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强求完美是自卑与不自信的怪胎(1 / 1)

心理学研究发现,自卑感强的人一般有以下几种性格:小心、内向、孤独、偏见和完美主义。自卑的人一般知道自己的不足,但不愿承认,想通过追求完美主义予以弥补,往往喜欢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苛求于人,没有包容之心。反之,自信的人往往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但绝不会强求,具备包容万物的心胸。领导干部要增强信心,修炼强大内心,学会包容欠缺,接纳不完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俄国著名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缺憾总是在所难免。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里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中就蕴含着一种“缺憾性”的哲学思想,启发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工作、生活中的缺憾性,使人有希望、有追求、有动力、有方向。有人说,“太完美了不是人生”。其实缺憾本身就是构成完美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看不到缺憾,那么他也就无法领悟到弥补缺憾的快乐。艺术创作中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叫作“留白”,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反而取得了“以无胜有”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样,人生也要有一点“留白”,才会更加精彩。

没有十全十美的完美。一位哲人曾说,包容并不是姑息错误和不足,而是一种自信和勇敢。任何事物均有其不完美之处,每个人都有其不足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把事情办得更完备、更完善、更完美,却绝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完备、完善、完美。这不仅因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把握能力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因为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作为领导干部,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要处理大大小小的事务,要与形形色色的人群打交道,凡事想做到极致、面面俱到是可以理解的,但事情不一定总会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工作也不会一帆风顺,应当客观地对待人生、对待别人、对待正在从事的工作,本着“不求绝对完美,但求尽力而为”的思想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要对自己和他人他事太苛刻,要有一颗强大的包容之心,能够容人、容事、容言。过度的“挑刺”“挑骨头”,反而暴露出的是一种畏惧和担忧,是缺乏信心、底气、勇气的表现,往往会失去很多原本可以把握的机会。

臻于至善,追求卓越。《菜根谭》有言:“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曾国藩深知“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他最崇尚的一句话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并给自己的书斋起名“求阙斋”。他解释道:“求阙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也。”“花未全开”“月未圆”都是一种不完满的状态,表明仍有上升的空间和趋势,激发人向上向善。事物总是在劣势中包含着优势,在危机中隐藏着机遇,在成绩中存在着不足,在差距中蕴含着潜力。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接受现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客观冷静地分析他人之长,明辨己身之短,学会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从而获得心神愉悦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要不断追求卓越,始终保持“山高人为峰”的昂扬斗志和“不择细流”“不拒细壤”的务实态度,不断提高对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坚持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在不懈的努力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