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是福是祸,依赖于总经理的科学决策。明确公司的投资目标,关注项目投资的风险和现金流,计算项目的回报率,是总经理进行决策时必不可少的知识。企业投资的最终目的无外乎两个:稳定扩大主营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寻找机会进入具有更高增加值的新领域。
比亚迪的“帝国建造”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
2002年和2007年,比亚迪和比亚迪电子(国际)分别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截至2007年底,公司总资产额近30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超过120亿元人民币。2008年9月27日,“股神”巴菲特旗下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比亚迪2.25亿股股份,交易总金额约为18亿港元或相当于2.3亿美元。巴菲特投资代表了对比亚迪品牌价值的认可。
比亚迪公司1995年2月初创立时注册资本仅250万元人民币,员工为20人左右,在短短15年内,比亚迪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2010年,比亚迪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第8名,在入选的中国企业中排第一位,并被评为全球“科技100强”第一名。2011年6月30日在A股上市。2016年8月比亚迪股份公司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175位。2017年11月8日,比亚迪入选时代影响力·中国案例TOP30。2018年9月2日,排名155位。比亚迪创造奇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投资成功的典型案例。
比亚迪的投资扩张过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1)对内投资以技术研发为核心推动市场开拓
比亚迪创立时期的营业执照上显示,公司以生产电池为主业。比亚迪的电池业务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公司对内投资的核心思路,即技术研发。电池产品的技术研发一直是比亚迪的投资重点。对其主业产品电池的研发过程贯穿了公司的整个发展历程:
1997年,公司自主研发生产锂离子电池成功,并且很快投入批量生产。2000年,先后成为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
2001年,公司自主研发的镍镉电池成功,产量达到2.5亿支。
2003年,对镍镉电池进一步改造,开发独特的氧化镉负极化学活化处理工艺,改善了镉负极的活性,提高了电池的复合氧能力,得到了BLACK和DECKER客户的认可,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4.0亿支。
2003年8月,上海工厂投产,公司开始从事动力电池和电脑电池的研发。
【总结】比亚迪主营业务突出,通过技术研发加强主营业务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不仅使企业产品获得了长久生命力,还使企业获得海外大客户,开拓了国际市场。
(2)对外投资多元化经营,进入新的高增长领域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扩张的必经之路。2003年1月,比亚迪公司跨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进军汽车领域。比亚迪在汽车领域的扩张和投资,也充分体现了公司清晰的投资理念:以电动汽车的主要设备电池为突破点,与企业传统主营业务的拓展有机结合,坚持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创新取胜。
2003年,比亚迪收购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2004年7月17日,上海比亚迪汽车检测中心竣工。2006年,比亚迪汽车累计完成销量63153辆,同比增长472%,成为增长最快的自主汽车企业。
顺应国际新能源趋势,比亚迪进入电动车研发领域。2006年6月,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纯电动轿车F3e研发成功,成功搭载ET-POWER技术的铁动力电池,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噪音的三无目标,续航里程达350千米,标志着比亚迪纯电动汽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9年7月24日,比亚迪成功收购了湖南美的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
【总结】比亚迪的“帝国建造”过程提供了企业投资的经典案例,可以看出,比亚迪的扩展一直未脱离公司的主营业务,即使进入汽车领域也是以电动车电池研发为依托和根本。作为高科技公司,科技创新和研发投资一直是比亚迪投资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的投资提升了比亚迪主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市场扩张也为研发投资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比亚迪的多元化经营投资则很好地把握了政策环境和国家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国富民强为汽车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而国家发展新能源新环保的政策使比亚迪进入电动汽车的研发领域,并获得政府的研发补助。比亚迪不仅成功地避免了政策性风险,而且响应国家政策的产品定位模式,这为企业提供了政策性收益。主营业务扩张和新型业务开拓的投资均获得了巨大成功,值得总经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