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司马光总结道:“凡人之才性,各有所能,或优于德而强于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意思是用人如同用器物一样,各有各的用处,要扬长避短合理使用。领导干部要掌握识人用人的科学方法,既能显其能,又能避其短,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清代顾嗣协的《杂兴》有言,“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意思是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各的用途,应当按照专长来分工。在历史上,唐太宗堪称知人善任的典范,他秉持“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的用人原则,延揽房玄龄、杜如晦等善谋之士,任用李勣、李靖等善战名将,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人才合理任用,朝堂之上可谓“人才济济、文武兼备”。俗话说,“人有十指,各不相同”。在同一个班子、单位或地区的干部,也是各有各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历层次、能力水平、专业特长的,领导干部只有做到知人之短、知人之长、知人长中之短、知人短中之长,合理搭配、合理使用,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扬长避短,各尽其才。根据干部的才能量体裁衣,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尽其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所长”往往考验的是领导干部“点兵点将”的能力是否过硬。只有把准衡量干部的尺子,既量其长处,也察其短处,因势利导、用人所长,才能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激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大匠无弃才,寻尺各有施”。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人”,把考察了解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坚持经常性、全方位、多渠道了解考察干部,重视从基层干部群众口碑中了解干部,既注重了解干部在完成艰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问题、应对重大考验中的表现,又注重从小事小节上看干部的德才表现;还要通过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座谈交流、随机调研、学习培训等方式经常性了解干部的真情实况,察德辨才,确保把干部考准察实。要认真研究“事”,认真分析研究一个地方或者单位的职责职能、形势要求、工作需要,统筹考虑事业发展与干部成长两个关键性因素,岗位最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就配什么样的干部,什么样的人更有利于事业发展就用什么样的干部,不能脱离实际需要将不同类型的干部简单通用,也不能为改善结构而影响班子整体功能,更不能把岗位作为对干部的奖励,因人设岗,搞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将就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