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让孩子乐意沟通
理解的前提是建立在共同经历、共同做到的基础上。就像女性怀孕分娩时候的痛,男人没有一样的经历,怎么能真正理解呢?但是男人可以对女人表示尊重,表示认同,表示敬畏。
同样,家长自己没有做到的事,也不要要求孩子做到。让孩子把手机放下,家长自己能做到吗?让孩子去学习,家长自己有没有去学习呢?要求孩子不要搬弄是非,但家长自己每天挂在嘴边的都是“张家长,李家短”,家长每天都对别人不满,还想要让孩子学会宽容,这怎么可能?
理解必须建立在平视的基础上。很多老师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般是孩子有多高,老师就有多高,他们可以跪下来甚至躺下来跟孩子说话。我看到哪个孩子调皮捣蛋了,是不会去说教的,我会走到他身边,盘着腿坐到他旁边,跟他肩并肩坐一会儿,他马上就安静了。你不用教导他“要听话”,因为那样他心里会想:你凭什么管我?
很多家长一天到晚跟孩子讲钱:“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你要怎么样……”结果孩子想着反正你花那么多钱,也没经过我的同意,那你凭什么管我呢?
理解的前提是双方能够建立沟通,通过建立沟通,让对方体会到温暖强大的感觉。沟通的目的不是我要战胜你,也不是我想让你屈服于我,应该是要让被沟通者感觉到温暖和强大。
每个人都是有自驱力的,不一定非要让双方明白那么多道理。跟他沟通完以后,让他高高兴兴的,就达到了沟通的目的。如果你跟他沟通完,他郁闷得哭了,而你泄完私愤一走了之,让他难受了,这就没有达到沟通的目的。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跟他说话很温暖、很强大,这样下次他才愿意跟你们沟通。现在有些家长一跟孩子沟通就让孩子受挫,甚至让孩子觉得家长看不起他,最后孩子得出结论:既然你看不起我了,那我也看不起你。这样的结果就很让人遗憾。
理解是为了让孩子感到温暖
沟通要建立在让对方感到温暖、强大的基础上。无论什么样的沟通,最后没有落到这个点,都是失败的。你说完话让对方感觉温暖,或者让对方觉得自己强大,或者让对方感觉喜悦,沟通的目的就达到了。无论是跟员工、同事、朋友、爱人,还是跟孩子,沟通完一定要达到这个目的。对方能不能立刻改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达到目的——你们之后还能再沟通。
如果每次跟对方沟通完,都让对方觉得自尊被你伤害了,他自然就不愿意再跟你沟通了。有些家长跟孩子沟通时说:“你看你这样就没有未来了;你看你这样,将来……你看别人,你……”这种沟通模式和教育模式把家长的位置放得很高,让孩子感觉自己很弱。孩子如果考得不好,家长要对他说:“你爸那个时候才考58分,你考了59分了,你真棒!”家长要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
但很多家长习惯在孩子面前装,跟孩子吹牛说:“你爸那时候考试两门考了双百。”老是给孩子讲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让孩子越来越感觉自己弱。家长完全可以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是怎么失败的,给孩子讲讲你走到今天曾经在什么问题上遇到了什么麻烦,然后是怎么醒悟的。这比给孩子讲其他大道理更有用。亲子关系如果好了,很多教育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现在很多教育问题都来源于亲子关系的沟通不畅。
我对个别家长说:“既然你跟孩子之间的沟通有问题,那叫你的孩子过来一下。”家长说:“我叫不来。”他这么一说,我就知道了他们的关系已经恶劣到什么程度了。家长供孩子吃、供孩子穿,把孩子从小培养到大,现在让家长叫孩子来说说话都叫不来,这是不是失败?家长为什么会失败?需要反思一下,每次跟孩子沟通完,孩子能不能感觉到你的温暖和强大?他有没有找到美好的感觉?很多时候你说了,孩子好像也听了,但这不代表他真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