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总是误解孩子的意思
我们不能强迫别人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一样。但我可以向你证明,我喜欢的东西为何是好的。虽然别人并不见得和我的想法一样,也认为这个东西是好的。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其实是特例,而误解是常态。理解都是建立在误解基础上的,没有误解就没有理解,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就像没有白天就没有黑夜一样。
我们听到的事情往往不一定是真的。我跟你说某人在说你的坏话,说你有贪污行为,你会有什么反应?你如果不承认,就得做出解释,但越解释就越像掩饰,于是你的痛苦就来了。他说的就一定是真的吗?有可能只是他的想法,或者完全是他的猜测,或者是他的道听途说。“我听谁谁谁说的”“我的感觉是这样的”,甚至有人说“我的直觉是最准的”,但其实直觉是最不准的,除非你修炼到了一定境界,大多数人所谓的直觉,不过是凭空臆想,而主观臆断的事情往往与事实并不相符。
孩子说的事情都是真的吗?不一定。可能有时候只是他的一个想法,或者是他恐惧背后的善意谎言。这种事我听过特别多次,孩子跟我说的事情,我往往笑一笑就过去了,不会去探讨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对孩子的话要给予重视,但也不要过于重视,无论他说什么家长都当真,那家长会很累,也不见得对亲子关系的促进有帮助。
孩子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是不一样的样式。有时候早上他的情绪还好,中午就不高兴了。你不去搭理他,过了两分钟他情绪又好了。如果你非要很认真地认为孩子的情绪有问题,那就是自找麻烦了。
有位妈妈给我发了很多信息,说自己的孩子情绪有问题,我刚开始一直没理她。没过几天,她又给我发信息说:“老师,我的孩子的情绪好了。”
家长总是想给孩子讲明白一些道理,但是家长的出发点、动机和孩子完全不一样,对这些道理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样。孩子的动机是什么?家长必须先搞清楚。孩子说这里太无聊了,实际上可能只是因为他的手机被没收了,他想玩手机。所以家长们要明白,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你越认真,孩子可能会越恐惧。越是这样,你跟孩子的想法差距就越大。
我曾经把一个孩子的问题处理好了。孩子父亲非要请我到他们家吃饭,吃完饭又带我到鱼塘钓鱼。我见他一边钓鱼一边喝酒,就想给他证明一下酒喝多了对人有害。正好他是用蚯蚓钓鱼,我就把蚯蚓装到一个透明杯子里,倒了点酒。蚯蚓是红颜色的,倒入酒之后瞬间变白了,僵了。我说:“您看这说明了什么?”他若有所思地看了半天,跟我说:“戴老师,这说明人喝了酒肚子里不长虫子。”
他说的对不对?我想了想,他说的也没错,但我的目的是想证明人不能喝太多酒,而他理解的是人喝酒肚子里不长虫子。之所以对同一件事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是因为我们的立场不同。
比如孩子想玩游戏,你不想让他玩游戏,你们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这时候,你要站到孩子想玩游戏的立场去劝阻他,这样他更容易理解。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理解。你遇到一个人,如果觉得你们特别投缘,聊得特别开心,那也是因为你们有共同的阅历,或者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背景。
如果你的孩子找对象,你千万不要光看对方的家里是否有钱,对方父母学历怎么样,不要用你的标准来衡量,那样孩子是很难幸福的。因为你跟孩子的价值观不一样,阅历不一样,你们对幸福的标准也不一样。
家长一定要记住,虽然你的孩子看上去已经长大了,甚至比你都高,力气比你都大了,但他依然是孩子。你走的路比他多,你比他多了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不要以为,你说的话他就一定能听懂,很多时候他根本没有听懂你的话,他对于你的话的理解跟你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是有偏差的。
有位父亲听完我的课后,觉得孩子一定要吃点苦。因为他的孩子生活条件一直比较优越。这天,他开了4.5小时车把孩子带到了山区,找到一户农家,跟农民说:“你给我做几个苞谷面的窝窝头。”
窝窝头端上来的时候,孩子已经饿了几个小时了。孩子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刚要拿过来吃。父亲说:“我跟你说,想当年咱们家没钱,你爷爷带着我和你二叔顿顿吃的都是苞谷面的窝窝头。”孩子三口两口吃掉了一个,又抓起第二个的时候,父亲又说:“想想你们现在的生活多么富足,你们要爱惜现在的生活,你们要……”突然,孩子一拍桌子站起来,说:“这么好吃的东西,我从来没吃过,你们从小天天吃,还说你们日子过得不好?!”
每个时代的人生活的背景不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小时候有什么玩具?男孩子到处捡烟盒互相拍,弄个铁环每天滚着玩。女孩子扔沙包,跳皮筋。那时候我妈每天给我5分钱零花钱,我去公园玩,5分钱也花不完。我背着一个军用水壶,花1分钱可以买一壶带点颜色的甜水。1分钱可以买几个大豆,每走50步吃一个。就这样,回到家再把剩下的几分钱给我妈还回去。那时候的小孩口袋里有1毛钱,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现在你给孩子100元钱,可能他转手就花完了。好多家长给我发来孩子的账单,充游戏币能花上千元钱,孩子对钱一点概念都没有。很多家长也是当着孩子的面随意花钱。可见现在的孩子跟当年的孩子对待金钱的看法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如果用我小时候的做法去要求现在的孩子,那肯定是不行的。
家长和孩子经历不同,价值观也不同
你的孩子没有跟你相同的经历,你跟他讲道理是没有意义的。你们没有相同的价值观,没有相同的生活经历,没有相同的人生阅历,孩子怎么能真正理解你?你问他是不是听懂了你的话,他认为的听懂,也并不是真的听懂了。如果孩子的价值观跟你的价值观不同,你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相互不理解。
一位妈妈的女儿十八九岁了。为了教育孩子,她带着孩子去看革命样板戏《白毛女》。妈妈边看边哭,女儿感到无法理解,对妈妈说:“别哭了,丢不丢人,这有啥好哭的?”
妈妈听孩子这样说,觉得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就把孩子拉出演出厅说:“孩子,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你姥爷就是在万恶的旧社会被饿死的。地主逼得喜儿躲在山洞里,她头发都白了,我在哭,你还捣乱,我看你这个人是有问题了。”女儿不高兴了,说:“我就不理解,这么荒诞的一出戏,我不知道你在哭什么?”
妈妈很诧异,问:“这怎么是荒诞的戏?”女儿说:“我问你,杨白劳是不是欠了黄世仁的钱?”“是,但那是高利贷。”“虽然是高利贷,但当时是不是他们自己认同的?欠债还钱正不正常?杨白劳不还黄世仁的钱,还骂人家,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个孩子的话也有她自己的逻辑。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不一样。关键是,现在应该是让家长俯下身理解孩子,还是让孩子来理解家长呢?
我觉得,家长没有必要去理解孩子,但也没有必要非让孩子理解家长。教育是因时而异、因需而异、因社会发展而异的事。100年前的价值观跟50年前的价值观、20年前的价值观、10年前的价值观、现在的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但是爱、表扬、鼓励、确认,这些是永恒存在的,只是不同时期的人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
每天争论对错,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情。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并没有错。只是人们都想让接收者理解。有很多人出现问题往往就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有时候你明明知道对方说的是对的,但你因为某种原因对对方心生厌恶反感,所以会坚持不认同。这样,你的好恶之心、分别之心就产生了。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产生了误解,那我要恭喜你了,你们如果能够因此而调整好彼此,接纳了对方,就能够真正共同成长,彼此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有的家长回到家里看孩子怎么做都觉得不对,然后给我打电话说:“戴老师,我的孩子现在每天跟疯了一样,天天学习,这到底怎么了?”我说:“那你说这是好呢,还是不好呢?”家长说:“好是好,但我担心他坚持不下去。”每次遇到这样的家长,我真的很无语,我还能怎么解释?孩子不爱学习,他们担心得不行,孩子每天学习,他们也担心,总是拿自己的理解来揣测孩子。
每次举办的“青少年启智训练营”都让我的体力消耗很大,因为要在三天内解决孩子们个性的问题。
对学习意愿不强的人,我要把他的学习意愿问题解决了;对学习根本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我要把他的学习兴趣问题解决了;对没有学习动力的人,我要解决他学习动力的问题;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我要解决他们的亲子关系问题;对于开始叛逆的孩子,我要帮助他度过这个阶段,让他不要变得更可怕,更不可控。
我遇到过一个孩子的生活是日夜颠倒的,晚上通宵打游戏,而且他打得很好。几年下来,他晚上帮别人打装备,一个月能挣1万多元钱,但是他对生活没有任何想法了。这样的孩子,我能怎么办?
我的作用就是让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这几年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了,跟妈妈的关系也很僵。孩子到了叛逆期,妈妈到了更年期,家里乱成了一锅粥。
现在他已经放下了,他说:“戴老师,我准备去上学了。”但我知道,他要能正常生活,至少还需要两三年时间调整适应。
我之所以会让学员复训,也是因为他们第一次上课的理解和第二次上课的理解是不同的,第二次上课的理解跟第三次上课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甚至有时候上了第十次课才算真的理解了。
家长不要以己度人
有一位妈妈跟我说:“戴老师,我参加了好多次你的课程,又看了好多遍你的授课视频,这次来听的感觉跟以前都不一样,我现在的理解和10年前的理解相比深入了很多。”我跟她说:“你当下产生的理解才是真正的开悟,而不是你把理论背熟了就叫开悟。”
就像你去健身房,绝不会去一次身体就强壮了。必须分几个阶段,可能先是练上肢,上肢运动完了,你可以做腹部运动。腹部运动完了,可能开始塑形运动。每个阶段重点都不一样,所以才有学无止境之说。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学了一次两次就完全学会了,也不要认为孩子的情况现在好了,你以后就完全不用再学习了。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如果你不折腾,舒舒服服在家里养尊处优生活5年,会发现身边突然发生了诸多变化,一夜之间你就跟不上时代了,现在变化太快了。
很多家长都嫌弃儿女不如自己,却忘了自己也曾经年轻过,也曾经叛逆过。我们现在看到孩子,总觉得他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于是就焦虑、恐惧了,但是我们的焦虑、恐惧会抑制孩子的天性,疏远亲子关系,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为什么不能去理解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