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讨袁术,东征陶谦(1 / 1)

袁术所在的豫州(今河南东部及安徽北部),南边与刘表的荆州(今湖北、湖南大部)相邻,北边与曹操的兖州接壤,他在刘表那儿讨不着便宜,自然把目光转向了曹操。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春,袁术悍然发兵北上,进驻封丘(今河南封丘县)。封丘归属陈留郡,而陈留郡归兖州管辖。袁术此举,就是**裸地入侵曹操的地盘了,丝毫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之前被曹操打败的那个南匈奴的于扶罗,还有黑山军的一部,这时都跑来投靠了袁术,想借机找曹操报仇。一时间,袁术势力大盛。

曹操一看,正好,你袁二公子不来串门,我迟早也得去拜访你。

此时的曹操至少表面上还是袁绍这边的,而袁绍与袁术兄弟阋墙,这事大家都知道,所以就算袁术不打上门来,曹操早晚也会去南边打他。

之前曹操已将兖州治所移到鄄城(今山东鄄城县),此时正驻军在此,他得到战报后,立刻挥师南下,在匡亭(今河南长垣市西南)击破袁术的前锋部队,然后进围封丘。袁术突围,退保雍丘(今河南杞县)。曹操乘胜追击,袁术不敌,又退到襄邑(今河南睢县)。曹操再进,袁术再败,又逃奔宁陵(今河南宁陵县)。

就这样,曹操一鼓作气,连战连捷,像痛打落水狗一样,撵着袁术一直往南打。袁术则毫无招架之力,夹着尾巴一路逃窜,最后一口气逃到了九江郡的寿春(今安徽寿县)。

至此,曹操才意犹未尽地勒住缰绳,凯旋。

九江郡属扬州(今安徽中部及江南地区)管辖,也是此时的扬州治所。之前袁绍曾任命一个刺史袁遗,要来接管扬州,被袁术击杀,然后袁术任命了自己人陈瑀当扬州刺史。眼下袁术惶惶若丧家之犬,本以为能在九江歇个脚缓口气,不料陈瑀竟翻脸不认人,拒而不纳。袁术大怒,只好先退到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稍事休整,紧接着便在淮河北岸重新集结部队,然后攻打寿春。陈瑀恐惧,弃城而逃,亡奔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北)。

袁术遂接管了扬州,自任刺史,又兼称徐州伯。

从他自封的这个名号看,显然是在豫州方向被曹操打败后,仍然没有放弃向北扩张的野心——只不过换了一个路线,打算等时机成熟就从扬州北上,进攻徐州(今江苏北部及山东南部)。

初平四年(公元1931年)秋天,正当袁术远远望着徐州垂涎三尺时,曹操已经本着心动不如行动的原则,对徐州下手了。

曹操所在的兖州,共与五个州接壤,属于典型的四战之地:北面的冀州,袁绍与公孙瓒打得不可开交;东北面的青州,袁绍之子袁谭与公孙瓒手下的田楷、刘备也缠斗不休;南面的豫州,他刚跟袁术打完一仗;西面的司隶,即京师洛阳所在地,之前是董卓西凉军的跑马场,眼下西凉军虽然走了,但此地理论上还是东汉的政治中心,暂时不宜轻举妄动。

所以,这么一圈看下来,曹操如果要扩张地盘的话,最好的选择就只有东南面的徐州了。

这是他出兵徐州的主要动机,也是内在动机。而促成曹操在这个时候动手的直接原因,或者说外在原因,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灭门惨案。

被害者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弟弟曹德,以及曹氏的一大家子。

关于这起惨案的来龙去脉,历史上有三种不同说法,就跟曹操当年路过成皋杀吕伯奢一家一样,向来也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第一种说法,出自《三国志·武帝纪》,说曹嵩在董卓之乱后弃官回乡,不久又避难琅琊,被徐州牧陶谦所害。

第二种说法,出自裴松之注所引的《魏晋世语》,事件经过大致与上述说法相同,只是情节上详细了很多。该书说,曹嵩当时在泰山郡的华县,曹操命当地太守应劭护送曹嵩到兖州,可应劭还没到,陶谦便密遣数千骑兵到此,准备捕杀曹嵩。曹嵩以为是应劭来了,毫无防备,就让曹德去开门,结果曹德就被砍死在了门口。曹嵩慌忙带着小妾往后院跑,想从后墙的一个小洞钻出去,怎奈小妾太胖,出不去,曹嵩只好又拉着小妾躲进了厕所里,最后还是双双被杀。同时,家中的亲眷仆佣也全部遇害。事后,应劭自忖没法跟曹操交代,便弃官而逃,投奔了袁绍。

这两种说法,都直接点名陶谦是杀人凶手,且是性质极其恶劣的蓄意谋杀,只是没说杀人动机。而我们在《后汉书·应劭传》中,找到了这么一句话:“兴平元年……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杀人时间和经过稍有不同,暂且勿论,动机则说得很清楚,就是陶谦曾被曹操攻打了几次,故怀恨在心,杀人报复。

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我们接着来看第三种说法。这个说法出自东吴史官韦曜所著的《吴书》,说曹操通知曹嵩回兖州,可曹嵩的金银细软太多,足足装了一百多辆车。陶谦出于好意,就派部将张闿率两百骑兵护送。不料,张闿见钱眼开,就在半路上杀了曹嵩,然后抢走这一百多车财物,亡奔淮南。曹操归咎于陶谦,就此发兵复仇。

《后汉书·陶谦传》也大致佐证了这一说法:“初,曹操父嵩避难琅琊,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

三个说法共同的事实是:曹嵩、曹德及一大家子都被杀了,而且是死在陶谦的地盘。不同的是,在第三种说法中,陶谦已经不是杀人凶手了,而只是管教部下不严、用人失当,顶多负有领导责任和连带责任。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今天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我们不妨从常理上做个推论,看看陶谦蓄意谋杀曹操一家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事后曹操攻打徐州的情况来看,几乎可以说是势如破竹——陶谦被打得落花流水,完全是一副毫无防备、手足无措的样子。那么问题来了,假如陶谦真的是蓄意谋杀曹操一家人,那他就不考虑后果吗?不担心曹操报复吗?

按照常理,陶谦敢动手把人家灭门,就一定会做好被报复的准备。即使他毫无自知之明,自以为有实力跟曹操抗衡,那也应该做好各项战备工作。而事实上他几乎没有。并且,按照《后汉书·应劭传》中提及的杀人动机,陶谦恰恰是被曹操打了几次,又没有能力从战场上讨回来,才去杀曹操的家人泄愤。这就更加说明,陶谦自己也知道打不过曹操,否则你打回去就是了,何必用那么下作的手段去杀害老弱、殃及无辜呢?

明知打不过,又杀了人家的父亲和一大家子,事后还根本没有任何防范措施,这一切说得通吗?

我们只能说,这完全不合常理。所以,第三种说法应该比较接近事实,即陶谦事先并不知情,派人护送曹嵩是出于好意,完全没想到手下人会干出伤天害理之事。

不管实情到底如何,反正在曹操看来,这笔账肯定要记在陶谦头上。

本来就有扩张地盘的动机,现在又加上这笔血海深仇,曹操若是不打徐州,简直是没有天理。于是这年秋天,曹操亲自领兵东征,一口气攻陷了徐州的十几座城池,进抵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陶谦硬着头皮迎战,大败,只好撤回徐州治所郯县(今山东郯城县)。

这是陶谦最后一道防线,其麾下的精锐和主力部队都在这里,并且已经没有退路,全军上下必然抱定死守之心;而曹操长途奔袭,连续作战,不论战斗力再强,复仇的火焰再怎么猛烈,到这儿也已是强弩之末了。

所以,曹操围着郯县连攻多日,始终无法攻克,只好率部南下,在泗水一带大肆扫**,并连克取虑(今江苏睢宁西南)、睢陵(今江苏睢宁县)、夏丘(今安徽泗县)三城。

就是在这里,曹操干了一件令人发指、从而给他留下千古骂名的事情——屠城。

因为没攻下郯县,没杀死陶谦,复仇计划没有完成,所以,曹操就把心头的怒火全都发泄到了无辜的百姓头上。

据《后汉书·陶谦传》记载,曹操“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这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充分暴露出他性格中残忍、嗜杀的一面,无论出于任何理由,都无法给这种罪恶的行为洗白。如果说当初杀吕伯奢一家是因多疑而导致的误杀,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如今为了报一己私仇而屠杀数十万百姓,就绝对是难以饶恕的罪行!

据史书记载,这几十万百姓都是当初因董卓之乱从洛阳一带逃难而来的,可他们万万没料到,躲过了董卓西凉铁骑的践踏,却没能躲过曹操复仇之刀的屠杀。

仅就这一点而言,曹操的残忍与暴虐,甚至超过了董卓,也超过了与他同时代的大多数军阀。

当然,关于曹操这场屠杀的死亡人数,历史上也有不同说法。《三国志·陶谦传》说是“死者万数”,也就是数以万计的意思。

可是,不管死的是几十万人还是几万人,性质都一样,都无法因此减轻他的罪行。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曹操有这么高的道德境界,但是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滥杀无辜,则是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的。然而曹操不仅没有避免,反而主动为之,这就不可原谅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曹操就活该被后人唾骂千年。而《三国演义》及后世的诸多戏剧、评书等,之所以不约而同把曹操妖魔化,或许原因之一就在于此,不完全是出于尊崇汉室的正统立场。

曹操屠城之后,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补给跟不上,粮草告罄,只好引兵而还。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遭到重创的陶谦担心曹操卷土重来,连忙向青州的田楷和刘备告急求援。此时,袁绍与公孙瓒早已打得精疲力尽、两败俱伤,谁都想歇口气,于是假惺惺地结为儿女亲家,双方各自罢兵。

田楷和刘备得以抽身,一同南下。

这几年,刘备在平原相任上干出了不少政绩。史称其“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就是军事和经济两手抓,既保障了地方安全和社会秩序,又繁荣了经济,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深得当地士民拥戴。刘备善待下人的品行,更是让他具备了一般官员少有的亲和力。他没有任何官架子,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是工作需要,都可以跟他同席而坐,同案而食。

由于草根出身的刘备深得人心,居然引起了当地豪强的嫉恨。

据说,有个叫刘平的人,就雇了一名刺客去杀他。刺客装成要到衙门里办事的样子,来找刘备,而刘备一贯平易近人,所以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刺客大感意外。因为自古以来,不管哪一级官府,只要是个衙门,都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刺客这辈子从没见过哪个当官的像刘备这么和蔼可亲,最后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便把受雇杀他的事和盘托出了。《三国志·先主传》在讲完这个故事后,还不忘在后面加了一句感叹:“其得人心如此!”

就这样,刘备勤政爱民的口碑迅速传播开来,自然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就是在这时听说了刘备。

这个人就是建安七子之一、时任北海相的孔融。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二十世孙,“幼有异才”,年少成名。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传诵“孔融让梨”的故事,说的就是他四岁的时候,每次和几个哥哥一块儿吃梨,他一贯挑最小的,大人问他何故,他说自己是小辈,理应吃小的。大人们都感到十分惊奇,由此传为美谈。成年后,孔融入仕,历任侍御史、司空掾、虎贲中郎将等职,后来得罪董卓,就被董卓“发配”到了黄巾军闹得最凶的地方——青州北海(治今山东寿光市东南)。

孔融这人,只适合做文学家和教育家,不适合从政,更不适合在乱世从政。

他到北海国六年,修城墙,办学校,举贤才,等等,都干得不错,另外口才也很好,平常开会讲话都是一套一套的。只可惜,他实干能力差,治不了贪官污吏,更不会打仗,所以完全保不了一方平安,先是被黄巾军的张饶打得“弃郡而去”,之后跑到都昌(今山东昌邑市西),又被黄巾军的管亥团团围困。

眼看就快撑不住了,孔融猛然想起了刘备,就派麾下的神箭手太史慈,单人独骑突围而出,赶到平原国向刘备求援。刘备听说一代名士孔融居然知道他这号人物,还向他求救,顿时受宠若惊,忍不住道:“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三国志·太史慈传》)

这话说得有点掉价,不过却很真实,道出了世间草根渴望出人头地又难免自卑的普遍心声——天哪,名人居然知道我?太让人激动了!

激动完,刘备立刻发兵三千,随太史慈赶去救援。不料人还没到,黄巾军听说援军来了,便解围而去。结果,一仗没打,刘备便得到了“救人急难”的美名,从此刘备的招牌就在业界打响了。

陶谦之所以在危急时刻向他和田楷求援,也未尝不是因为这次驰援孔融的义举。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和数千人马到了徐州,陶谦十分感激,就把自己的嫡系部队四千丹阳兵划到了他的麾下,让他和自己的部将曹豹一起驻扎在郯县东郊,以备随时策应。

这年夏天,曹操经过几个月的休整,恢复了战斗力,遂命荀彧和程昱留守大本营鄄城,然后再度出兵,二征徐州。他先是一口气连克五城,接着扫**了琅琊郡(郡治襄贲,今山东临沂市)、东海郡(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县),然后故伎重施,又一次屠杀了不少平民——用《三国志·武帝纪》的说法,就是“所过多所残戮”。

刘备和曹豹赶紧出兵截击,结果一战即溃,毫无招架之力。

这是刘备生平第一次与曹操交手,也是第一次领教曹操可怕的战斗力,从而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日后刘备还将一次又一次败给曹操,阴影面积也不断扩大,直到许多年后,与孙权联手打赢了赤壁之战,才算勉强扳回一局。

眼看曹操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连特意请来的帮手也被打得找不着北,陶谦大为恐慌,觉得还是保命要紧,于是打算逃回老家丹阳(治今安徽宣城市)。就在他收拾金银细软准备跑路时,突然传来一个令人十分意外的消息——曹操撤军了。

陶谦很蒙,但更多的还是庆幸。

他不知道曹操为什么会在这节骨眼儿上突然撤军了,可有一点他很确定——曹操一定会再来。

所以,必须把刘备派到前线去顶着,让他留在郯县这儿根本没用。虽然刘备明显不是曹操的对手,但好歹让他做个挡箭牌,不然这个雇佣兵就白请了。

随后,陶谦便非常殷勤地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让他进驻小沛(今江苏沛县)。小沛位于豫州东北角的一个突出部上,正好挡在兖州和徐州之间。曹操若要三征徐州,就必须先打刘备。

刘备当然也知道陶谦的用意,可他非但没有抵触情绪,反而惊喜万分。

原因很简单,就是“豫州刺史”这个金光闪闪的头衔。

虽然眼下的豫州,大部分地盘都在别人手上,但无论如何也是堂堂刺史,名义上就是封疆大吏了啊!

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开始创业,掐指一算,到现在整整十年——从县尉起步,然后县丞、县令、国相,到刺史,相当于从一个小县城的公安局长干到了名誉省长,刘备感觉自己这个卑微的草根终于脱胎换骨,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

有了这么高的事业平台,老同学公孙瓒对刘备就不再有吸引力了。刘备随即给公孙瓒打了辞职报告,然后带着关羽、张飞等部众,意气风发地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