根本上削弱袁绍,只是挡住了他的兵锋,挫伤了他的锐气而已,仍旧未能改变双方兵力悬殊这一事实。
为此,当袁绍大军渡过黄河,向延津以南挺进时,曹操便主动进行了战略收缩,命于禁撤出延津,以免陷入孤军被围的困境。
于禁奉命撤离后,并未直接返回官渡,而是与乐进共率步骑五千,沿着黄河南岸一路袭击袁军的别营——从延津西南一直打到了汲县(今河南卫辉市)、获嘉(今河南获嘉县),沿途焚毁了袁军三十余座营垒,斩首数千级,另外还生擒了数千人,其中仅将领就有二十余名。
连撤退都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战果,足见曹军的战斗力有多么强悍,显然远在袁军之上。
于禁本来的军衔是平虏校尉,回到官渡后,因功立刻被曹操火线提拔为裨将军。
至此,白马和延津两道防线均已不存,就剩下官渡这最后一道屏障了。曹操已经退无可退,只能在此与袁绍决一死战。
当年七月,正当曹操全神贯注地盯着面前的强敌思忖御敌之策时,让他万万没料到的是,自家后院居然在这危急关头起火了。
袁绍的谋略虽然不及曹操,但他也不是笨蛋。在正面战场接连输掉两局之后,他就把目光瞄向了曹操的后背,派使者前往汝南郡一带活动,居然成功招降了此地的黄巾余部刘辟。
刘辟当即起兵响应袁绍。使者再接再厉,又去游说驻守在此的曹操部将李通,说只要他肯叛曹,就拜他为征南将军。李通身边的人也不看好曹操,就劝他归附袁绍。李通手按佩剑,厉声怒斥道:“曹公明哲,必能平定天下;袁绍虽然强盛,终究会成为曹公的俘虏。我就算是死,也绝不会有二心。”随即斩杀了袁绍的使者,并派人把“征南将军”的印绶送到了官渡前线,交给了曹操。
尽管收买李通失败了,可刘辟的归降已经是在曹操后院烧起了一把火,袁绍决定派人前去支援刘辟,将这把火烧旺,让它形成燎原之势!
而他选择的人,正是刘备。
史书没有记载此次任命是袁绍的决定还是刘备的毛遂自荐,不过依照刘备此时的心境来看,自荐的可能性很大。这显然是脱离袁绍的绝佳机会,他肯定不会放过。此时的袁绍似乎也没有更好的人选,所以就把任务交给了刘备。
刘备这些年虽然老打败仗,但好歹也算是在业界闯出了名头,其号召力自然比“黄巾贼”刘辟强得多,所以一到汝南,四周郡县便纷纷起兵响应。一时间,“曹”字旗便从豫州大大小小的城头上被扯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迎风招展的“袁”字旗。
刘备一鼓作气,率部在汝水、颍水一带四处出击,把曹操后方的官吏百姓搅得惶惶不安,甚至兵锋一度逼近许都南面六十里外的濦强县(今河南临颍县),对曹操的大本营构成了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袁绍率大军继续南下,直抵阳武(今河南原阳县)。此处距官渡仅有百里之遥,显然对曹操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
眼前大兵压境,背后还有刘备不断捅刀,此刻的曹操彻底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面对这样的局面,一向充满乐观精神的曹操也被巨大的忧虑和压力完全笼罩了。
因前线吃紧,原本驻守在阳翟、防备刘表的曹仁不久前已回到了官渡。见曹操愁眉紧锁,曹仁便安慰道:“南边那些郡县,都知道大军在前线御敌,势必无法救援,而刘备又突然以重兵压境,所以他们背叛也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曹仁只会说这话,估计只能给曹操添堵,好在他真正要说的是后面的提议:“刘备手下大多是袁绍的兵,未必能死心为他所用,我军若迅速出击,必可将其击破。”
此时集结在官渡的兵力本来就不多,对抗袁绍主力已经有些吃力,若再分兵去打刘备,势必更加捉襟见肘。万一曹仁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而袁绍又大举来攻,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曹仁这个提议,无疑是兵行险着。
可是,不这么做又能怎么办呢?
兵力少,就只能通过快速机动来弥补,以运动战来化解劣势,若是固守一处,也极有可能被敌人围而歼之。既然不管怎么做都是冒险,那还不如主动出击,或许胜算更大。
深谙兵法的曹操最后还是同意了曹仁的策略,旋即命他率领一支精锐骑兵,火速南下,进攻刘备。
此刻的刘备,正在曹操的地盘上享受着纵横驰骋的快感。出道这么久,他还很少有过这种所向披靡的感觉,仿佛自己的战斗力突然就提升了一大截似的。
然而,这终究只是错觉。
刘备之所以能够闹得这么欢,原因不是他的战斗力提升了,而是曹操后方的这些郡县根本没有战斗力。比如程昱驻守的鄄城,已经算是兖州的战略要地了,可兵力也才区区七百人,更不用说许都以南的这些郡县,战略价值都不大,估计兵力只会更少,不会更多。换言之,不论是鄄城还是许都以南的郡县,其留守兵力基本上都只够维持城内治安,根本不足以抵御外敌。
所以,刘备其实是乘虚而入,捡了一个大便宜。
可是,当曹仁带着曹军的精锐骑兵一到,作为“常败将军”的刘备就只能无奈地现出原形了——?一战即溃,只好又一次撒丫子跑路。
虽然刘备麾下有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不世出的猛将,但正如曹仁所言,他们自己的嫡系部众很少,手下几乎都是袁绍的兵,彼此间既没有牢固的情义,也没有足够的默契和信任,只是暂时拼凑到一起的,说是乌合之众也不为过。这样一支部队,欺负地方上的治安兵可能绰绰有余,要想跟曹仁麾下这些身经百战的精锐交手,却无异于以卵击石。
紧接着,曹仁又消灭了刘辟,并乘胜将许都以南的郡县一一收复,然后迅速回师。
值得一提的是,在曹仁回师官渡途经许都时,突然接到情报,说袁绍派出一支偏师,将领叫韩荀,正由西面而来,准备偷袭许都。于是曹仁马不停蹄,又迅速率部赶了过去,在鸡洛山打了一场伏击战,大破韩荀,之后才从容回到官渡。
平心而论,袁绍这个分兵合围的战略本来是很高明的:自己率主力在北面进攻,由刘备和韩荀分别从南面和西面杀向许都,这样的计划是很有可能成功的。遗憾的是,强中更有强中手——他的对手是曹操。而曹操不仅本人深谙兵法,其麾下将领和士兵的战斗力也比袁军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就以曹仁此番作战为例,简直是把“运动战”的奥义诠释得淋漓尽致。当然,要让运动战发挥作用,将领和士兵的素质必须过硬,能够在长途奔袭和连续作战的情况下保持体力和战斗力。如果没有这样的素质,那一切都是空谈。
据史书记载,分兵合围的计划被曹仁粉碎之后,袁绍颇为无奈,“由是绍不敢复分兵出”(《三国志·曹仁传》),只能按部就班在官渡与曹操打硬仗了。
见袁绍求胜心切,有些急躁,沮授忍不住又站了出来,劝谏说:“我军兵力虽多,但战斗力不如曹军;曹军缺粮,给养不如我军。所以,曹军希望速战,我军则应该缓战。而今之计,最好是拖时间,尽量消耗对方。”
可是,接连遭遇败绩的袁绍急于雪耻,根本没有耐心打持久战,自然不肯听从。
为此,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八月,袁绍又把主力向南推进了一大步,在沙丘上筑起营垒,并向东西两翼延伸开去,连营数十里,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曹操虽然兵力薄弱,但为了防止被袁军包围,也只能如法炮制,命部队两翼展开,构筑起“一字长蛇阵”与袁军对峙。
双方的大营距离很近,已经在弓箭的射程之内。
刘备带着败绩回到了袁绍大营,想要脱离袁绍的心情更为迫切。因为在这场袁曹对决的大战中,不管他刘备再怎么折腾,也只能是替袁绍做炮灰,不可能捞到任何好处。
为了光明正大地跑路,刘备想了一个妙招——装出一副将功补过的样子,建议袁绍派人去跟刘表联络,说服刘表从背后攻击曹操。
当然,刘备还自告奋勇说,自己愿意辛苦为袁公跑这一趟。
南联刘表,这事袁绍并不是没做过,只是刘表那个老滑头总是口惠而实不至,就算这回换你刘备出马,就能说动他了吗?
袁绍不可能不产生类似疑问。而且往深了一想,他也完全有理由怀疑刘备是想借机跑路。可不知为何,袁绍居然就答应了。
在此,袁绍犯了一个曹操曾经犯过的错误。
当初曹操派刘备去截击袁术,事实证明是纵虎归山,后患无穷;而此刻袁绍放刘备走,后果无疑也是蛟龙入海,一去不回头。
可刘备的幸运就在于,在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上,曹操和袁绍这两大枭雄接连犯错,仿佛脑子突然间短路了一样,从而成全了他这个若干年后的蜀汉皇帝。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运气。
历史从来都不是按照一套理性的逻辑演绎出来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偶然、非理性、巧合与运气。我们常常说历史有时候比小说更精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小说家总是尽量按照逻辑去塑造人物、编织情节,生怕被读者骂胡编乱造;可吊诡的是,真实的历史反而往往不讲逻辑,历史上的人物也经常不按常理出牌,结果就有了许许多多出人意料的故事。
总之,刘备就这样脱离了袁绍,往荆州去了。不过,从官渡前线去往荆州,必然还要经过豫州。曹操得到情报,马上派部将蔡杨前去截击。
可刘备这次有人接应,是当地一个叫龚都的起义军首领。此人可能是刘备之前跟刘辟合作时结识的新朋友,手下有数千部众。有了这个地头蛇保护,刘备就不怕蔡杨了。他和龚都联手,跟蔡杨打了一仗,大获全胜,将蔡杨斩杀,顺利通过了豫州。
曹操深知,两军对峙,时间越久对自己越不利,便多少也生出了急躁心理,遂于九月初主动对袁营发动了一次进攻,结果失利,只好回营固守。
袁绍虽然没有听从沮授打持久战的谏言,但想要一口吞掉曹操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论内心多么不情愿,也不得不跟曹操打起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为了取胜,双方都使尽了浑身解数。
袁绍命部众堆起了一座土山,然后在山上修筑了一排箭楼,天天放箭,居高临下对曹营进行“空对地”的压制性打击,相当于一举掌握了制空权。这可苦了曹军将士,只好人人都拿着一块盾牌防身,在营里走动时都要弓着身子,稍不留神就被一箭放倒了。
曹操很恼火,就命人拉来了一批攻城用的抛石车,并进行技术改良,增加了抛石的重量,还提高了射程,对准袁军的那些箭楼一顿猛轰,就跟地对空导弹似的,很快就将土山上的箭楼一一摧毁。由于巨石抛出声如霹雳,心惊胆战的袁军士兵纷纷称其为“霹雳车”。
袁绍见空中打击失效,就想起了当初打公孙瓒用的那一招——地道战,遂命部众挖掘隧道,一条接一条地挖到了曹营之中。
曹操针锋相对,马上命部众横向挖掘壕沟,与袁军地道呈垂直状,所以每当地道一挖进曹营,立马就暴露了,里头的袁军自然是来一个死一个,来两个死一双。
双方就这样斗智斗勇、来回拉锯,谁也奈何不了谁。
时间在一天一天地流逝,曹营的米袋子也在一天一天地瘪下去。
袁绍坐拥四州之地,人口众多,赋税丰足,有的是粮食,再打一年也不在乎。可曹操不行。他虽然地盘不小,横跨兖、豫、徐等六州之地,却都处于中原腹地,这些年兵荒马乱、征战不休,老百姓死了很多,还好他在许都展开了“屯田”,军粮才有了保障。可那是在平时,部分士兵会参与耕作,眼下却天天在消耗,坐吃山空,根本难以长久维持。
此外,对于袁、曹这场生死之战,曹操这边的很多官吏百姓其实是悲观的,甚至包括一部分文官武将,所以随着战事的胶着,当局面越来越不利于曹操时,后方的许多郡县就再度背叛,投靠了袁绍。许多文官武将甚至偷偷给袁绍写信,表露了“身在曹营心在袁”的立场,给自己留后路,曹操一旦失败他们还可以跟着袁老板混。
形势如此严峻,自然是令曹操忧心忡忡。
一贯内心强大的曹操,此刻也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可这个决心委实难下,他只好写了一封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说出了退军的打算,想听听荀彧的意见。
如果曹操真的退军,那么大概率会被袁绍围困在许都,到时候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就只有死路一条。若如此,三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荀彧一看到信就吓坏了,赶紧回信道:“袁绍在官渡集结了强大兵力,欲与主公一决胜负。主公以最弱面对最强,若不能克敌,必受制于人,这正是天下兴亡的转折关头。袁绍不过是一个虚有其表的枭雄,能聚人却不能用人。以主公之英明神武,又有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大义,何愁不能取胜?眼下虽然缺少粮秣,但也还没到楚汉在荥阳、成皋对峙那种程度。当时的刘邦和项羽,谁都不肯先退一步,正因为先退的一方会输掉气势。如今,主公以寡敌众,却能固守战略要地达半年之久,形势到了这一步,必将迎来转机,此乃出奇制胜之时,切不可失。”
荀彧这些话,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更没有提出什么出奇制胜的策略,但这时候的曹操真正需要的,其实也不是什么锦囊妙计,而是信心与勇气。
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之时,再乐观的人也有消沉之日。这时候,能够给予他们恰到好处的鼓励,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人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缺的往往不是克服困难的办法,而是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
当然,有信念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丧失信念的人一定会失败。
收到荀彧的信后,原本垂头丧气的曹操立刻“满血复活”,决定继续在官渡战斗下去。
当时,除了前线作战的将士,最辛苦的莫过于负责运粮的后勤部队了。因为仗打到这个地步,双方在正面战场上能用的招数几乎都已用尽,剩下的,也就是尽量搜集情报,然后派出奇兵插入敌后,去袭击对方的运粮队了。
由于此时暗中投靠袁绍的人不少,所以袁绍得到的情报也更多,在这方面明显占了上风,经常偷袭曹军的运粮队,令曹军的后勤部队苦不堪言。
曹操只好拼命给他们打气,说:“只要再给我半个月,我一定为你们击败袁绍,让你们不用再这么辛苦了。”
说半个月内击败袁绍,其实也就是给大伙画画饼、给自己打打鸡血而已,估计没人会信,恐怕连曹操自己都不信。
虽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打败敌人,但在袭击运粮队这件事上多加把劲,还是办得到的。很快,曹操这边也收到了一份情报,说袁绍有一支几千辆车的运粮队不日将抵达官渡,带队的将领名叫韩猛。荀攸立刻禀报曹操,说此人虽然勇猛,但自负轻敌,一击可破。
曹操问何人可担当此任,荀攸推荐了徐晃。
徐晃本是杨奉的部将,归降曹操后屡建战功,官至偏将军。曹操对他也很赏识,遂命他和史涣一起去执行这项任务。二人不负所望,率领一支轻骑绕过袁军大营,成功地伏击了韩猛的运粮队。
只可惜,几千车的粮食无法运回曹营,只能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