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造假的重灾区——应收账款(1 / 1)

“应收账款一般要和销售收入结合起来看,其实单独看也能看出一些门道。妈,酥园的应收账款的情况怎么样?”

“还行吧,大部分是跟了好多年的老客户了,不怎么欠账。偶尔周转不开的,也都把话提前说得很明白,谁能没个难的时候呢?你帮帮我,我帮帮你,也就过去了。”

“妈,您描绘的真是和谐社会的供需关系啊,我之前也一直想秉承这样的理念,不过江湖险恶,干了这么多年,也有收不回来的账款。我还记得有一家浙江的企业,开始想到美国上市,后来大环境不好,自己的财务基础也太差,打了退堂鼓。于是就想把我们的服务费也一起赖掉。这家公司的老板特别有意思,打电话永远不接,发短信永远不回,你要是跟他动真格的,要跟他走法律程序吧,他又可怜兮兮地发短信来说最近实在太紧张,请我们容他几日。之后又是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不回。我也不知道他这样的诚信指数,是怎么把生意做得那么大的。按道理说,全靠骗也不成啊?”

“可能是我的运气好吧,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偶尔会遇上不好好付钱的,现在这样的情况倒是越来越少了。”

“唉,不说这个,咱们言归正传。当您看到一家企业的应收账款,您可以先看一下明细,通盘了解一下应收账款的构成。一般而言,应收账款对应的客户数量太集中或者太分散,都不是太好。过于集中,那么可能这家企业的命脉已经被控制在这家大客户手上了,人家愿意什么时候还、还多少,都是企业不能控制的事情;反过来说,如果应收账款对应的客户太分散,那么追讨欠款的工作就变得繁复,而且,从控制的角度上说,期末余额越小的应收客户,反倒应该是关注的重点,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坏账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这里有一个客户几年前的应收账款情况,算是一个例子吧:

“上面是这家公司的一次季度报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在第一季度末的余额是9.4125亿美元,而总的流动资产期末余额为10.572亿美元。应收账款约占总的流动资产89.03%。妈,我想请教您一下,作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当您看到这个情况的时候,有什么想法?”

“我的想法是,这家公司好像没什么别的了啊。”

“哈哈,要是您在生活中遇到这么一家想并购的目标企业,那就迅速忘掉它吧。但是咱们现在得讲出道理来。作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可能会有这么几个疑问:(1)这家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如此之高,是否和它的行业特殊性有关,在这个行业里,如此高的应收账款是否合理?(2)这么巨大的应收账款,构成是怎样的?是集中型结构还是分散型结构?(3)如此巨大的应收账款余额,企业是否就其计提了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计提的依据又是什么?该巨额应收账款的回收性如何?(4)该公司的流动性是否很差?”

“对啊,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挺好奇的。这个企业的老板心态也太好了,手里拿着这么一大堆白条,他也不愁?”

“咱们这财务报表分析不负责分析老板心情哈。首先,这是一家贸易性企业,从工厂采购货物之后,贴牌直接销售给总代理。这条信息解决了刚才四个问题中的两个:第一,既然是总代理,两家企业互为唇齿,可能的确存在持续滚动但余额巨大的应收账款;第二,这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应该是集中型结构。”

“下面咱们着重说说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资产质量的问题,对于应收账款而言,虽然是资产的一种,但是这个资产有可能收得回来,也有可能收不回来。如果收不回来,那么按照目前流行的公允价值的会计原则,这家企业的估值就要重新考虑。对于坏账准备的计提,国内目前流行的是期末余额百分比法,就是说,对于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企业根据一定的百分比计提坏账准备。这个方法对企业更有利一些,因为这个比例一般都很低,此外,多么复杂的实际情况都可以轻松忽略掉,这也很符合我国很多企业粗放的管理风格;但这好比生活中养成的很多坏习惯,虽然舒服自在,但是也后患无穷。当然,这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的,根据我的个人经验,中小企业的老板其实心里都明白得很,谁欠着他一两银子,他每天都会念叨这个人两三次的。”

“美国市场对应收账款的计量更慎重一些,对于坏账准备的计提,一般不鼓励期末余额百分比法,而建议使用‘个别认定法’。个别认定法的理论基础是说,企业对于自己的应收账款明细不可以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有些客户是老客户了,那么即使应收账款的余额很大,账龄时间很长,也不一定要求计提坏账准备;有些客户是关联方,比如客户是企业老板的儿子,这样的情况,需要单独在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出来,但是坏账准备可以商量一下,少提一些,或者不提;有些客户是背景强大的国企,信用记录一向良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坏账准备也可以通融。但是这些情况下,审计师可能会要求企业出具证明,比如,你得证明你的这个国企客户实力强大,信用状况良好。在美国会计准则下,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这笔应收账款有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在确认担保公司资质的前提下,被担保的应收账款可以全额无须计提坏账准备。咱们看的这个例子中,这家公司的一部分应收账款就是被一家担保公司担保过的。”

“那我有个问题,担保公司为什么这么放心这家企业啊?它有什么资产做抵押吗?”

“嗯,在这个例子里,这个真没有。此外,现在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口碑不好,审计师的口径一般会从严一些。刚才说的个别认定法,如果对于某些说不清楚的应收账款,审计师也可能宁杀毋纵,从严处理。如果账龄超过一年还没有强力证据可以收回来,那么就会直接全额计为坏账,并计入当期损益。咱们再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这家公司的流动性如何?刚才看的是这家公司的流动资产,我们再看看它的总资产构成:

“原来它的非流动资产只有一百多万美元的设备,也就是说,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高达88.9%。这样看来,这家公司的流动性可以用‘糟糕’来形容了,事实上,这家公司是否能够继续运营下去,基本上要靠它的这家大客户给面子还钱。还一笔钱,它或许还能继续运转下去;一旦不给钱,它马上就会倒闭了。本来这个故事就该讲完了,但是作为善于怀疑的财务分析师,我想问问您能从中看出点什么吗?”

“你太客气了,我只是个不太善于怀疑的老太太。我就是随便说啊,这家公司是不是有点‘二’?这边这个客户欠着它这么多钱,它还继续跟人家做生意,还得每个月求着人家还钱发工资。这是为什么啊?”

“妈,您推断得很好,基本上说到点儿上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地怀疑一下,这么大的应收账款,全都实际存在吗?再问一步,那销售收入呢?也全都真实存在吗?当然,这样的猜测需要大量的证据来支持,但是作为财务分析师或者报表使用者,如果您能从上面这些信息中嗅到一些什么,及时停下脚步,做出自己的判断,那真是善莫大焉了。”

“你这个例子举出来,还真是有点意思了。看来报表里的确可以看出点什么来,是不?”

“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看出点什么来的,因为报表的编制基础是环环相扣的,就像咱们常说的一句话,撒了一个谎,就要撒更多的谎来圆这个谎,这是必然的。但是千人看报表,就有千种看法。要是缺乏实战经验,那么看出来的东西往往会是表面的,没有什么太有价值的帮助。”