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眼中的孩子,其实是家长自己(1 / 1)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有限的,3岁的自己和13岁的自己虽然从肉体角度看是同一个人,但是从灵魂、境界、思想的角度来看,一定不是相同的人了。今天的你跟10年后的你是同一个人吗?你其实是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却总是错误地说着“我认为,我喜欢”。

孩子喜欢做自己认为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家长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事。这时,家长就会跟孩子讲道理,大多数时候,家长会发现自己讲的道理一点用都没有,孩子完全听不进去。这是因为孩子跟家长的经历不同,对于事情的理解自然也不同。

有一次,一个孩子问我:“老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其实是三种不同的境界,而这三种境界的获得源于智慧,智慧源于能量、开悟、经历。

一个女孩总觉得小时候看到的妈妈和到了青春期之后看到的妈妈不一样。记忆里,她小时候的妈妈亲切可爱,但她青春期时,妈妈简直是“恶魔”,什么都管,什么都限制。她不停地想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也不理解为什么妈妈变成了这样?直到有一天她自己当妈妈了,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才知道了妈妈的辛苦:原来自己是这样被妈妈带大的,妈妈曾经为她付出了那么多。

这其实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想感受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要有更多的经历。

“你以为的你,就是真的你吗?”其实你眼中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自己,你是看不见真实的自己的。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永远不能中立。别人眼中的你更不是真正的你,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经历,他们所看到的也都是假象。

你看待事物的态度体现你的价值观,你对某个事物爱憎的层次决定你对它的喜恶程度。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跟世界本身什么样无关;你看到的孩子是快乐的、幸福的,跟孩子无关,只跟你有关。你就是摄像机,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对世界的投射。

你打开这本书,如果感受到的是生命升华,这跟我这个作者无关。这本书能到你手里,也跟我无关,而跟你的选择有关。你对我的态度决定了我对你的价值。你对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世界对你的价值。

但是人们总以为自己拥有越多就越有价值,总以为别人给予了很多认可,自己就有了荣誉。如果你能有“其实这些都是假象”的思维方式,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开始进入修的行列了。

你看见别人感到讨厌,说明你没有平等心;你看到很多问题,但不去解决问题,说明你没有包容心。如果你看到了事业的不顺利,感到很痛苦,应该要思索一下自己为事业付出了什么。在面对困难时,那些义无反顾要冲向终点的人往往不会喊累,而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往往会遇到困难选择放弃或犹豫不决。

如果你明白“我眼中的自己,不是自己;别人眼中的我也不是我;我眼中的别人,才是自己”,就会对照自己,想一想“我为什么看到了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有这些抱怨”。

有一段时间,我老是觉得有位妈妈斜着眼睛看人。后来我明白了,是我应该反观自照,是我在拿异样的眼光看她。我眼中的别人才是我自己,是我没开窍。

每一次课程中我都会讲一个故事,讲了十几年了。

苏东坡年少轻狂时,有一天和佛印下棋,连输了三局。苏东坡很生气,跟佛印说:“我昨晚梦到你了。”佛印说:“阿弥陀佛,施主,你梦到我是什么样?”苏东坡哈哈大笑说:“我梦到你是一坨屎!”佛印笑着说:“施主,我昨天也梦到你了。”苏东坡以为佛印要羞辱他,就问:“你梦到我是什么样?”佛印说:“我梦到你是一尊佛。”

苏东坡心里高兴:自己羞辱佛印是一坨屎,佛印却说他是一尊佛。回到家里,他就跟苏小妹说:“小妹,我羞辱佛印是一坨屎,佛印却说我是一尊佛。”苏小妹说:“哥,你吃亏了。”苏东坡说:“明明是我羞辱了他,我怎么会吃亏呢?”苏小妹说:“哥,因为你心里面有屎,所以看佛印是一坨屎;而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是一尊佛。”

姑且不论故事的真实性,故事本身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的:

第一,我们眼中的自己不是自己,别人眼中的我们也不是我们。我们眼中的别人、我们眼中的众生、我们眼中的世界才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是在众生中修炼自己。

第二,我们的内心伟大、有良知、善良,看到的美好,呈现出来的世界,仅仅是一个代号,源于我们的投射、我们的选择。

第三,我们眼中的孩子,到底是“熊孩子”,还是精英,不取决于孩子自己,而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投射。孩子扮演的是魔是佛,取决于他在我们心里投射出来的样子。

家长爱孩子的心是对的,所用的方法却不一定对。所以家长先不要否定自己爱的能力、爱的心态,只需要改进爱的方法就好了。

要感谢孩子,是因为孩子在不停制造问题,让家长有了很多思考,这些思考也让家长不断精进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